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消极的心态]
对于许多人来说,要想将心态从消极转向积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想完成这个转变,就必须先认识在心中经常出没的那些消极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同消极相伴的16种心态。诚如古人说的那样:“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尘,居然静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更清,魔障终在。”(洪应明:《菜根谭·器识》之八八)。消极者必须了解,人生福境祸区,皆人心所构造,一味地追求无为而治,到头来只能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虽然不能太累,但也绝不能由于存有消极的态度而失去做人的意志。
⊙悲观绝望的心态
悲观厌世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当人悲观厌世的时候,他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完全忘记了往日的所有欢乐。他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心情有朝一日能够好转起来。在他看来,他的任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绝对相信自己的动机匮乏和压抑感的存在是无终无尽和难以改变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他去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好像告诉一位奄奄一息的垂死者应该欢呼雀跃那样荒唐可笑。悲观绝望的心态导致一个人放弃了所有的尝试。因为他已经事先预见到自己的尝试的最终后果。这种心态的典型思维方式是:既然谁都免不了一死,既然谁都迟早要成为馒头里的肉馅子,那么就让我放弃所有的努力吧!
⊙孤立无援的心态
由于他确信自己的心情是由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所造成,诸如命运、人体激素周期、饮食习惯、机遇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等,因此,他可能根本不想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任何事情。他感到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状态。自己只能任由外力的摆布,只能消极地认命,或自认倒霉。这种心态的典型思想是:既然我的主观努力是微不足道的,既然做和不做的结局是一样的,我又何必自讨苦吃呢。既然我的境况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我的心情也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
⊙自暴自弃的心态
人因小看自己而无所事事,主要的表现为,把工作的难度夸大到无法承担的地步。他忙这忙那,办事茫无头绪,把一些目前不必做的事情胡乱地掺杂到手头工作中去,使得这项工作半途而废。
⊙自我诅咒的心态
人越拖拉,越会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弱者。自我诅咒进一步减弱了他的自信心。存有消极思想的人往往过低估计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当他认为自己是“办事拖拉者”或“懒惰者”时,问题就更加严重。他由此相信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无能之辈,自动地放弃了对自己行动的要求,既然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那么还不如放弃任何努力来得好。
⊙得不偿失的心态
当一个人悲观厌世的时候,他会退出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过高估计了工作的难度,而且在于他过低估计了工作的回报。他觉得报酬太低,不值得去努力。低估报酬的人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消极的思想让他尽管参与了某项工作,但是体验不到那项工作给人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吹毛求疵的心态
这是以不妥当的目标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他人,使自己或他人陷入难堪境地的一种消极心态。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想要做到尽善尽美,想要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结果往往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消极抵抗的心态
当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时,存有消极思想者往往不敢直接而坦率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由于他断定生气总是不好的,他千方百计地回避正面的冲突,千方百计地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结果他的真实心情往往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被表达出来。由于他没有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内心感受,别人得费很大的力气去揣摩他的真实意图,这种含糊其辞或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看起来他似乎是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他既阻碍了有效的沟通,也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消极抵抗的心态只会导致对方的更加不满。这种心态经常表现在如下事例中:
◆由于你对某位领导的不满,你会经常地在开会时姗姗来迟;
◆由于你对刚认识不久的男友有点不满意,你会无意中说出些颠三倒四的话来;
◆由于对某人心存懊恼,你会有意地忘记从他那儿借来的一些东西;
◆别人有事请你帮忙,虽然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实在帮不上忙,但是你又不想让对方失望,于是你以一番含糊其辞的话语来搪塞;
◆由于对妻子的唠叨很不满意,你总是不想在下班后早一点回家,有时甚至在外面晃荡到很迟才回到家里;
◆在某个周末,有人真心诚意地邀请你去参加某次活动,你真的不想参加,但是你找了一大堆理由去解释自己之所以不能参加的原因,而唯独忘了向对方坦诚地说明自己的真正想法。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被误解的对方仍然会向你发出邀请。这种消极的应对只会把双方都搞得精疲力竭。
如果你以消极对抗的心态去应对各种事情,那么绝不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对抗是一种以静制动的心态,你以不变应万变,但是你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也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你让所有的人都拿你没有办法,但是你自己并不会因此而过上了一种有效的或高质量的生活。
⊙曲意逢迎的心态
曲意逢迎是消极抵抗的对立面。表面上看来,你做事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有着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主见,你对别人有求必应,给人留下了一个几乎是无事不能的“万事通”的印象。你答应去做你实际上做不了的事情或不想做的事情。结果那件事情要么有头无尾,要么半途而废。曲意逢迎的心态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你委曲求全,以为自己应该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
◆你出于好意接受了别人的无理要求;
◆你非常看重别人对你的评价,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自尊的基础;
◆你为别人而活着,尽管你活得很累,但是你也无可奈何;
◆你害怕受到别人批评和非议;
◆你对别人有求必应,不敢在别人面前说一个“不”字;
◆惟恐得罪了对方;
◆你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过分夸大了自己的办事能力。
你生活在一个应然的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个实然的世界里。
给人承诺容易,但是要想兑现那个承诺却很难。如果你答应了别人的要求,而实际上你又没有能力满足别人的要求,那么到头来,你想要帮助的那件事情只能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而你也会因此而给人留下极差的印象。
