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日美开战为实现三国同盟,陆军开始行动-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第二届近卫文麿内阁成立大约两个月后,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于1940年(昭和15年)9月27日结成了三国同盟。

缔结同盟是有来历的。1933年(昭和8年)日本和德国相继退出了国际联盟,为了防范苏联的军事压力和共产国际的“赤化”工作,日德两国于1936年11月签订了防共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此协定)。在此防共协定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同盟的构想从1938年(昭和13年)开始具体化。

德国在想些什么呢?当时,德国一直企图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为了阻止英国和苏联的干涉,打算利用日本在亚洲牵制英、苏两国。

对德国的提案,陆军的态度非常积极。把对苏战争放在首要位置的陆军对于日中战争迟迟无法结束,浪费了很多弹药和兵力,开始感到焦躁。特别是苏联在远东迅速增强了军备。

在这样的形势下,陆军希望德国在苏联的欧洲部分牵制苏联和英国,以便补充对苏军备的薄弱,同时也期待此举能迫使英、苏两国停止对蒋介石政权的军事援助。但是,海军却对此加以阻拦。因为海军担心发展为军事同盟会使与英、美的关系恶化。

进入1939年后,陆军省军事课课长岩畔豪雄和参谋本部谋略课课长臼井茂树等人连日来聚集在陆军大臣官邸,主张促成与德、意的同盟。然而,无论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怎样强硬地主张缔结同盟,海军大臣米内光政都强烈反对。

支持米内的海军次官山本五十六表现出冷静的判断:“凭日本的国力,不可能在以美国为对手的战争和造舰竞争中取胜。”

军务局局长井上成美也警告说:“希特勒把日本人视为缺乏想象力的劣等民族,认为如果作为德国的爪牙来利用的话,倒还聪明伶俐,是有用的国民。”

在陆军和海军的这种对立没有得到丝毫消解的情况下,三国同盟问题被近卫内阁移交给了平沼骐一郎内阁(1939年1月成立)。

在1939年(昭和14年)8月8日的五大臣会议上,陆军大臣板垣主张,立即缔结三国同盟是“陆军全体的意见”,大藏大臣石渡庄太郎听了他的发言后,质问海军大臣米内:“必须设想日、德、意三国有可能以英、法、美、苏四国为对手进行一场战争。我们有把握取胜吗?”米内则干脆地回答:“没有获胜的希望。”

然而,板垣和米内的对峙在两个星期后的8月23日轻而易举地收了场。这一天,德国同其与日本共同的假想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在瓜分波兰的问题上与苏联的斯大林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