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站练兵铸北洋(1)-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

袁世凯来到距天津东南方向70余里的小站,开始操练新兵甲午海战之后,战争的硝烟还在黄海海面上弥漫,辽东半岛上尸横遍野,一场使中国元气大伤的战争偃旗息鼓了。在一片死气沉寂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使往日本马关。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给此后的中日关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而且也对远东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这场战争,袁世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1895年5月写给军机大臣李鸿章的信中,说:“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

在甲午战争中,无论是李鸿章统帅多年的淮军、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还是刘坤一的湘军,都因腐败而一败涂地,加上战略的绝对性错误,更是败局已定。袁世凯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曾说:“欲使中国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这时,中国讲求军务的人认为,德国陆军是天下第一军。日本人效仿它,强盛了。中国要强盛,也必须效仿德国军制。袁世凯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德国的陆军军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甲午战败之后,他一面宣传编练新军的主张,一面在闲暇时邀集幕友旧僚,在蒿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他照德国军制编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等兵制条例,奏报军务处。

在李鸿藻、刘坤一、张之洞、荣禄等封疆大吏、朝廷命员的先后保奏、举荐下,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颁发上谕:“温州道袁世凯既经王公大臣等奏派,即着派令督率创办(新军),一切饷章照拟支发。”令袁世凯操练新军。

21日,袁世凯来到距天津东南方向70余里的小站,开始操练新兵。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瘠小镇,成为中国日后各自雄踞一方、相互征伐的军阀武夫们的摇篮。包括举荐袁世凯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当时也不会想到,15年后,中国的政权政局就将被袁世凯所操掌。

袁世凯作为新建陆军督办,一上任便对作为新建陆军班底的定武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编制上分营、队、哨、棚,还分了步、炮、马、工、辎重等不同兵种。每兵种一军分左右两翼,每翼辖二三个营不等。每营官兵1128人。至此,中国的兵制在近代化方面揭开了序幕。袁世凯在出任直隶总督仅一年的时间中,就将原小站“新建陆军”的班底,扩充为北洋六镇。这六镇除了一镇是以满洲八旗兵丁为主干形成,不归袁世凯节制外,其余五镇都由袁的心腹大将出任统领。四、结党营私半天下戊戌政变后,袁世凯一直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从未失宠,保持很高的权威袁世凯扩充北洋六镇,得到慈禧太后以及荣禄、奕劻的支持,他直接从赈济款项中,提出100万两银子作为军费。有了钱之后,他开始了结党营私的政治迁升生涯。

这时,慈禧太后是中国政坛的第一主宰,袁世凯直接瞄向了她,结果,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赏识与提拔,在对汉族官吏中是少有的。

但是,这一方面出于袁世凯的能力、权势、兵力,另一方面,也由于袁世凯在官场中胆子大、敢花钱。慈禧太后的第一辆汽车是袁世凯进贡的。由于慈禧太后觉得,司机竟然坐在她前面不成体统,这辆“奔驰牌”轿车才成为了摆设。在慈禧太后73岁寿辰时,袁世凯进贡的礼物丰厚:狐皮大衣两袭,镶宝如意一只,金丝编镶珍珠凤凰一对,一人高的珊瑚一座。

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太后回銮以后,宫内由于被外国军队住过一个时期,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宫殿里的陈设,绝大部分都被抢走或毁坏了,因此,慈禧太后便委命袁世凯,赶紧筹集款项来置办这些物品。

这时,直隶省内的很多地方还没有恢复正常秩序,就是立即向百姓摊派,也是缓不济急。袁世凯为了迎合慈禧,除了已经设法筹措了一些款子外,还邀集了藩、臬、司、道等官前来商议。

人到齐后,袁世凯说他要暂时借用他们的私人款项来垫办宫内,以后再陆续归还。可是,这些人不但不肯解囊,反而向他诉起穷来。袁世凯一见如此,只得暂时作罢。

于是,袁世凯便不动声色,派人和天津的几大票号,如蔚长厚等钱庄接洽,说是要把一些公款存在他们票号里,问他们利钱是多少。他们回答,最高只能到8厘。这个人一面假称听说别的票号里的利钱比这家的利息要多一些,一方面仍同票号里的人继续磋磨。票号里的人为了取信于他,就先后把账簿拿了出来,并将某官署或是某个官人的存款数字以及利息多少,一一提给他们看。这样,这个人就把各个有关的个人存款数字,一共约100余万两,一一记清,回复了袁世凯。过了一两天,袁世凯又把票号存款的大官大员们请来,和他们说了大致经过,然后说:“这些票号的掌柜实在可恶,他们竟敢冒用诸公的名义招摇撞骗。我为了惩罚他们,已经把这些冒名顶替的款暂时借用了。”