当然,我们仍然提倡做人应该助人为乐。有时,出于助人为乐,我们每个人都得做一些我们本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对别人有求必应,那么你就有点太善良了,因为实际上,谁也做不到对别人有求必应。我们强调,助人为乐既要自觉自愿,更要量力而行。否则你不但做不到真诚地对待别人,坦率地向别人表露你的感受,而且你的轻率从事,反而会吃力不讨好,好心办成了坏事。
⊙阳奉阴违的心态
这种心态既不同于消极抵抗的心态,又不同于曲意逢迎的心态,却把这两种心态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曲意逢迎是一种只怕把事情搞糟了的心态,而阳奉阴违是偏偏要把好事也要办成坏事,是一种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的心态;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心态。对于某件事情,你在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认真地给予考虑过。由于你感到别人太盛气凌人,向你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因此你偏偏要同他过不去,把某些事情耽搁下来,看他能把你怎么办。你以阳奉阴违的态度来报复他们的无理要求,当别人被你的举动激怒了之后,你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因此,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由于无法进行真正的合作,它往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的冲突。
⊙担心失败的心态
还有一种使人陷入无动于衷的心态是担心失败。假如一个人几经拼搏而终无所成,那么这将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打击。一想起往事,他就会放弃任何努力。他的推理是这样的:“如果我这一次失败了,那么我在任何事情上都将失败。”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一事无成的人是没有的,每个人都可能品尝胜利和失败的滋味。失败给人以痛苦,胜利给人以甜蜜。但是,一项工作的失败或胜利不是对其中人生的最后审判。纵使他失败了,那失败的痛苦滋味也不会延续到永远。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在评估成绩时,忽视个人努力,只以成败论英雄。他只考虑一个人的终极价值,而无视他的过程价值。害怕成功的心态由于缺乏自信心,成功比失败更加危险,因为你断定成功是侥幸取得的,你认为自己无力保持成功。由于成功,别人对你产生了各种期望。但是后来,在你不过是个失败者这个可怕的真相最终被揭穿以后,绝望、痛苦和被世人抛弃的感觉将折磨着你,使你更加难以忍受。既然你相信自己会从悬崖绝壁跌入万丈深渊,那么还不如明智地不去攀登来得安全些。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害怕成功的心理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成功,人们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你相信自己必须但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而成功把你推向了一个险恶而又无能为力的境地,所以你试图以不变应万变,回避任何责任和困难,以保持自身的安全。171
⊙知难而退的心态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原来以为自己应该轻而易举地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好事多磨,当生活在他面前设置了重重困难的时候,他便惊惶失措,或落荒而逃、或大发雷霆。他没有耐心再坚持一会儿,而是大肆报复尘世加给他的诸多“不公”。到头来他便失去了一切而变得一无所有。因此,在做某项工作时,他总是一遇到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在工作中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做事没有耐心,没有毅力,有头无尾,有始无终。他自己没有多少主见,自己的心情完全受制于外界的评价,一旦他取得某个消极的评价,他便放弃了以前的所有努力。
⊙害怕批评的心态
每一个尝试新事物的人都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和反对。人无完人,如果你犯了错误,那些关心你的人就会来批评你,那些本来就对你不满的人就会趁机反对你。因此,为了避免因犯错误而被人抛弃的风险,你尽量保持一种低姿态以保全自己。没有尝试,当然不会有错误和失败。但是,没有尝试,将更不会有创造和成功。
⊙不拨不动的心态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缺乏动力,工作和生活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感到不自在、勉强、劳累和紧张。由于工作毫无乐趣可言,他一边工作,一边抱怨,过着一种茫无目的的生活。每件事情都让他感到不愉快,但是他又无力摆脱这一窘境。于是他在待人接
物上或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由于做事缺乏动力,注定了他的努力或事倍功半,或好事多磨。而一旦自觉不如意的时候,他便产生深深的自责自已为懒惰成性、游手好闲、一无是处的家伙。
⊙怨天尤人的心态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把自己遇到的某件不如意或不顺利的事情归咎于别人的过错,归咎于某些他自己猜测或假定的对象上去。他从来不肯真正客观地去评估和认识那个消极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前因后果。他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他以为自己手中握着绝对真理,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回避。一旦他犯了错误,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逃避责任。他们做不到坦然地面对事物,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具有怨天尤人的心态的人是一些很难相处的人,结果,由于他得罪了周围的所有人,往往导致众叛亲离的结局。
⊙代人受过的心态
这种心态同怨天尤人的心态刚好相反。由于发生了某个意外事件或不幸事件,无论那个事件同自己有没有直接联系,他都自觉有过,并且把主要责任都揽到自己的头上。并且,由于他整天沉湎于内疚和自责之中,他对生活的追求失去了动力。现在你也许会说:“我已经知道虚静无为是一种不合理、不现实的生活方式。它确实格格不入于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它使我不能坦然地面对真正的问题,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像作茧自缚一样,它使我日益把自己封闭起来,它对我的心身健康没有任何好处,我也确实看到了在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有害的思想倾向和心态。我想把它们清除出去,但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既然你有心改变,接下来就提供你改变这种心态的方法。
[简朴人生多自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30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也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两首诗中道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加减法的境界。我想来谈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该如何度过平常的日子?”其实,像陶渊明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人已经对它做出了中肯的回答。林语堂先生对此也做过贴切的描述:“中国人明确地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儿童入学伊始,第一首诗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谓将偷闲学少年”。(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林语堂还指出,传统的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虚玄,而是十分实在,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问题是,现代人还有这样一个理想、这样一份心情、这样一种心境吗?或者说,现代人,还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过一种平平淡淡的日子吗?
