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塘沽停战协定签署后,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下“卧薪尝胆”四个字,以示要尽可能不与日本发生事端,竭尽全力包围歼灭共产党。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是这样说的:
“当初蒋介石认为,在占领一定时期后,通过交涉日本会从东北撤兵。而且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干涉使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日本陆军反而开始了华北工作。日方看来是犯了一个错误:把蒋介石“与其他军阀头子同样看待”。(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历史研究室主任贺新城)日本强硬的政治、军事工作使蒋介石走向了抗日。
蒋介石最后是什么时候下决心与日本一决雌雄的呢?
徐教授认为,是“1935年前后”。1935年(昭和10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五届党代会上说:“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华北对中华文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不能容忍他人侵占。蒋介石用“最后关头(生死关头)”一词表达了这种含义。在中国湖北境内打败国民党军队后,侵华日军继续前进。(1943年3月前后拍摄)
1935年12月9日,学生们在北平(北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日运动随后从一个城市扩展到另一个城市,共产党也于1935年8月1日在巴黎的《救国报》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另外,还发生了一件促使蒋介石下决心与日本进行全面军事对抗的事件,这就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
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扣押了来到西安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为张学良对不积极抗日反而竭力攻打共产党的蒋介石已经越来越不信任。1936年中期,共产党的方针也大大转变,从以前的“反蒋抗日”转换成了“逼蒋抗日”(迫使蒋介石抗日)。
蒋介石与张学良和共产党的周恩来举行会谈,接受了张学良“举国抗日”的要求,大约在两周后,平安返回南京。国民政府得以避免分裂,对蒋介石的向心力有所提高,中国的民族主义因此事件而迎来了一个高潮。
对此事件,日方的反应非常迟钝。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指出:“日本把共产党视为不过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势力中的一个。日本几乎对所有的军阀都派了(军事)顾问,而对共产党却没有派。”副所长王建朗也指出:“经过国民革命,在民众中国家主权独立的明确概念已逐渐深入。”
日本陆军中枢和驻屯中国当地的日军领导人被军阀时代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对中国这股民族主义浪潮,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