就这样,袁世凯为了给慈禧太后置办宫中珍玩,筹齐了款项。

袁世凯之所以能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在太后面前常有人替他美言,时时联络,通风报信。

这个人就是大总管李莲英。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就同李莲英相识了。当时,袁世凯在京闲住,除了召集一些同僚译书,呼吁改革军制而外,便是遍结京中名流人物,以求荣升。

这时,袁世凯的一个结拜兄弟叫阮忠枢,正在李莲英家里当教管先生,很受李莲英赏识。袁世凯便通过阮忠枢见到了李莲英。二人相见,言来语去,竟非常投机,一见如故。以后,袁世凯便常去李府,李莲英也奉为上宾,不时款待。据说,二人换金兰之帖,结识为兄弟。从此,袁世凯便在李莲英身上下工夫。通过他,袁世凯又结识了庆亲王奕劻,并拜为师,并且还结识了权臣荣禄,还得到温州道台的官职。

袁世凯也不断在李莲英身上花大钱,仅光绪三十三年,李莲英母丧之际,袁世凯就封了40万两银子,送给李大总管。至于平时所送财物,则无法统计。

戊戌政变后,袁世凯一直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从未失宠,保持很高的权威,这都和李莲英经常在太后面前运动有关。

日俄战争在辽东半岛爆发后,因为中国吃过日本的大亏,因为,慈禧太后一直担心卷入这场战争,拔不出腿来,便召袁世凯入宫,想问问中国是否能抵抗日本。袁世凯不明真相,到了北京,却并不敢直接去见太后。便先找李莲英,摸慈禧太后召他进京的底细,询问了太后说什么好,进贡什么礼品等。

李莲英告诉袁世凯,近来太后心情一直不好,说话要留神,注意察言观色。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就别说。袁世凯听后很为难,因为跪见太后怎允许看着慈禧的脸回答呢?李莲英说,你回答太后的话时,注意看我的脚。如果我的两脚并拢,你就不要说了,那是太后不喜欢听;如果我的两脚分开,就是太后喜欢听,你就大胆的说。于是,袁世凯晋见慈禧太后时,两眼总是盯着李莲英的脚。这一招果然灵验。袁世凯身子胖,个子又矮。这一次,慈禧太后召见时,他心情紧张,躬身弯背,时间长了,憋得透不过气来。等袁世凯退出殿后,已是一身冷汗,湿透了衣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世凯又支给李莲英20万两银票,托他想想办法,请求见面不要时间太长,李莲英说没问题,以后他为这样的小事都和太后打招呼说情。

除李莲英而外,袁世凯重金打点的则是清末重臣、庆亲王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是乾隆第17子永劻的孙子。因为血脉关系,所以他是清末极少享受有“世袭罔替”的亲王,即俗称的铁帽子王。他虽然养尊处优,但骨瘦如柴,两只眼睛出奇的大,但并没有什么光彩。到了晚年,嘴巴闭不紧,松弛的下巴,样子贪婪而昏庸。事实上,他确实很贪财,声称:“我老庆细大不捐。”1903年,荣禄死后,奕劻入军机为领班大臣,按地位是朝廷官吏第一把交椅。袁世凯在奕劻将入主军机处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差副官携银票赶往北京,拜访庆亲王。庆亲王一见银票,起初也不肯收,推让几回之后,来人说:“王爷就要入掌军机了。这实乃国家的大幸。庚子拳变,八国联军进京时,就是王爷和李中堂主持的。现在李中堂不在了,事事都要仰仗王爷。宫保素来对王爷十分敬重。这次王爷入军机,老佛爷左右太监多,少不了向王爷道喜讨赏钱。这点钱是宫保给王爷备下的一点零用钱,数目小,王爷千万要收下,否则某回去不好向宫保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