在十多年以前,有一首题为《再回首》的流行歌曲曾经在华语世界风靡一时,歌曲中有几句歌词唱出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如果我们要活得轻松,我们就要以克服完美主义的思想倾向作为生活的目标。我们不是努力地把自己作为一个不断地鞭策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可以宽容的对象。不是把自己造就为一个完美者,而是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者。不是要求你做一个像尼采所倡导的那种超人,而是先要求做一个平平常常的正常的普通人。
所谓“完美”,也就是如明朝学者吕坤说的那样:“做第一等的人,干第一等的事,说第一等的话,抱第一等的识。”诚然,向善之心,完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摆脱掉与生俱来的一些庸俗之气和卑俗之气,而向往一种高贵的生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扬眉吐气。像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的那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一个人杰、一个英雄。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我仍然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要想获得幸福的话,要想生活得充实的话,成为一个平凡者比成为一个完美者或杰出者,反而更能达到你的目标。如古人说的:“文以抽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树鸡鸣,何等淳朴气象!”保持一种平凡的心态,往往使你有意外的收获。
在今天,由于世事纷乱,世人皆忙碌于其中,“平凡”反而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平凡”包含着一层“既来之,则安之”的随遇而安的动机。像佛学讲的“随缘”,儒家讲的“素位”,都是要求世人以一种坦荡的心胸去面对纷乱的事世。因此,“一念求全而万绪纷起,惟随遇而安,斯无入而不自得矣。”“平凡”给人的安慰和满足远远地多于“完美”给人的安慰和满足。只有领略了“平凡”的真谛,你才会感悟到本书中关于“快乐加减法”的诸多论述,即,“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自朗。”又,“美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因此,“平凡”使我们得到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一种真正由内而外的美丽。
“平凡”是一种中庸状态,它介于一无所能的无为状态和处处忙碌、时时操持的紧张状态之间。因此,不要使你自己变得过于平凡,因为你可能已经不习惯于过淡泊安闲的生活。毕竟,在经过千辛万苦之后,你还是品尝到了甜美的劳动果实!像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中庸的人是通情达理的人。
[放弃吧!完美主义]
也许,在人性的所有误区中,完美主义或吹毛求疵是一种多少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不良心态。与简单、平淡、健康而快乐的心态相比,完美主义的心态往往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这种心态主要有以下表现:
某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要求自己达到尽善尽美,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完美主义,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缺点的性格脆弱的人。他害怕被人拒绝,被人
抛弃,或者陷入孤独之中。
他认为消极的情感是一场灾难,他追求一种情绪上的完美主义。他必须时刻让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必须时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有焦虑和忧郁的心情。他要时刻做到令人满意,他要求时刻做到对人有求必应。如果有自己的亲友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却爱莫能助,他便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内疚。
他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高雅而优美。他追求一种行为上的完美主义,为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必须在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认为失败比死亡更可怕。他对自己过分地吹毛求疵,以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污点会玷污自己的整个人生。他害怕批评,他断定如果有人批评了他,那么意味着他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他渴望找到一位完美无缺的伴侣,同其永远保持一种称心如意两情相悦的关系。只有在得到了一个完美爱侣之后,他才感觉到世界的美丽和人生的完美。
他给自己确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如果他没有达到那个目标,他绝不会原谅自己。
他不断地鞭策自己,尽管他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仍然觉得人生处处不如意。即使达到了一个目标,另一个更高级的目标也接踵而至。因此,他疲于奔命,很少体验得到生活的欢乐。
他把自己划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他对现实的自我感到并不满意,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的现实自我隐藏起来,惟恐它被世人识破和戳穿。
他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极限提出挑战,他总是为下一个目标而活着。
他觉得自己长得太胖了,太瘦了,太高了,太矮了,太奇特了,并为此而感到自卑。
追求完美主义不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更不是一种完美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如上面例子的主角般生活着,一定会活得很痛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努力地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不幸的是,你的期望越高,往往失望也越大。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你给自己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迫使你最终放弃了努力,以致一无所成。相反,如果你减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对自己提出好高骛远的期望,你的心情反而会舒畅起来,你也会觉得自己更有创造力。如莎士比亚说过的那样:“最理想的境地总是不可达的,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应该退而求其次。”结果,你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因此,完美主义不是一种你应给予强化的心态,而是一种你应给予弱化的心态。
[错误也值钱]
战胜完美主义的一个极其有力的方法是学会犯错误。
这里是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请写出一篇文章,要求具体说明,为什么说千方百计地追求完美或害怕犯错误是不合理的和不可取的。诵读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你改正完美主义的倾向将会有所帮助:
