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军中的亲德派成为主流-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使日本不惜一切地走上日德意三国同盟之路的原因之一,是从明治时期起陆军中就存在的亲德感情。德国在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中获胜,受此影响,日本的军事系统从法国式改成了德国式,亲德感情那时候即开始萌发。未来的陆军高级军官,即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中,出类拔萃者大多去德国留学,昭和时期陆军的骨干中很多都是德国留学的。东条英机也曾经留学德国。但有美国、英国生活经历的陆军官僚并不多。

德国的军事领导人鲁登道夫是一个对陆军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他提倡国家总体战的重要性,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战争是国民生存意志的最高表现。因此,政治是应该为指导战争服务的”这样一种主张。

另一方面,海军则是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为榜样,在英国的帮助下创建的。亲英美派长期占据海军主流,在一定时期之前与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但是,由于在华盛顿裁军会议(1921年-1922年)和伦敦裁军会议(1930年)上,围绕着限制海军的主力舰吨位问题,日本受到英美的竭力打压,军令部内石川信吾参谋等人对英、美的不信任感日益加重。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坚层以下军官中亲德派开始抬头。

亲德派的核心仍然是留学德国的人。海军有个传统,海军军校的“班级尖子”送到华盛顿学习,而优秀的造舰士官送到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去留学。但日英同盟废除后,去格林尼治留学之路被堵死。

而且目睹德国U型潜水艇威胁英、美海上交通路线的高超的技术力量,海军亲德派的德国一边倒已成定局。回顾1940年(昭和15年)9月时的情况,军令部第一(作战)部第一课课员神重德、军务局第一课课员柴胜男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人都是亲德派。

伏见宫博恭王也曾经留学德国,在日本向德国一边倒时期,他担任海军军令部总长(1933年10月-1941年4月),后来首脑人选要经过伏见宫的同意成了潜规则,可见他是颇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