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别让坏情绪伤身-悠着点,别太累

[心情好坏操之在己]

感到痛苦并不足为奇,因为它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我们日常的饮食与睡眠一样。但如果你的情绪总受环境影响的话,那么你将时常会感到愤怒、恐惧、忧虑、憎恨、痛苦、嫉妒、负疚以及一切其他的精神痛苦。朋友的一句话也许会惹你生气;担心事业而惶恐终日;好朋友离你远去让你感到伤心;别人不邀请自己而使你备感冷落;别人得到高升就去嫉恨别人……

我们这样做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从小到大,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耳濡目染。再就是好多的流行歌曲里面都赞颂这种伤感的情绪,总说伤心是难免的,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去忍受这种伤心,大约总是指爱情的伤心吧,诸如此类。不仅如此,很多的电视剧,乃至电影都以此为主题,让我们相信人生中总是充满了痛苦,它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因此,你长大后才会那么容易伤感啊。就像其他的一些错误观念一样,这种错误认识会让你觉得事实就是如此,而不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你对事实的一种曲解而已。

[对情绪的错误认识]

第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时,精神上受点折磨是应该的。

即使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你也没有必要感到不高兴。但是事实却是,人们总会感到沮丧。没有达到目标,我们一般都会从精神上“折磨”自己,而很少有人会一笑了之。比如,你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约定会面,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他突然打电话来说他不能来了,你会如何反应呢?大都会失望、愤恨,觉得很郁闷吧。受了挫折,我们大都会从精神上“

折磨”自己。

这种精神折磨不会改变事实,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如果说哭泣甚至埋怨可以改变事实的话,那么也是值得的。但事实上,情绪低落只能使一切变得更糟。当你开始自责、哭泣、埋怨自己时,你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理智与判断力,只会更加沮丧。这样做是很蠢的。你可以想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当然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如此,沮丧、伤心还会耗掉很多精力与能量。

第二错误观念:认为精神痛苦是难免的,很正常的,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我们总是以一种宿命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生的苦痛,因为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经历苦痛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苦痛。既然别人都这么认为,我们自然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很多人都会经历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痛苦是非常自然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去经受这种苦痛啊,因此,就不能说我们无法避免痛苦。说某件事物是不可避免的,意味着绝无其他选择,只有一种可能性。

没有人是注定要经历痛苦的,痛苦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警告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它惟一的作用是引导我们发现错误然后做出改变。经历了痛苦之后,正常的做法是找出造成痛苦的原因,根除导致痛苦的因素,最终解除痛苦。可以想一想,我们感觉身体不适时,非常自然地就会去寻医问药,直到根除病症为止。但是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认为精神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学会了去忍受精神痛苦,而不是想办法来帮助自己解除痛苦。然而,正像身体的病痛需要治疗一样,我们精神上的痛苦照样也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根除。很显然,只要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完全可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精神苦痛,可以选择不去经历痛苦。

第三种错误观念:认为任何的情绪反应都是自发的,本能的。

我们常常会认为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有权力对它进行选择,而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但是实际上,除了那些自动的防卫功能的情绪外,其余的反应情绪都不是自发的,不是本能的。正像我们通过模仿别人学会说话一样,我们也是通过模仿别人才形成了消极抑或积极情绪的。

一般而言,在处理某个问题时,有许多的方式可供我们去选择,但是我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对我们最为有利的行为方式。而且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当然也会选择相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几次之后,几乎就成了一种本能,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行为方式就反应了我们的本能。其实,它只不过是我们所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已。

消极情绪绝非本能或者自发的情绪,而是我们模仿别人的行为方式的结果。

第四种错误观念:认为我的消极情绪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因为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会做出类似的反应。一旦我们习惯了以某种方式来解决某种问题,以后每当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都会采取那种我们所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会生气,于是我们就错误地认为此情此景总会惹我们生气,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我们生气时,并非因为我们一定会生气,而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打算要生气的。如果你不开心,也并非意味着你一定要不开心,只是因为你自己选择了不开心而已。

情绪是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的。

谁也没有规定遇到某种情况时,你一定要如何去做,我们有权做出选择。因为我们习惯于按照惯常的方式来解决某些问题,所以我们似乎并没有选择的权力。其实不然,无论我们习惯于何种行为,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我们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力,我们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下决心来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而已。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并非意味着我们一定会这样去做,正如拥有一架钢琴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去演奏钢琴一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出选择,如果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出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抉择。

第五种错误观念:认为别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我过去的不快经历使我产生了消极情绪。

我们所生长的文化氛围使我们感觉到是外界因素导致我们产生了某些消极情绪,因而别人如果对我们好一些,或者如果我们的外界环境顺利一些,就可以避免这些消极情绪。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是你把我弄哭了”,或者,“你把我惹怒了”,还有,“我并不想伤害你啊”等等说法。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的话,你就完全无法认识到那些导致我们产生消极情绪的真实原因。这样去想其实就是嫁祸于人,将问题推到了外人身上或者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原因。

当我们对别人说,“是你让我如此恼怒的”时,这样说其实暗含着一种意思,那就是别人应该改变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让我们觉得十分不舒服。但是,即使别人接受了我们的警告去反省他们的做法,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做出一定的改进的话,也只是消除了某些表面现象而已,并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更不用说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不再消极地来对待自己的话,那么其实并没有改

变问题的实质。虽然,这样做自己是省掉了许多麻烦,但是却赋予了别人太多的权力,让自己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期待别人照顾我们的感情,虽然经验告诉我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说白了,期望别人照顾我们的情绪,就像是我们把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碰,还要哀求墙不要伤害我们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想法是多么可笑啊。

期望别人的改变或者环境的改变来消除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大可不必的,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而非别人。但是我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改变自己是改变消极情绪的惟一途径。导致消极情绪的源头是我们自己而非别人。

