述而篇(4)-论语疏证

○子不语:怪、力、乱、神。

《困学纪闻•五》引《子思子》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荀子•荣辱篇》曰: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又《天论篇》曰: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民反德为乱。

《淮南子•主术篇》曰:孔子作为《春秋》,不道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张篇》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吕氏春秋•骄恣篇》曰:楚庄王曰: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树达按:孔子于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正仲虺所谓能自为取师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语•晋语七》曰: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阳货篇》曰: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树达按:孔子语默动作皆所以教弟子,不独以言,故云无行而不与。天不言而以四时行百物生示人,孔子以自然为师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罕篇》曰: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公冶长篇》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颜渊篇》曰: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卫灵公篇》曰: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荀子•修身篇》曰:好德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又《儒效篇》曰: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又《哀公篇》曰: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遍同。)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

《韩诗外传•卷三》曰: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若夫百王之法,若别黑白;应当世之变,若数三纲;行礼要节,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时;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圣人也。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先进篇》曰: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孟子•尽心下篇》曰: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贾子•礼篇》曰: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说苑•建本篇》曰:吴子曰: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先进篇》曰: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罕篇》曰: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礼记•檀弓下篇》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吾从周。”又《坊记篇》曰: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

《卫灵公篇》曰: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树达按:礼乐从先进,纯冕从众,拜下从下,反哭从周,及答颜渊为邦之问,皆所谓择善而从也。

多见而识之,

《广韵•十三末鸹字注》引《韩诗》曰: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鸹也。《绎史•孔子类记四》引《冲波传》曰: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论衡•实知篇》曰:孔子未尝见狌狌,至辄能名之。然而孔子名狌狌,闻昭人之歌。

知之次也。”

《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本篇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