在以前,我总以为“一失足成千古”是一句至理名言,是一个绝对真理。因此,我害怕犯错误,我以绝对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我断定,一步走错,则步步走错。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一个细小的错误实际上并不足以摧毁其余美好的整体。
其实,失足不必千古恨。我不仅不应该恨它,甚至还应该感谢它。犯错误其实也有好的一面,因为我从错误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既然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我就不妨接受它,并从中吸取教训。
在今天,我更欣赏的座右铭是“人生难得几回错”。如美国幽默大师哈伯特说的那样,因失误而造成的失败是金钱买不到的经验。过去的错误是将来的智慧与成功的基础。承认错误有助于我改正我的言行举止,以便我能够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讲,错误将带给我更多的幸福,将使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而这才是一种最不可饶恕的错误。假如我害怕尝试任何事情,假如我严格束缚住我的言行以使自己免于犯错误,那么我将真正地使自己一事无成。当我尝试得越多,那么我犯的错误可能也会越多;当我从错误中得到反省,那么我学得也越快;我学得越快,那么我最终得到的幸福也越多。
尽管我犯了错误,并且我还可能会继续犯其他错误,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因此而向我发脾气或不喜欢我,因为每个人都曾经犯错,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感到生活在“完美无缺的”人的身边是很不舒服的。因此,人生难得几回错,失足也不必千古恨。犯个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是必须从错误中记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180
错误与失败是前进所不可或缺的训练课程。问题不在于我们犯不犯错误,而在于我们从错误中能够得到什么教训。因此,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能从我的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我是不是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作为一个实验,请你考虑一下你曾经犯过的某个错误,并把你从中吸取的每一个教训写下来。有些最好的教训只能通过犯错误才能得到,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说话,走路,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经由错误才得以完成的。你难道真的愿意放弃使你长大成人的这一道路吗?你或许自视很高,从没有想过要把你的缺点和不足看作是你的一笔最大的财富。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去珍惜它们吧!不要放弃你犯错误的能力,因为如果你丧失了犯错误的能力,那么你接着丧失的将是你迈向成功的能力。
试想一下这样一种境况,由于你是完美的,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提高;由于没有了挑战,生活便变得平淡无奇。由于你对每一事物都了如指掌,你制订的每一计划都肯定会取得成功,人们的谈话对你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你已经对一切都了然于心。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将没有人会爱你或关心你,因为对于一个事事明了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任何一点人间爱意的。这难道还不够孤独、烦闷而痛苦吗?你难道真的确信你仍然离不开完美吗?
林语堂先生说:“这简朴是很难获得的,因为简朴是伟大人物的品德。中国人已经获得了这种简朴的理想,当然不是因为懒于奋斗,而是出于对简朴的崇拜,或者说是对庸见的信仰。”
[放下忧烦找乐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过去,
而过去了的,
将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这是俄国家喻户晓、才华横溢的诗人普希金的著名诗篇,流传全世界许多国家。可以说,这首立意深远的抒情诗,是对生活中无数暗淡与光辉、苦难与幸福、失败与胜利的实例总结的结晶。
的确,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幸运,也不可能永远倒霉。要相信,不管你干哪一行,好运气总会有的,坏运气总会存在。有些日子,一切都觉得很顺心,事事如意,事事易于反掌,思路清晰,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充实,心田清澈如洗。但是,有些日子却完全相反,那时一切都变得不顺心,甚至喝口茶都觉得难以下肚。如果碰上这样的坏运气,就认为尔后都无可取之处,那是很不明智的;反之,一个人在他遭遇困境的时候,如果他不倒下,那么,他就是聪明人,因为他明白,“命运压不倒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仅想得开,看得开,化解得开,而且会凭借自信与勇气的翅膀,生气勃勃地与命运周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终能抓住机遇,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有一句融儒、道、释三家精华的奇思妙语:“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此言教诲人们要多一点开朗与开通,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尽量想得开看得开些。试想,一桩桩不如意的事向你袭来,你却超然处之、自信待之,能不体会能屈能伸的乐趣?所以智者忠告:“想得开,才能快乐”。
人若总以抱怨之心去对待不尽如人意的事,怎么会不与苦恼相伴相随?总以坦荡、开朗之心去面对一切,何处不是开开心心?要知道,人生不如意的事会不断出现、反复出现,所以要学会解脱,切不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否则,一味空想、痴想,岂不是画饼充饥?人人都渴望年年如意,月月如意,天天如意,事事如意,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唐朝诗人孟郊,青年时代应试及第屡遭失败,内心抑郁不平,很不开心,直到唐德宗贞元12年(公元796年),年将半百时才考取进士。喜报传来,他兴致勃勃地作了《登科后》一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人的一生,总有春风得意之时,也总有不尽如人意之际,关键在于超越自我,坦然对待,凡事想得开,看得开,化解得开。倘能如此,快乐之风将会常常吹拂你的心灵,不开心的日子则会远离你而去。
[打造美丽人生]
相传,有的人希望上帝再创造另一个世界和另外完美的宇宙万物,这样就好满足他们自己的没有痛苦、没有悲伤的愿望。
这自然是不切实际的想像和幻想。
一个人来到尘世之中,总期望走平坦的大道是不可能的。人的一生,总会有顺境的时候
,也会有逆境的时候。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吧。
既然人生的长河里免不了失意或逆境,那么,一旦失意或逆境真正降临时,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即使面对逆境,也要相信和理解你是你生命的主人。美国某位知名作家曾说:“你,不是别人,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因此,假如你被厄运缠绕,千万不要从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认为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没有了光明,于是怨天恨地,自暴自弃,斗志消沉,无聊打发日子。要相信,“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心中拥有希望,就能带给你无限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让冬天夺走的东西,新春又还给你。