正因为我们忽视了这一条真理,所以才常常感到解决这个难题是那么困难。

我们是自己情绪的控制者,因此要改变精神苦痛关键在于我们个人,而非别人。

情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愫,产生于我们的思想。因此无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责任都应该在于我们自己。无论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无论发生多么糟糕的事情,思想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情绪,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完全地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要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正因为我们想当然地就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所以很难会意识到“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毕竟,我们总认为自己是非常理智的,而理智的人很少会将痛苦强加到自己的身上。原因恰恰就在于此,不理智导致了我们精神上的痛苦,无意间我们将痛苦强加到自己的身上。

好好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认为是别人导致了我们产生消极情绪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如果外人乃至外界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啊。如果有人受不了别人的斥责,那么我们都应该受不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外人乃至外界环境也许真的是一种因素,可以导致坏的结果,但关键还是我们的思想最终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反应。也许我们错认为别人导致了我们的消极情绪,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自作自受而已。如果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的原因的话,那只是因为我们消极被动地听之任之而已。应当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权力自主自己的情绪。

[为情绪寻找出口]

⊙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只有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才可能有正确的自尊观———不是要去控制外界环境或者别人,应该试着把握自己的情绪。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也就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自尊观。这样,我们就像是木偶,在别人的控制下左右摆动,完全受制于别人。情绪占了上风,我们会感到自己非常被动,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好像一种比

我们更强大的力量左右了我们。因此,如果对环境或者外人听之任之,就好像是外界因素完全控制了我们的人生,全凭它们来主宰我们的命运,而我们自己毫无主宰权了。

⊙曲解了现实

如果让情绪占了上风,我们就会失去理智,因为情绪是很容易曲解事实,让我们无法看清现实的。被情绪蒙蔽了眼睛之后,思想会变得混乱,缺乏理智;很难集中精力;常常先行为,再思考。情绪越发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越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就越发难以看清楚事实的真相。回想以前的失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情绪占上风,主宰我们的思想,危害性是多么大啊。

⊙容易生病

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中容易患高血压、早衰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因为消极情绪会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无法抵抗许多侵蚀我们肌体的病菌。反之,如果常常积极向上的话,我们不仅会感到非常开心,更加富有爱心,而且会感到全身充满活力?

[让心情亮起来]

⊙改变习惯性情绪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从外界中寻找控制我们情绪的因素,所以刚刚意识到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情绪的控制者是多么奇怪、别扭的事情啊。承认别人没有能力控制、干涉我们的情绪,就像是突然扔掉了我们长久以来使用的一个拐棍,开始也许你会觉得不适应,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离开

了这个拐棍你会变得更加坚强。最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拐棍,而是我们的累赘。

⊙不再试图控制别人

当然,承认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这却是事实。谁也不能保证我们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做到。也许你会感到接受这个事实比较困难,但是分析利弊,却发现这样做是非常实惠的。一旦你完全认识到你是自己情绪的主宰者以后,别人的行为方式就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了,因为你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除了你自己,别人谁也不可能控制你的情绪。因此,我们也不会再去强求别人来迎合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我们懂得了,外界因素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对自己更加负责任,会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幸福,无论别人对我们有怎样的言辞,无论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更加自由地去做出我们的选择,而不再是怨天尤人了。

⊙增强自我意识

下面一些说法暗示了外界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你可以在另一张纸上重新写下这些说法,但是要转换角度,使自己明白是自己而非外界因素导致了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可以将“你让我生气”变为“对你的行为我感到异常气愤”,等等。记住: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感觉。

◆“你把我弄哭了。”

◆“你伤害了我。”

◆“天气让我沮丧。”

◆“我太孤单了。”

◆“我无法接受失败的结局。”

◆“别人骂我时,我会感到怒不可遏。”

◆“你着实让我失望。”

◆“你让我如此尴尬。”

再想出一些你经常所用的言辞来,将它们都列举出来。然后改变说法,让自己感觉到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自己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练习一下,直到自己感到十分自然为止。

回忆最近发生的一桩不愉快的事情,你对别人不友好或是对别人发火了。思考片刻,然后想像自己如何可以平心静气地来处理这件事情。最后,想像这件事情重新发生,你如何按照自己的新方案来处理它。这次使用一些你认为可以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的言辞。今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冲突,都应当重复这种练习,应当记住,你才是自己情绪的主宰者。

⊙自我肯定

◆只有我自己才可以主宰我的情绪。

◆我可以改掉自己的消极情绪,换上一种对自己完全有利的积极情绪。

◆只要我愿意,任何时候我都可以选择新的情绪。

◆任何情绪都是我自己来选择的。

◆情绪由自己来决定。

◆即使事与愿违也尽量不要情绪低落。

◆不要从精神上来折磨自己。

◆别人的情绪问题完全不关自己的事。

◆只要改变思维模式,就可以消除精神苦痛。

◆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影响我的情绪。

◆别人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任,我对我的情绪负责。

◆让自己感觉不好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我主宰自己的思想,而思想导致了一个人的情绪,因此我主宰我的情绪。

[学会放松,学会超越]

⊙每天安排一段让自己安静的时光

印度有一家跨国大公司,它的业务遍及许多领域,而且在每个领域的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据说其老板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每当公司遇到重大情况,他就召集经理层的决策人员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谁也不许说话、做任何动作,甚至也不可以喝水,每个人闭上眼睛静心1小时,然后开会,对公司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决策。这位老板之所以这么

做,是因为他认为每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排除冲动、盲目和草率,在理性的指引下才有正确的决定。他的做法在印度很有代表性,被称为“迪阳(dhyan)”,有点像中国的“禅”。

“静心冥想”某种东西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去“想”某种东西是什么意思,头脑一直都这样在做:记忆、分析、计划和想像等等。我们也知道静心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我”已经不存在,所有的界限都消失而融入整体。

