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让子弹穿透头颅(3)-两个人的长征

猫儿山以北的农村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瑶族、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因喜穿红衣而得名)、苗族和侗族。这里几乎没有砖房,公路边的小镇也是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乌黑的木结构建筑,有些有三四层那么高,很漂亮,但冬天正在逼近,我们不需要漂亮,只需要遮风挡雨的地方,哪怕是一条电热毯也行。空气中飘荡着烧木炭的味道,这是当地家庭惟一的取暖方式了。所有的房子都没装烟囱,似乎5000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证明这种工具的有效性,人们更愿意门窗大开来通风换气。外人要分辨少数民族绝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在红瑶聚居的龙胜镇却没有这个麻烦。这里的年轻妇女都穿着鲜艳的粉红色、黑色相间的服装;上了年纪的妇女服饰就要朴素许多,一身黑,带粉红色滚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们的耳环,又大又沉,由于从很小年纪就开始佩戴,她们的耳垂被抻到足有2厘米长。男人们倒没有穿戴民族特色服饰,有些人说他们只在与外来人交流时用汉语,而另外一些则完全摒弃了他们古老的语言,只使用汉语。

在龙胜我们首次进入一个纯粹的旅游区(华江也想成为旅游区,但苦于没有游客)。我们沿着一条维护良好的公路穿过好几处“少数民族文化”景区。一块广告牌大肆宣扬红瑶村寨载歌载舞的浮华胜景,身着盛装的女士们簇拥在红瑶文化博物馆周围。而在不远的非旅游区,这样的民族特色已经荡然无存。

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游客,当地人们是否还会穿着这些艳丽的服装?我们真的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吗?或者只是为了吸引汉族旅游者?我们离开公路,向西北方向开拔,穿越更多的大山,然后向西沿着伟江河谷走。我们在距最近的公路10公里的苗家村寨里迷了路,整整耽搁了两天。这里的生活似乎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怀疑:没有唱歌跳舞,也没有眩目服饰,只有极端的贫困和狭隘的地域观念。这令我们简直不敢相信。

“下一个村子叫什么名字?”爱德问一个年轻人,我们想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方位。

“大湾村。”他回答。

“大湾村后面呢?”爱德问。

“没有了。”

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叫乐江的镇子。从地图上看不过是10到20公里的路程。我们试图和另外一个村子里的一些妇女搭上话,她们正倚着岩壁站着。有些人见我们不买她们的东西就想让我们走。另外一些则用手指指乐江的方向,但没有告诉我们还有多远。为什么?因为她们从来没到过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