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扬帆启航(1)-天生我才

由于在初二那个学年的期末,杨少锋的学习成绩仍然只处于中游,而这个学校是个普通中学,作为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不要说考大学,连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无法保证。

杨少锋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不满意。他一直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即使念初一时在重点中学排在班级下游,他也只是觉得自己没有很用功,他想,如果用功的话,那么,大部分的人将不是自己的对手。没想到这次在镇上中学的成绩也如此地不尽人意。其实在他与社会上的小混混玩在一起、在他逃课去看港片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对的,他不能就这样堕落。大的道理大家可能都懂,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他明知自己在堕落,却无力自拔,或者说他对自己过于自信,觉得随便怎么念,在班级里成绩排在前几名应该不难。

这次期末考的成绩说明,他对自己的看法太乐观了。他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如果长此以往,以后他将与其他人一样,在农村中做个普通人,甚至与他的那帮“兄弟”一样,成为社会上的小混混,而这,其实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从小的志愿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小山村,用知识改变命运。经过这样的反思后,他下定决心要认真读书,像他父亲所期望的那样,重新考上民族中学,向人们证明他是最优秀的。

想好后,他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留级一年。实际上,父亲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杨少锋目前的成绩并不理想,如果这样上初三的话,最后能考个普通高中就不错了。作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杨德清知道,乡下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差,就算在班上名列前茅,要想上大学,还是难上加难。

既然父子俩的想法一致,杨少锋就向老师提出留级的想法,但却遭到老师的强烈反对,就算是今天,留级生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坏学生的代名词,当时除非是成绩实在差得不行的学生,学校才会同意留级,从来没有人主动提出要求留级的。而在老师看来,杨少锋的成绩虽然不算好,但也不算很差,努力拼一下,考个中专还是有希望的。而母亲则认为从重点中学转学回乡下中学已经是够让她伤心了,留级那就是更大的耻辱。但在杨少锋的坚持和父亲的说服下,母亲不得不接受了留级的想法。由于年级老师的坚决反对,杨德清就找到了当时的副校长,他的学生,最后在副校长的协调下,杨少锋终于留了一级。

1991年,杨少锋继续在镇上的中学念初二。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留级不是什么好事,但杨少锋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觉得,正是在留级的那一年,他找回了对学习的自信。当时受杨少锋的影响,中心小学校长的儿子王用声、学区出纳的儿子陈勇、中心小学数学老师的女儿郭毓梅也都找了借口留级了。而四个人刚好分在了同一个班级。在留级的那一年中,他们4人的成绩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年级名列前茅。这4人在后来的中考中,两人考上了重点中学,一人上了师范,考得最差的一位,也上了重点中专。这件事情对杨少锋所在的那所中学的教育观念震动很大,以前学校总是把留级当作是一种惩罚措施,而杨少锋等人的事实证明,留级其实不一定是坏事,他可以让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复习机会,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功底,所以后来学校开始尝试一些有潜力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留级。

在留级的一年中,杨少锋对每门课的感觉显然比以前好多了。现在上课对他来说很轻松,每一章节都是以前学过的,学起来轻车熟路,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以前不理解的难点,现在大部分能理解了。

但这时的杨少锋,仍然没有吸取这两年成绩变差的教训,没有认真对待学习。

他的那些社会上的“兄弟”叫他去玩,他照去不误。镇上如果哪家录像厅播放他爱看的录像,他还是会跑去看。那个时候,杨少锋的哥哥少颖已经中专毕业了,分配在附近一个镇的林业站当干部,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然没有明显改善,但兄弟俩一向感情不错,少颖作为过来人,也知道在乡下中学读书很苦,时不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一点出来接济杨少锋。家里本来就给杨少锋些零花钱,加上哥哥少颖给的钱,杨少锋在学校里俨然成为“大款”——在乡下中学念书的孩子平时大都没什么零花钱,米和菜都是从家里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