静心是一种状态,你只是很宁静,没有思想要去集中精神,没有主题要去沉思,没有问题需要要去静心冥想,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了。有时候,头脑也会成为一种障碍。你越是集中精神,你越沉思,你越静心冥想某种东西,你就永远无法走出固有的模式。就静心而言,只有在东方,尤其是在印度,会被称之为“迪阳(dhyan)”。唯有当你有某种不能用现存的语言来表达的经验,新的词才会被创造出来。一万年以来,印度一直都将它所有的天才贯注在一种努力上,那就是“迪阳”。如果你使用“迪阳”这个词,你就不会问“要迪阳什么?”“迪阳”这个词本身就不含二分性,“迪阳”只是意味着宁静,完全的宁静、安和。对于“迪阳”来说,永远不要静心冥想某种东西,否则它就不是静心。

有一个伟大的禅师,他坐在海边,刚好有一个国王经过,他一直都想要去看这个禅师,但是没有时间,因为国事繁忙,而且有很多操心的事和战争……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他停住了他的马车,下来看这个禅师,他问他说:“我没有很多时间,但是想知道主要的教导是什么,我不想在死的时候还是无知的。”

禅师保持沉默。

国王说:“我知道,你已经非常老了,或许你的耳朵已经聋了。”

禅师微笑。

国王大声对着他的耳朵喊:“我想要知道你教导的精髓!”

禅师用他的手指在沙滩上写:“禅。”他没有说话。

国王说:“但是那对我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我已经听过那个字很多次了,再更详细说明一些。”

禅师回答:“我已经把答案明白地说出来了,事实上,当我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便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但是或许你不知道那个存在于宁静之中的交流,出自慈悲,我写下了‘禅'这个字,现在你又要我更详细说明,好吧,我再试试看。”他再度用更大的字体写“禅”。

国王有点不耐烦,他说:“这算是什么详细说明?它是同一个字!”

禅师说:“你必须原谅我,因为我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回答方式了,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不想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取笑我,没有人曾经对禅'说过任何东西,也没有人能够对‘禅'说任何东西。”

禅宗是有些玄机的东西,也许我们还理解不了“迪阳”的真实含义,但对于我们来说,每天的生活中确实需要那么一点安静的时光,冲一杯咖啡,或者是茶,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没有电视,没有同伴,也许有一些音乐,然后就把头脑中所有的事情都抛开,所有的问题都不记得,只是跟随音乐的节拍,静心冥想,想到哪儿算哪儿。当音乐停止,仿佛又回到了现实的琐碎当中,只是现在已经可以不再烦躁、不再焦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允许自己偶尔感到无聊

生命当中被“忙碌”这个词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很多,有时放松一下心情,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反而可能给自己的思路带来新的转机。

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就为这种韬光养晦做了最好的注脚。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后,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整日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处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毫无悔改之意。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了,冒死去晋见庄王。他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赵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见到伍参进来,当头就问:“你是否又来进谏?”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里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说:“那你就说给我听听吧。”伍参说:“在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羽毛,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什么鸟?”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楚庄王心里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说:“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叫伍参下去。

伍参回去后就和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就会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之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殿对庄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

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即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简直废寝忘食。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的事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

原来,这是楚庄王的韬光养晦之术。他即位时十分年轻,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道绾未χ谩?銮胰诵母丛樱��桓仪峋偻��N弈沃�校��氤隽苏饷匆桓鲅谌硕�康姆椒ǎ�补燮浔洹T谡馊�曛校����疾炝巳撼嫉闹壹橄陀蓿�膊馐粤巳诵摹H缃瘢��旯�?了,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第二天,他召集百官议事,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称霸中原。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在很多方面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有时我们干不好一件事情,就会归咎于“情绪不好”。在思考与计划、接受锻炼以达成某目标、解决问题等方面,情绪代表我们发挥心灵力量的极限,因而也影响我们的人生成就。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这样才能用理智和冷静的态度正确对待问题。

情绪应该时时受到理智的支配,一个情绪性太强的人很容易被认为是神经质,这种人给别人造成一种不合群的感觉。只有言谈举止始终保持常态,在公开场合上随圆就方,才会在社会上取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事情,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其中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本没有多少,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犯不上与人斤斤计较,特别是感情用事。比如单位里某个同事就美国的好坏谈了一种观点,虽然他的观点过于偏颇,你也没有必要情绪激昂地去与之辩出个究竟来。否则,因为一句话两句话伤了感情,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情绪影响心智,这是许多老师都知道的。学生在焦虑、愤怒、沮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学习,事实上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很难有效地工作。强烈的负面情绪将扰乱我们的注意力。当某种情绪几乎是无孔不入地凌驾于其他思绪之上,以致不断阻扰你对身边事物的注意时,表示情绪的影响已超乎正常范围。譬如说一个正经历离婚痛苦的人或父母正要离婚的小孩,往往难以将注意力专注在日常工作或功课上;而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恋、绝望、无助的感觉可能凌驾一切,在这样的情绪笼罩下,要顺利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体现。处变不惊,遇险不怒,是我们表现自己良好心态的机会。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EQ)”的高低。

让我们设想一下,当一个人无意中触痛了你的敏感之处,你就不假思索地乱喊乱叫,人家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同样,如果你只顾自己高兴,非要别人也同意你的观点,你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吗?也许他们只是认为你太幼稚了。

某公司主管与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某公司将迁入新办公室的合同细节已经谈妥,只缺签字了。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带来了平面图和预算,很明显,他已经说服了他的顾客,就在这稳操胜券的时候,他做了一件蠢事。

这位房地产经纪人最近刚刚与该公司主管的主要竞争对手签了租房合同。他大概是太兴奋,仍然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开始详细描述那笔买卖是如何做成的,接着赞美那个竞争对手的优秀之处,称赞其有眼力,很明智地租用了他的房产。接着他正想恭维这位公司主管也做出了同样的决策时,公司主管站了起来,谢谢他做了这么多介绍,然后说他暂时还不想搬家。