希望是谁?就是我们自己。应该坚信不疑:命运不是来自神仙皇帝,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面对厄运,我们依然要相信和理解自己是命运也是生命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怀抱希望。秘鲁名作家里·帕尔玛说:“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有希望之心才能把困难看成是人生的插曲,才能扬起奋斗的风帆历经海江万里浪,才能通过陡峭崎岖的道路到达新的天地,一句话,才能创造使自己感到吃惊的自我价值。当然,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是人生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而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过程又将为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宽阔的舞台。总而言之,要在逆境中崛起,或者说要在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必须占领你是你生命的主人这个制高点。惟有如此,你才能怀抱达到一个乐土的希望,并努力促使希望变成现实。
基于此,当困境不可避免时,你千万别以盲动或消沉去应付它的挑战。对付它,要以你是你生命的主人的心态,用希望与奋斗的结合去战而胜之。而这种心态,可以通过学习得到。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这是大家所熟悉的。高尔基出生在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的家庭。4岁时,父亲病逝,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从小失去父亲的高尔基,与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少年时代几乎是在苦难里浸泡,在苦难里长大。他只念过两年书,10岁那年开始走向“人间”。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人、面包师、守夜人、铁路司磅员等。因为贫穷,没有钱财,衣食不周,在物质生活方面遭受的磨难,可谓罄竹难书。
有一年春天,高尔基病倒了,没有钱医治自不必说,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吃饭喝水,是人的一大欲望。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或者食物太少,填不饱肚子,就会受到饥渴折磨。古往今来,在饥渴面前放弃做人的原则,自甘下流,以致偷盗、抢劫、诈骗,滑向罪恶深渊者确实不少。高尔基则不然,他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宁可做苦力,一天干16个小时的活,也不让口腹折磨波及心性,变成心性之害,给自己带来耻辱。
这种身处逆境而能够无愧无悔地立身于世,能够远离耻辱的人生态度,高尔基从小确立,并在后来的日子里长期坚持。1884年,他来到喀山,一边广泛地接触知识分子和贫民的生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边靠自学读了许多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以及安徒生、巴尔扎克、大仲马等伟大作家的作品。虽依然贫困,囊形耷��馊死溲郏�?至是亲属的冷眼,但他陷于贫困中不丧失气节,不忘记志向,不仅会在欢乐时微笑,也会在困难、挫折中微笑。命运丝毫不能妨碍他的欢乐,他每日里除了辛勤工作便是苦读。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对于他尔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高尔基写出了著名诗篇《海燕》和著名长篇小说《母亲》、《童年》、《人间》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即使面对逆境,也要相信和理解你是你生命的主人,此谓人生大智慧。
你若能如此,无论在任何境况下,始终以命运主人的积极心态去怀抱希望,努力奋斗,那么,人生路上快乐的小鸟必将凌空高翔!
[谁说命运不能掌握]
熟悉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都知道他们曾经对“命运”这个词十分青睐,并进行过一番富有哲理的思考和分析。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说:“人生贵贱,各有命定。”
庄子说:“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在我国汉代,有一篇《命录》的文章,对命运下了定义。文中这样写道: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生死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命录》的作者,是汉代大名鼎鼎的大学问家王充,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生活的时代仕有遇否,农有水旱,商有盈亏,得失富贫福祸各不相同,于是有感而命笔,写下了这篇著名文章,将人们的得失、福祸和成败与否,统统归之于“命”。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命”作为一种文化的细胞,早已植根于芸芸众生的心中。把仕遇、商盈、将赢、事成看成是命好或命运好,将仕否、商亏、将输、事败等等看成是命不好或命运不好。古人如此,许多现代人也概莫能外。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确实有个“命运”的问题。认命、相信命运,作为一种人生现象,或作为一种人生心理的排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众所周知,人的生命历程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不能够成功;有的人少有求知之趣,缺乏奋斗之心,反而能够轻易地获得成功,攫取财富、权力和名;有的人一生平淡无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总疑天下皆负我;有的人积极向上,创造生活,虽几经曲折,却终于柳暗花明;有的人欲望有度,知足常乐,一生风平浪静;有的人贪得无厌,私欲无穷,骤然之间境遇突变……在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生历程面前,有些人哀叹自己“命苦”、“命不好”,有些人哀叹苍天的偏心,命运的不公,将自己的不幸全部归结为天生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驾驭,在运作,在安排,根本不去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不可或缺,不去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变现状的积极意义。于是,人们总喜欢好运、成功和福,而一旦某种挫折、厄运和灾难来临之时,又常常陷入痛苦和哭泣之中,将自己的不幸看成是命中注定,即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将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绝对化,不承认、不相信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和命运的观念是既陈腐又错误的。
没有支点的心灵,犹如高楼丧失顶梁柱。要使自己在挫折面前经常拥有力量,就要让灵魂有个战胜挫折的支点。请谨记:灵魂或者说精神的支点,是人生永远不落的金太阳!有了它,何处不是阳光灿烂?何处不是欢歌笑语?