房地产经纪人一下子傻眼了。当他走到门口时,主管在后面说:“顺便提一下,我们公司的工作最近有一些创意,形势很好,不过这可不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来的。”

房地产经纪人在关键时刻忘了对方,只顾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推销成果,而忽略了买方也有其做出正确抉择的权利。更何况,他不幸遇到的前一个主顾是这一位顾客的竞争对手,在产生反感的情况下,顾客宁可放弃这笔交易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苦的就是这位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房地产经纪人了。

拿破仑·希尔是著名的成功学开创者,他对成功的每一个条件都研究得很透彻,尤其看重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结这一条,这是他从自己的经历当中总结出来的。

拿破仑·希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相互憎恨,甚至演变成了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人员为了显示他对拿破仑·希尔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的不满,就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这种情形已连续发生了几次,一天,拿破仑·希尔在办公室准备一篇预备在第二天晚上发表的演讲稿,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

拿破仑·希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他知道可以在那儿找到这位管理员。当拿破仑·希尔到达时,发现管理员正在忙着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里,同时一面吹着口哨,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拿破仑·希尔立刻对他破口大骂。他以比火更热辣辣的词来对管理员痛骂,直到他再也找不出更多的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直起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并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早上有点儿激动,不是吗?”管理员的话似一把锐利的剑,一下子刺进拿破仑·希尔的身体。站在拿破仑面前的是一位文盲,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他!更何况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拿破仑自己挑选的。拿破仑·希尔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他知道,他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又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更增加他的羞辱。

拿破仑·希尔转过身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办公室。当他把这件事情反省了一遍之后,他立即看出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坦率地说,他很不愿意采取行动来化解自己的错误。拿破仑·希尔知道,自己必须向那个人道歉。最后,他费了好长的时间才下定决心,决定再次回到地下室,去忍受这个必须忍受的羞辱。

拿破仑·希尔来到地下室后,把那位管理员叫到门边。管理员以平静、温和的声调问道:“你这一次想要干什么?”拿破仑·希尔告诉他:“我是回来为我的行为道歉的——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管理员脸上又露出那种微笑,他说:“凭着上帝的爱心,你用不着向我道歉。除了这四堵墙壁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人听见你刚才说的话。我不会把它传出去的。我也知道你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这段话对拿破仑·希尔所造成的伤害更甚于管理员第一次所说的话,因为他不仅表示愿意原谅拿破仑·希尔,更表示愿意协助拿破仑·希尔隐瞒此事。

拿破仑·希尔向他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使劲握了握。拿破仑不仅是用手和他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办公室的途中,拿破仑·希尔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终于鼓起勇气,化解了自己做错的事。

之后,拿破仑·希尔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当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自己打败。

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后,希尔身上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笔开始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他所说的话更具分量。他结交了很多朋友,敌人也相对减少了很多。这个时间成为拿破仑·希尔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拿破仑·希尔说:“这件事教导我,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将无法控制别人。它也使我明白了‘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虽然我们明明知道发怒对事情于事无补,但还是容易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动辄勃然大怒。门被砰然关上,玻璃杯被砸碎,一阵咆哮声……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辩护说:“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是:“我要是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病不可。”话虽如此说,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发怒这习惯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是别人了。总而言之就是,冷静的人,尽管也许因为才能不能够展开,魄力不够而被遗忘在被领导的位置上,但是他们必然是个好部属、好朋友。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你在“忙、盲、茫”什么]

每天24小时,大家都努力。白马随唐僧步步朝西,十万八千里走了个来回;而其他的众马驴原地转圈,终其一生,也未能有千里之游。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讲述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确有此事,唐朝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取回佛经。但我们今天不讲神话,而是要讲一个与唐僧取经有关的寓言故事。

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时所骑的白马本是长安城中一家磨坊里的一匹普通白马。此马本无什么出众之处,只不过一生下来就在磨坊里干活,身强体健,耐苦耐劳,且老老实实,从不捣乱。玄奘大师想:西天路途遥远,去时要当坐骑,回来时要负重驮经书,况且自己的骑术又不是很好,还是挑选一匹老老实实的马吧。选来选去,就把这匹磨坊里的普通白马给选上了。

这一去就是17年。待唐僧返回东土大唐时,已是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匹白马也成了取经的功臣,被誉为“大唐第一名马”。100

白马衣锦还乡,来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驴子和老马围着白马,听白马讲取经途中的见闻以及今日的荣耀,大家艳羡不已。

白马很平静地说:“各位,我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一步一步西去东回而已。这17年间,大家也没闲着,只不过你们是在家门口来回打转。其实,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们走过的路还是一般长,也一样的辛苦。”

众驴子和马都不言语了。是啊,自己也没闲着啊,怎么人家就成了“成功之士”,有荣誉有地位,自己还是老样子呢?

诸位,不知你看完这个故事做何感想,反正我当时看完这个故事后,点上一根烟,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震撼,是因为几天前我刚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人到中年,都各自安定了下来,同学聚会也多了起来。而这次聚会规模最大,我们这几届的同学,到会者有100多人。当年同窗好友,上铺下铺,没什么大的区别。最多你家境好些多吃两顿“小炒”;他学习成绩好些,老师让他当个班干部。可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如今的差别就很大了:高我两届的一位同学刚当选为某直辖市的副市长;高我一届的一位同学旗下有几家上市公司;我同班的一位同学以数千万的身家功成身退,早早地过着半退休的生活……

同学聚会的到会者,要么是重感情的;要么是自我感觉混得不错的,还有一些自我感觉不好的就少有音信了。大家当年都差不多,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固然有运气、机会等等偶然因素,但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大家都没闲着,可他在忙什么,你又在忙什么?

美国有家调查机构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跟踪调查。他们在一所著名大学(好像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选取了40个人,其中20个有明确的事业目标,决心一毕业就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而另外20个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决定先找份工作,赚了钱再说。结果,20年后,前20名学生中有18个成了百万富翁,后20个学生中仅有1个成为百万富翁。

主要的差别即在于此。有的人从头至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成就一番事业而奋斗,而有的人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每日所忙都只是为了生存的伙食标准提高一些而已。大家一样的辛苦忙碌,谁也没闲着,甚至你比他还忙还累,可收获却大不相同。

当然,如何选定目标也很重要。一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二则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争取能将自己的目标与社会的主流趋势结合起来,置身于哪种行业很关键。总不能人家在主旋律中高歌猛进,你在夕阳产业中垂死挣扎吧?否则同样是忙碌,结果却会不同。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碌碌无为”,这个词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谁又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碌碌,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是“无为”,太可怕了。很多时候我们恐怕都没有把什么叫做“忙”真正地定义清楚。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重要”而去忙,那么无非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记得台湾著名歌手李宗盛曾在一首歌中这样唱:“忙、忙、忙,忙得没有了方向,忙得没有了主张……”其实,瞎忙的人就像放入一条轨道中身不由己的一个物件,一个被抽打着而转动的陀螺,陷入这种状态而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

没有明确的方向,即如无头苍蝇;职业位置不对,总在做无用之功。忙,有什么用呢?

⊙职业生涯中的关键问题

人才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呢?关键是缺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长期的科学规划。

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的创建者马克·H.迈克是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他自己介绍,他从一位好朋友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位朋友是位出类拔萃的推销员,只要他一出面,他的魅力就能充满每个角落,让你只有把钱花光才会离开。不过他的长处仅此一点,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对产品的研发、企业的战略发展、团队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这种人本可以成为一个公司明星般的销售经理,但绝不是企业家。然而这位先生是个自欺欺人的大师,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连续10年,他不断地组建自己的公司,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关闭。

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认为自己非凡的销售才能是人人都具备的。对他来说,销售是最简单不过的工作,他认为这对别人也一样容易。于是他待在办公室中做管理,让别人

出去跑销售,结果公司里没有一个人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追求完美,关键在于要努力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而把不足之处的危害降到最小。如果把精力全部花1在提高弱项方面,不仅收效甚微,反而会影响到别的方面,成为一个毫无特色的人,自然也就难有建树。

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非要从事与缺陷相对应的工作;有特长当然是好事,但把特长弃之不用,与没有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笔者本人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左冲右突,苦苦挣扎,最终才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定位。每每反思自己的经验教训,总是感慨良多,心想:当时要是有人给指点一下就好了。我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人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的事业时,至少要问自己下面四个问题:

●我喜欢干什么?

●我适合干什么?

●我想干成什么?

●我现在能(在)干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要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第二个问题是分析自己的性格倾向和能力特长,第三个问题则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定位,第四个问题是要使自己立足于目前的现实条件,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创造理想的条件。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可能上述四个问题的答案都一致,甚至在刚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就每个问题都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者是由于对自己不够了解,或者是因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你正在从事着与自己志趣相去甚远的工作,也有可能在不断地跳槽,寻找着新的机会。这些都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不正常的是:有些人压根儿就没这样思考过。只是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一样,随意地飞来飞去,或是急功近利,经常为了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二十多岁年轻人的躁动,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所迫的无奈,我们也能理解。可对一个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的三十岁左右的成熟人士而言,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未免有些可惜了。

像前面所说的那位“销售明星”就肯定没有认真问过自己这四个问题,没有认真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过科学的规划。他喜欢和适合干的是推销,他想干的以及现在干的却偏偏是创办和管理一家企业。难怪他屡屡碰壁了。

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家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规划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安排。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和安排。把上述四个问题统一了,人生的方向和具体进程就清晰了许多,年度有年度的目标,5年有5年的打算,10年有10年的规划,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成功和财富都会被你提前预定,它们的到来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不妨与你的家人一起商量计划,并做出家庭的发展规划,大家一起来努力实现一个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家人都会感觉到另一种人生滋味。

⊙兔子的三种来源

不考虑市场交易因素,我们可以为一个人获得兔子(假设为必需的食物)设定以下三种可能。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中国成语故事:一个农民下田劳作,偶然拣到一只碰死在大树下的兔子,拿回家饱餐一顿。当然,第二天,他还会去注意那棵大树,但他再次得到兔子的概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他得到一只兔子只是极偶然的一个事件,运气好而已,他不可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才干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等等),也并不能保证他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出现一盘鲜美的兔子肉。

猎人狩猎

如果有一位猎手,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猎物,他苦练枪法,仔细观察猎物的行踪,然后很勤奋地去打猎,也许他今天只打到一只兔子,也许他今天空手而归,但他打到猎物是一种必然。而且在这种持续努力的过程中,他会积累更多的经验,练就更好的枪法,会相应地获取更多的猎物,既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享受,同时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我们相信,他会持续稳定地获得兔子。

巧取豪夺

假设在猎人狩猎或农民种田的必经之路或生活居住地附近,有一位有权有势的恶少或身强力壮的恶霸,他也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或强壮从猎人和农民手中夺取兔子。在一定时期内,猎人和农民不敢不从,那么恶少或恶霸也可以得到兔子,甚至是最有保证,因为不论前两者谁有兔子,他都会有,他家的餐桌也最为丰富多彩。前提是他所依赖的权势或自己的身强力壮必须得到保证,对猎人和农民有足够的威慑力。

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一天,农民拣到了兔子,猎人打到了兔子,恶霸威胁某人也得到了兔子,这三人都吃到了香喷喷的兔肉。如果把这里的兔子和兔子肉换成我们所关注的财富概念,是否可以说这三人都是成功者呢?毕竟他们都得到和享用了财富。

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倾向,即简单地用是否得到财富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而忽略了其必经的过程。其实除去明显的结果标志以外,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他是否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则可以促使他持续地获得这种结果。