当张海迪下肢瘫痪,终生残疾时,她并没有低下头来,反而高昂起头颅向命运挑战,用那只有力的右臂,撰写了一本又一本著作,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她?可以肯定,一定有一种比手臂更有力的东西在这位残疾者灵魂里推了她一把,也许,这种东西就是她的灵魂支点。
浮力定律的发现者阿基米德曾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那么,只要给灵魂一个支点,当然也可以撬动人生长河中的一切厄运。
懂得了给灵魂一个支点就可以拥有罕见的力量这个道理,人就不仅永远不会被厄运所吓倒,而且还会树立信心,坚强地战胜人世间所有的不幸。
为什么有的人把爱作为灵魂的支点,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绪和生命的奇迹?为什么有的人把“对失意说不”作为灵魂的支点,可以经历千百次失败而最终获得成功”。这一切,便是灵魂中的那个支点所起的作用。
为何重提安贫乐道
“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这种从孔孟那里找到的语言,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迂腐,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他们可能会问个不休:
在历史性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摆到每一个人面前之际,为何要执意与春风得意的阳光坦途背道而驰?
在千千万万个中国人陶醉于金钱魔力无穷的日子,为何要再提“安贫乐道”这个命题?
在没有谁像现代人这样迷恋财富的时刻,为何要重弹先前的旧曲老调?
试问,这不是与时代气氛很不协调吗?
试问,这不是与大家都想富起来的欲望唱对台戏吗?
试问,这不是非常非常的不合时宜吗?
是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经历了多少代人的贫困之后,在发财致富的机会骤然间摆到人们面前之时,“富起来”这个词儿一夜之间变成了香味扑鼻的鲜花,谁都想闻一闻。于是,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的一些国人这样白日里想富,夜半里思富,连梦中也是怀抱着一个金娃娃!当“富起来”这三个字如同汹涌的感情潮水,席卷走眼前的一切,然后跨过了冰封雪冻的江河,飞越了层峦起伏的关山,超越了停滞不前的空间,将影响波及全国每一个城乡的时候,那么谁还敢站出来言“贫”呢?谁又敢挺起胸脯谈“安贫乐道”呢?
因此,人们的上述追问,似乎愈加坚定,愈加执著。然而,我们真的富起来了吗?真的将贫穷抛到九霄云外了吗?
其实,严格来说,真正富起来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不过处于温饱或小康之中,而且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之中。请你实实在在地思考一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无数事实证明,富起来并非易事,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吃力地爬呵!爬呵!爬呵!向崎岖的山路,向重叠的雪峰,向封冻的冰川……因此,致富确实不容易,而且少不了要积以时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心灵躁动也无济于事,要是一味盯着致富的果
实,肯定忍受不了苦干仍未脱贫的痛楚。安贫乐道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个视角上。请注意,这里所提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与致富相悖,更不是阻止你去勤劳致富,甘心于忍受没有钱财、衣食不周的磨难,而是劝你心儿不要躁动,不要太急于致富,更不要因暂时无法致富就一蹶不振,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躺倒不干,或者自甘堕落,做出无耻勾当,滑向罪恶的深渊。“我们说,致富难,但事实上,有些人不是一夜之间就暴富了吗?”有人曾经这样提出问题。不错,这样的事实存在着。但是,暴富的人是极少数,真正富起来的也不多。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虽然勤劳刻苦,奋斗不息,但往往不能成功,往往与富起来无缘。于是,有许多人哀叹命运的不公,有许多人哀叹自己只好认命,他们在一声声的叹息中,无可奈何地向命运妥协了,低头了,消沉了,躺倒不干了,更有甚者,去偷、去摸、去抢,去绑架、去杀人、去放火,那是可悲的。
因此,假如一味不安分,一味感叹“不公平”,一味抱怨“生不逢时”,那就肯定无法摆脱那些难以言状的困惑。倘若你在茫茫大千世界里,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正视不公现象,做一个顺应世事、安分守己的平凡之人,安心于在贫穷中乐道,为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使劲,为埋头苦干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喝彩,那么很快你就会从叹息摇首之中脱颖而出并找到快乐。
春秋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别注重教育,提倡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提倡“因材施教”。他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学得好的有72人,即所谓72贤人。这些贤人的出身各异,有来自名门贵族的富家子弟,也有来自农夫之家的穷光蛋苦孩子。而孔子最看重的得意门生,却是着布衣草鞋的穷学生颜回。
颜回住在小巷陋室之中,一瓢水,一筐干粮就满足了。他一日两餐,每餐吃一碗饭,喝一瓢凉水。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他改变初衷,更没有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年年、月月,他研究学问,兴致勃勃、孜孜不倦,成绩列在72贤人之首,深得孔子的爱戴和信任。孔子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正是看中了颜回这种贫穷而能安心的品性,所以才特别喜欢他,器重他,并把他树为安贫乐道的典型。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孔子深知,贫贱的处境,往往会使许多人吃不了苦而放弃凌云之志,或在贫穷中哀叹命运不如人,或一蹶不振而丧失气节,或去偷摸、去乞讨、去寄食。而颜回却不同,他能耐得住清贫,还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孔子才破例树立他这个典型,其意是提倡一种美德,即在清贫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自己志向的美德。孔子认为,造物主的用心,就是要用贫穷来考验读书人。贫穷而能安心,不为名利所动,而且还能够乐在其中的,才是真正的君子。