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民虽说得到了兔子,但那只是一个类似中彩票的偶然。虽然他今天

拥有了财富,却并不意味着他明天仍可以得到财富。而且,如果他仍有这种侥幸心理,或以此种心态影响他的家人子女,反而会连自己的正业——种田也给耽误了。

对于巧取豪夺的“恶霸们”来说,情况要比撞大运的“农民们”复杂得多,他们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成功者的假象。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本,在一个扭曲、畸形的环境中,他们往往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超额的利益,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而一旦他们赖以获利的那些畸形条件失去后,他们则很难回归平常,没有了普通老百姓靠本事吃饭的天然心态,他们的能力和思维习惯也不适应一个正常健全的社会了。

很清楚,只有凭自己的本事打到兔子的猎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在现在的社会中,成功者的定义往往是那些有钱人给出的,他们有房、有车、有地位、有……我们多半是艳羡地看着他们故作姿态地吃着兔子肉,而不去分辨他们的本来面目,不去思考他们的兔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值不值得我们学习。没准他是一个拣到兔子的“暴发户”,也没准他是一个巧取豪夺的“恶霸”,那他的明天还不如你呢。我们应找到那些真正的成功者——猎人,认真地向他们学习。对于有真本事的猎人而言,运气当然也很重要,但那只是量的区别,运气好多几只兔子,运气不好少一些,而获得兔子则是必然的。再者,他还衷心地希望社会环境、游戏规则的公正,那样他还会因少受“恶霸”的盘剥而增加收益。事实上,社会也总会趋向于公正的。

再补充一个西方版本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成功者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他父亲惨淡经营一家小餐馆之类的买卖,他总在听父亲唠叨:不下雨就好了,来的顾客会多些。然而他们那个地方下雨的天气好像特别多,所以父亲的生意也总是不好。他在心中发誓:我将来一定要做不受天气影响的事业。

这位先生后来做的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这个誓言却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我想:第一,如果我有一点能力的话,绝不能向歪的方向发展,诸如“恶霸”之类;第二,一定不要被眼前的一点收获所迷惑,而要看自己是否培养起了持续发展、持续获利的能力;第三,尽可能地不让自己的事业受天气之类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个好猎手,认认真真地练自己的真本事吧,这样,我们一辈子都会吃到鲜美的兔子肉的。

⊙最科学的投资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需要去投入精力和时间。但无论如何,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永远排在首要位置的——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和最科学的投资。

在一次关于家教的采访中,我碰到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总,母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家庭经济条件宽松,两口子都很有学问,人品也很好,但他们的独生儿子却在劳改农场服刑。这种家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老两口的诉说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原来这对父母亲各自的事业心都很强,平时都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很有追求。他们的儿子小时候很乖,学习成绩也不错,两口子很省心,觉得在学习条件上满足他就可以了。谁知儿子上初中时同一些坏孩子混在一起,慢慢地沾上了吸烟、喝酒、打架等恶习,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孩子的变化父母毫无察觉,等到派出所找上门来时他们才知道。其后虽然他们试图让儿子迷途知返,但已经晚了,儿子在另一条道上终于越走越远。

采访结束时,他们的一段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

“如果今天让我们拿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换取孩子一个正常人的普通的健康生活,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可当时就是在我们追求名誉、地位、收入、成就感的同时,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遗憾的讽刺啊!”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西方版本的故事: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又累又烦,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站在门口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那就给我回房间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自己房间并关上门。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过了一会儿,他平静下来,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不该发脾气——这是你要10美元。”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说,“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投入精力和时间,有时候确实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无论如何,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永远排在首要位置的,这些事情就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和最科学的投资。对于这些事情,不同的人,会排列出不同的组合,在此,我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一是教育,二是健康。有调查表明,中国人储蓄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这两项内容。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往往会走入下面这样一个身不由己的循环:

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不惜透支身体健康,不惜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惜牺牲对孩子的关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上好学校而大把花钱,或者孩子有什么别的问题,像第一个故事中那样,为到处求人而花钱,自己的身体在步入中年后逐渐地同自己“秋后算账”,又花钱又受罪——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这样痛苦地花没了,还说:幸亏我有远见,当年辛苦地赚了些钱。其实正是当初为了赚这些钱,今天才不得不大把花钱,而且花钱还未必有好的效果……

也许我说得极端了些,你今天对身体、对孩子教育一时的疏忽并不一定意味着将来就如何如何,这并不是必然的充分条件。但我敢说:孩子、自己的家庭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来少去医院少吃药,少花些“痛苦钱”,肯定需要我们今天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这是必要条件。

也许今天在这些方面付出时间和精力的确让我们少赚了些钱,可我们今天所有透支赚来的钱,将来有一天肯定会连本带息地花出去。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投资于身体和孩子呢?而且,当你意识到你的身体、孩子需要你关心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到了已经需要花钱的时候,最好是从现在起就开始积极地“投资”——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幸福、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给你的最大回报。

赚来的钱有很多的用途,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牺牲那些将来用钱都难以买回的东西。

[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马克·吐温说:“最不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企图去改变别人。”刘易斯·普雷斯诺尔说:“也许你会认为别人的行为像是傻瓜,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即使他们的行为真的非常愚蠢。”

⊙当别人的行为让我们不满意时

有时别人的行为对于我们总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跟别人的关系越近,你会发现越是容易发火。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冲别人发火呢?也许是因为别人的习惯、行为方式、讲话方式、观点或是人生态度惹怒了我们,另外一些人也许对我们非常失礼,粗鲁、邪恶、喜欢谩骂别人,或者我们因为自己认为别人应该怎么做而他/她没有那样做而感到恼怒万分。只要别人的行为冒犯了我们,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去左右别人,即使是有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做事情。

自己如果不满意别人的行为,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别人。有时,我们单单指出别人的错误,以为只要他们懂得了自己的缺陷以后就可以改正自己。我们常常以请求的口吻来请求别人改正自己的错误,告诉别人我们对他们的做法多么不满意,多么希望他们能够改变这些行为。这样做还不够的话,我们会不断地来重复自己的意愿,而且口吻会越来越强烈。如果还不能使他们改正缺点,我们甚至会对他们报以不满的眼神,闷闷不乐、生气、耍『⒆悠⑵��冉霞�说娜嗽蚧岽蠓⒗做�J率瞪希�颐腔嵯刖∫磺锌赡艿陌旆ǎ?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别人,我们会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醒、催促他人,或是哄骗、祈求、鞭策,甚至会使用辱骂、恐吓、威胁等等手段来改变他们。暂且不说我们想尽了多少办法企图改变别人,单是我们这样费尽心机地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别人就是多么令人讨厌的啊!

⊙改变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企图改变别人的人很容易会有一种受挫感。别人往往无法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反而会对你产生敌意。最糟糕的就是,我们很少会成功,别人很少会按照我们的意志来改变自己。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们发现失败远远多于成功。尽管有时我们似乎成功了,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正当我们庆幸帮助别人改正了缺点的时候,不曾想缺点又以另外的面目重新出现了。即使真正改变了别人,那么你与他人之间也总会别别扭扭的,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而且有时候你的努力还会事与愿违,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越是强调他人的缺点,越是希望他们改掉这些缺点,无论你的建议多么有益,他们反倒会重复自己的错误做法。我们越是期望能够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越会发现事与愿违:我们的一切努力反倒是助纣为虐了。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啊。

除非已经是一败涂地,否则我们会继续不厌其烦地去“修正”别人,那是因为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已经失败了,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是非常难的,而且成功率几乎是零。无论你准备花多么大的气力来改变别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令人沮丧的失败,让人感到自己的尝试毫无意义。

⊙为什么我们改变不了别人

为什么企图改变别人时总会失败呢?与其他难题一样,因为这个思路本身有问题,是有悖于事实的。因此,关于我们总会失败的原因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第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他人应当遵守我们的行为准则。

理所当然地,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富有智慧,在评价对与错方面比别人更优越,我们富有公正感,承袭了善良的德行,总之,在智慧或者心理方面别人总是不如我们的。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没有这种想法的话,就不会对别人如此敏感、那么苛刻了。有这种观点的人几乎都是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认为自己在智慧或者心理方面总是比别人优越,因此会如此强烈地要求别人遵照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来行动。这种做法、这种意识即使不会对别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足以让人觉得非常滑稽。

我们能不能拿出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确比别人强呢?能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比别人的想法更有价值呢?或者能够拿出什么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念、行为方式优于别人吗?不能!因此,当我们企图把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时,所得到的结果总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因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自己相信我们懂得如何去改造别人,但别人总是坚决拒绝我们的建议。就他人而言,我们是从望远镜的另外一头来观察他们的行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察角度是错误的,因此非常容易曲解别人。其实,可能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正确的,我们的反倒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期望别人能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念,别人跟我们一样,他们也期望我们能够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

别人的行为准则与我们的迥然各异。只要记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种错误观念:认为所有人都会乐于改变自己。

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就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人跟我们并没有任何区别,正如我们喜欢固守自己的习惯性行为一样,他们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是挺好的呀,为什么非要改变呢?而且即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也是能不改就不改了吧,改正错误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情啊。除非可以让他们十分信服我们,否则很难让别人改变自己。

这并非因为别人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他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但是我们必须让他们感觉到这种改变对他们非常有利,并且应该让他们明白,如果改正错误的话,他们的生命会发生什么奇迹性的变化。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我们的一片苦心,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如此的良苦用心完全是为他们考虑的。

如果希望别人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改变自己,那么便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激励条件,

给他们以动力。

第三种错误观念:认为比起别人对我们的那些行为,我们对于他们的行为并不会令他们生厌。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只关注我们自己,很少会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上。当然,我们应该全盘地去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非常关注自己的行为,但是必须明白,别人并非也在密切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如果别人对我们的每一举动都要操心的话,那么早就无法忍受我们的行为了,其厌恶程度很可能会超过我们对别人的那种厌恶。但是别人并没有对我们的行为指手画脚,并没有像我们那样也来控制、干涉我们的行为。事实上,他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我们更加优越,比别人更优秀,而是因为别人更加懂得去宽容别人,而我们根本就不会去原谅别人。

既然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否定别人的行为,别人也有权利来否认我们的权利。

第四种错误观念:认为如果别人的行为冒犯了我们,那么他们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对于为什么他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思路去改正他们的行为,我们似乎已经找出了特别合理的理由:对别人提出建议完全是为他人考虑,完全是因为希望他们能够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什么是我们的真实理由呢?其实我们是自私自利的,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才去改变别人的。

我们为了说服别人改正他们自己而付出的努力就像是一个烟幕屏障,掩藏了我们的真实意图。应该提出的质疑不是怎样才能改变别人,而是为什么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别人呢?为什么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如我们所愿时,我们立刻就觉得别人有责任来改正自己呢?一个比较极端的原因是:如果我们能够说服别人,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按照我们的意旨来改变的话,就没有人会强迫我们来改变自己了。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改正自己。

但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力这样去做呢?当然没有。别人没有义务来讨我们的欢心,这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义务。

除非别人冒犯了我们应得的权利,否则即使我们厌恶别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也无权要求别人去改变自己,应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要去怪别人。如果他人冒犯了我们,那么我们应该企图改变自己,而不应该期望别人发生改变。这样也就不会跟别人发生任何冲突,就可以相安无事地把问题解决掉了。但是如果执拗地认为是别人才使我们面临了这样的困难的话,我们还是会企图去改变别人。然而,这是永远也不可能做得到的,因为问题在我们身上而不在别人那里。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总是在做无用功,而且永远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有时候,改变自己更容易