许衡,是元代的一位贤人,他出身寒微,后来做了官,仍然不裕,经济没有宽松的时候。但他为政廉洁,心中没有个人的贪欲,没有个人利益的争拼,总是为国事而忘却家事,为公事而忘却私事,宁愿自己过清苦的生活,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钱财。一次,有人拿了一个金元宝送给他,可是他不接受,献宝者惊诧地问他:“你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吗?”他答道:“知道,人家说可以买三匹绢,五亩良田。”献宝者又问:“那你为什么拒绝收下呢?”他听了回答说:“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不该我得的财,我不能拿。你留着用吧,我实在是用不着它。”还有一次,三伏天初过,太阳光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路上的黄尘要发火。许衡与众人行走于山间小道,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越往前走越使人喘不出气。这时,他和同行者正巧看见不远处有片森林,硕大的果实挂在枝头上,随风轻轻摇摆着,十分惹人嘴馋。于是,几个人一哄而上,摘梨解渴,惟独许衡站在那儿,丝毫不为所动。别人觉得好生奇怪,便问他:“这梨树没有主人,即使有也不在场啊!你为什么不摘下几个吃?”许衡却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但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这些历史人物安于清贫的思想和行动告诫人们,一个人身处贫贱的时候,能够安下心来,不丧失自己的志气,不为名利的事儿动心,而且能够乐在其中,确是道德修养、品行人格上的闪光点,是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愈来愈坚强、愈来愈成熟的驱动力。
金兰生在《格言联壁》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憎是贱而无能。”
的确,贫贱是不应该引为羞耻的。因为人生在世,是贫是富,往往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的牵扯,尤其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的因素是外在的东西,如机遇等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主观的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是可以由个人掌握的。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好运与厄运不是聪明人能够预见的,并非人人都有令人羡慕的机遇。有的人由于客观的环境、条件和机遇的制约而清贫,没有一丝一毫的羞耻可言。有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近命运之门,坐等好运来临,而丝毫不作主观努力,
落得贫贱的厄运便怨天尤人,丧失志气,这才是可羞可恶的。”
所以说,贫穷而能安心的,才是君子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能否逐步摆脱贫困,能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取决于他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他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也是一面照出他人生价值的镜子。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人生的精、气、神。有了这种东西,才能领略创造辉煌的快乐。反过来说,没有这种东西,谁能使一个人昂首阔步向前呢?
[安贫也乐道]
人生在世,只要真实地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会围绕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去活动,仕逐势,将求胜,农赴时,商趋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的牵扯,有的人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攫取了权力、地位和财富,有的人通过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未能成功,无权无钱,经济紧张,衣食不周,在物质生活方面,困苦多多。面临贫困考验,在清贫低贱的处境中,千万别忘了讲求“浩然之气”,胸怀正气,充满豪气,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志气。
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着浩然正气而又具有铮铮铁骨的民族。纵观其上下五千年历史,无不铭刻着先哲和民族英雄们或在艰难困苦、或在穷困潦倒中,为着实现时代理想和自身的宏大志向而撼天地、泣鬼神、警后人的足音与呐喊。这里,仅列举数则,以激励读者诸君。
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
苏武:“不负国,杖汉节牧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另外,孟子曾经这样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孟子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千古不朽的金玉良言。
人生贫困、不得志之际,作为“大丈夫”,不仅要安于粗茶淡饭的生活,而且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胸怀正气,艰忍不拔,奋发努力,才有出头之日,这就是人生所应有的一点精神。这点精神非同小可,它包括人的气质和气节,也包括人的本性和志向。