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国王,他总是感到不快乐,尽管在很多方面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住在漂亮的宫殿里,他的臣民对他都很忠诚,仆人会帮他实现他所有的愿望。

总之,他生活得非常舒适。尽管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他还是不太满意。他最最想做的事情是能够自己徒步走遍他的国家,去看看他的臣民。既然他能够生活得如此舒适,他也希望自己的臣民能够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但是,他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因为他的国家到处是高山,道路坎坷,他无论走到哪里,脚底板都会感到疼痛无比(因为开始时他脚底的皮肤非常嫩),所以他根本无法走遍他的国家。

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召集了国内所有聪明的谋士到宫里。国王认为,这些人在一起肯定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来。当所有的智者全都聚集到宫里之后,国王就说出了他的难题,希望谋士们能够帮助他想出一个好主意来。谋士们交换了一下意见,其中一个最老的说道,“给我们三天的时间吧,尊贵的陛下,难题肯定会解决的”。“好吧。”国王同意了,而且他让所有的谋士在会议室思考,以便于完全不受干扰。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尽管谋士们想出了很多主意,但都是不可行的。到了第三天的晚上,他们派一个信使去见国王。告诉国王明天一早他们会将他们的想法告诉国王。

第四天一早,国王急冲冲地来到了宫殿,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所有的谋士。像以往一样,最老的谋士说道:“陛下,我们的主意就是你下令杀掉咱们国家所有的牛,剥掉它们的皮,然后用它们的皮为你铺路,这样石头就不会扎痛你了。”国王问道:“这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呢?”国王希望几个月就可以成行,可是没有想到谋士答道:“要10年。陛下。”

“10年!”国王惊呼道,“我可能活不到10年了。如果这就是你们的主意的话,那么先把你们的皮剥掉吧。”他只不过说说而已,并没有打算这样去做的,因为他还算是一个仁君。

正在这时,宫里的一个小丑不知不觉地爬了进来,他说道:“陛下,如此说来还不如只杀一头牛,然后用它的皮包住你的脚,这样你就可以走遍我们的国家了。用得着杀掉所有的牛

吗?”

这就是第一双皮鞋的故事。国王明白了:有时候,改变自己比改变整个世界要容易得多。

[让心灵放松的15种方法]

当你感到心神不宁,精神紧张时,下面15种方法能让你的心灵有小憩的机会,帮助你暂时松弛一下。

⊙洗澡

淋浴或浸浴除了可缓和紧张的情绪外,还有消除疲劳之功效。把浴室的灯光调暗一点

,然后在温热的水里浸上几分钟,静静地感受疲倦的身体被温水抚慰。

在闭目养神之余,若播放一曲轻音乐,点燃一支有香味的蜡烛,更可加强轻松的情调。浸泡之后,用一条软毛巾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躺在床上,垫高双腿休息。

⊙烹调食物

洗、切、调味和下锅等烹饪工夫对消除精神紧张很有效果。如果嫌做一顿饭太费时间,也可简单地制作一些食品。

⊙做针线活

拿根缝针,一边缝缝补补,一边让思绪姿意奔驰,情绪自然能够松弛下来。编织和刺绣也是简单而有效的松弛方式。

⊙听讲座

利用各种机会,去聆听各路名家高屋建瓴的讲座,在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浸漫中,放松心灵,汲取智慧。

⊙听音乐

不论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

⊙演奏乐器

如果你会弹钢琴、吉他或其他乐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你不需正襟危坐地练习,随便弹奏即可,也不用太注意拍子和音准。

⊙运动

在论及紧张的压力时,人们差不多都把运动列为最有效的松弛方法之一。你用不着从事爬山等剧烈运动,只需躺在运动垫上,花10分钟做做伸展运动,让四肢有舒展的机会,就可以达到放松的效果。

⊙跳舞

将自己融入舞姿翩翩的舞池,无论是拉丁舞、社交舞,或是纵情的街舞……不但能起到有效健身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恢复身心的疲惫,透过音乐和灯光使心灵充分放松。

⊙郊游

漫步在苇塘边缘的青草间,那浓浓的蒿香沁人心脾,醉着我们敏锐的神经,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放纵,尽情沐浴在自然的温馨中,重新感受那童年的快乐,舒展身心,放松身心。

⊙美容

惬意地躺在美容床上,彻底放松自己,从头到脚乃至整个心灵都充分放松。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户,一展清秀的面容,使手部、颈部、周身……神清气爽,清新自然。

⊙泡吧

身心沉浸在酒吧轻松的氛围中,任音乐不绝于耳,任醉意放纵在高脚杯中,任思绪随着单纯明快的节奏而澎湃,此刻的心灵,将完全121溶解在醉人的酒中。

⊙写信

你一定有久未联系的亲友,不妨给他(她)写一封信,不仅可吐露、发泄一下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能让对方在收信时惊喜一番。把信寄出后,你一定能体验那美妙的感觉。

⊙看电视

电视屏幕上各种有趣、开心的节目,能有效地使你暂时忘掉烦恼,缓解紧张的情绪。

⊙园艺

若你的住处有花园草地,那么种花栽草不仅提供给你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也能有效地松弛紧张的心情。如没有多余的精力,光给花草浇水也能收到松弛身心之效果。假如没有草地花园,可在室内养植小盆花卉。

⊙阅读

阅读书报可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轻松消遣方式,不仅有助于缓和紧张情绪,还可使人增加知识和乐趣。

[幽默小贴士:偷懒的工人]

一天,老板到厂里巡视,发现一个工人正坐在地上看报纸。这位老板最恨工人在工作时间偷懒,看到这样的情况更是气得火冒三丈。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老板问。

“一千元。”工人回答。

老板立刻叫旁边的职员给那工人一千元,并吼道:“拿了钱就马上给我滚!”

工人走后,老板生气地问:“那工人是谁介绍进来的?”

一旁的职员说:”他不是我们公司的人,是别间公司派来的送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