“学会在贫穷中乐道,就能独享人生成就事业的美景。”这是哲人王尔德的一句名言。要彻底阐述清楚这句话,需要整整一本书。但是,我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因而只能用最简洁的笔法来陈述明白,这就无异于用最少的文字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作者下笔,何尝不难!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主张并强调安贫乐道,而只有安心于在贫穷中乐道,才能搞成一番事业或伟业。古人云:“造物之心,以贫试士。”造物,就是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即西方人心中的上帝,东方人心中的老天爷。士,是先秦特有的一个阶层,处于这个阶层的人,一般都有远大的抱负,并有渊博的学识和才干。虽说他们的身份高于平民,又不乏知识本领,但无权无钱,要想干点事业,谈何容易!他们要想改造社会,要想为国家做一番伟大事业,就必须坚忍不拔,无所畏惧。在跋涉的长途中,如果遇到荆棘,便要有岩石的意志;如果遇到沙漠,便要有骆驼的耐力。所以说,作为这个特有阶层中的“士”,是以拥有安贫乐道的精神为人生前提的,舍此不可能有所作为,更谈不上把自己的理想变为美丽的花朵。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理想中的“道”,在贫困中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遭受了许多苦难。孟子为了推行其道,也和孔子一样,吃了不少苦头。屈原了为替楚国争雄,进而统一天下,曾提出在内实行政治改革,励精图强,在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遭到楚怀王的反对,被迫流离,悲苦不堪,却依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振兴国家的愿望到处奔走呼号,并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不朽杰作《离骚》。由此可见,“士”这个阶层要讲究安贫乐道,实践安贫乐道。惟有安于在贫穷中乐道,潜心研究学问,干事业,拼命去争取成功,才有可能从困难中创造奇伟,否则一事无成。
人不怕物质贫困,可怕的是精神贫困。也许你暂时什么都没有,但只要你精神富有,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心态,那么,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此,请你务必谨记: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贫困是很难打倒他的。
“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知,速寄祸于千金。”
上面两句话,出于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孟轲之口。他创立的思想学说,被后人把他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孟轲这句近似哲理的警句,也是孔子及古代哲人一直思考、多次提出的见解。其意是说:贫穷百姓没有恒定的产业,是因为没有恒定的心思、长久的打算。所谓恒定的产业,应当是土地、作坊之类,足以安身立命安居乐业。所谓恒心,就是怎样经营,怎样发展生产的长久打算,要按照这恒心坚持做下去。即使开始贫穷,也会逐渐富裕。这属于正常的致富途径。如果不按正当途径获得钱财,就会遭来祸患,得到千斤大财,只不过使意想不到的灾祸来得更快而已。
的确,一个人在他恒心定下以后,如果他生产经营搞得好,又有恒心坚持做下去,那么,他就会渐渐变得富裕起来。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聚集财富,功在劳作”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有坚定恒心,善经营,喜劳作,是致富之道,因此也就可以使你富起来。你如果有真智慧,又真有恒心,则无异于给自己打开了进入金屋之门,最终是可以获得金果子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金钱欲望不能满足望洋兴叹之后,他们由心理失衡变成很不安分了,或去贪污受贿,或去挪用公款,或去诈骗抢劫,或去绑架贩毒,其种种行为,已冲破了道德和法律的临界限,那是非常可耻可悲的。这种可耻可悲的罪恶行径,似乎比什么年代都来得迅猛、集中、典型,甚至让人们来不及惊讶。这里,不妨扼要介绍两例:
曾有一个名叫蔡学元的人,今年32岁。1998年,他认识了一个娇美的姑娘,从此你来我往,彼此视为知己。他意识到,他是在一步步逼近爱情的大门。然而两人交往的时间不长,姑娘便开始嫌其贫穷,甩手而去。失恋中的蔡学元沮丧不已,成天晕晕忽忽的,满脑子想的是姑娘漂亮的容貌和大把大把的钞票。“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能带来窈窕淑女,也能带来快乐……这些陈腐、庸俗的观念,时刻在他脑海里转悠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不择手段千方百计的得到金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蔡学元萌发了抢劫银行的罪恶念头。抢劫银行靠什么?他想到了枪。他对郑州军区分区军械库做了充分侦察,并做了一番充分准备之后,从1998年11月18日晚上8点开始挖掘,断断续续历时近一年,于1999年9月24日将洞挖通。次日凌晨1时55分左右,他进入库内撬开装有79式微型冲锋枪的枪箱,盗走了4支79式微型冲锋枪和随枪子弹。这一震惊中原乃至全国的惊天大案,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郑州警方迅速成立专案指挥部,从全市抽调近百名精干警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侦查。
1999年11月2日夜,随身携带一支冲锋枪的蔡学元再次出来抢劫,终被巡警当场捉住,难逃法网。
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易卜生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话:“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招来熟人,却招不来朋友;钱能买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一时开心,却不能使你得到幸福。”是的,金钱不仅换不来幸福,而且追逐它过了头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蔡学元的下场正是一个绝妙的证明。
有人曾提出这样两个命题:世界上哪一种人最没安全感,恐怕是那种不择手段夺取钱财的人。这种人既然昧着良心去干伤天害理之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和烦恼中,又怎能有安全感呢?世界上哪一种人最不快乐?恐怕也是那种不择手段夺取钱财的人。当一个人不得不为不义之财而提心吊胆时,又怎能得到生活的愉悦呢?
所以,陷入贫困别忘找准致富途径,也别忘夺取不义之财如同残害宝贵的生命,此乃生活真谛的领悟也!
[幽默小贴士:下一个考生]
有个学历史的学生,很不用功。一次口试时什么也回答不出。老师想给他一个及格的机会,问道:“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
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老师气急了,大声地喊道:“克里斯朵夫·哥伦布!”
这学生听了,转头就走。老师惊奇地把他叫住:“喂,你为什么走呀?”“
对不起,我还以为你叫下一个考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