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霍邑之战-门神宝藏

郑海开的是辆满身泥点,不知保险杠为何物的银灰色面包车。坐在裸露着海绵芯的坐椅上,袁方感觉屁股被硌得生疼。仪表盘上的收音机拆掉了,电线头凌乱地支棱着,车门上的旋钮都已断掉,玻璃根本摇不起来。袁方把胳膊搭在窗框上,享受着惬意的凉风,心里却想,坐这破车要是遇上风雨可就惨了。

“董老先生住什么地方?”袁方问。

“贾村。”

此时,霍州城已经变得热闹起来。袁方有些遗憾,这座小城同那些千篇一律的中国北方小城镇一样,没有什么一目了然的特色,满眼是些平庸的建筑和凌乱的街道,各种车辆嘈杂地奔涌在路面上。人们脸上挂着简单的笑容,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就这么开始了。但是袁方也在告诫自己,就这么惊鸿一瞥是很难窥见一个城市的真相的。也许,就在那些汽车开不进去的狭窄巷陌中,就在那些镶嵌着白瓷砖的门脸房背后,一些不易察觉的古老秘密被永远地隐瞒起来。

车子三绕两绕离开城区,开上一条乡间公路,朝东南方向行驶。

“看样子你对霍州还不大了解啊。”郑海等外边嘈杂的声音渐消,才和袁方攀谈起来。他略带不满地说道:“你真没听说过霍州门神的传说吗?那可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传说了。”

“不好意思,我来得太仓促,没来得及作调研。”袁方抱歉道。随后问:“我只知道尉迟恭和秦琼是在《西游记》里当上门神的,他们怎么又跑到霍州来了呢?”

“哈哈,很多初来霍州的人都有这个疑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讲一段霍州的历史吧。”郑海不自觉地拿出了做导游的架势。

又是“历史”!袁方暗笑。昨天在博物馆和法源寺,他还觉得自己像个差劲的学生,是需要恶补的东西就是历史。可是现在他的心境却变了。他觉得自己简直是一个伟大的考古学家了。不再是别人灌输历史给他,而是他在主动追踪历史。“听说过‘霍邑之战’么?”郑海扭头看了眼袁方,出了第一道考题。

“没有。”袁方老实地摇头。

“那是隋末唐初的一场著名战役,战斗就发生在霍州一带。交战双方是隋朝大将宋金刚的部队和李渊率领的唐军。那时候,这里叫做‘霍邑’,所以这场战役被称作‘霍邑之战’。”

不仅是历史,还又是隋唐史?袁方深感纳闷。他逐渐发现,随着调查的深入,凡是涉及古代历史的内容似乎都与隋唐史有关。至于个中奥妙,他现在还无法说清。

郑海一边开车,一边娓娓讲起霍邑之战的前前后后。他的话袁方怎么听怎么像是导游词。“隋朝末年,隋炀帝政权风雨飘摇。时任太原留守的唐王李渊看到时机成熟,便于隋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的七月,在太原扯起了反隋大旗。在太原誓师后,率大军三万向关中进发。随李渊一道出征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李渊安排四子李元吉镇守大后方--太原城。

“唐军沿着汾水浩浩荡荡南下,长驱直入,经雀鼠谷,屯兵贾胡堡,兵锋直指霍邑。隋军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增援驰抵霍邑,阻击唐军。双方摆开阵势,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而此时,唐军却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一来是后方粮草接济不上;二来恰逢阴雨连绵,恶劣天气给攻城制造了很大困难;更重要的是第三点,有传闻说,北方的突厥与隋朝割据势力刘武周的军队联合,要乘虚袭击太原城--这点最让唐军上下人心惶惶。“李渊最担心的也是自家后院起火。这时,军中有人建议李渊不如退兵回守太原,日后再举兵南下讨隋。听了这个建议,李渊有些心动。

“可是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坚决反对撤军。他们认为,一旦撤兵,兵魂即散,刚刚开创的大好局面将付之东流。撤军时若是隋军反扑,唐军势必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很可能就此一败涂地。在两个儿子的苦苦劝谏之下,李渊终于打消了撤军的念头。“大概也是天助唐军,不久形势逆转,越来越变得对唐军有利起来。先是太原的粮草运来了,接着天气转晴。李渊命士兵们晾晒铠甲行装,准备与宋老生决一死战。

“但霍邑要塞易守难攻,李渊最担心的就是宋老生闭门固守。那样的话,唐军将面临非常被动的攻坚战。经深思熟虑,李渊采纳了李世民和李建成提出的调虎离山之计。

“八月初的一天清晨,李渊率轻骑兵借着浓雾掩护,沿着傍山小道直趋霍邑。他亲率骑兵数百到城东五、六里处;又命建成、世民各自只率数十骑,到距离霍邑城很近的地方故意逗引隋军。而在暗中,唐军却埋设下了伏兵。“宋老生果然中计,亲率三万大军杀出城来。唐军佯装败退,宋老生率军贸然深入。这时,唐军步兵赶到迎住隋军。同时,李世民亲率轻骑兵回击,以迅猛之势冲击隋军侧背,将其后军一举切断。这一边,李渊军中兵士齐声高喊,称已擒获宋老生。隋军听了,顿时阵脚大乱。宋老生遭前后夹击,无力抵敌,溃败之后想退回霍邑城内。但此时,霍邑城门早已被建成、世民的军士夺下。“宋老生在走投无路之际,忽然得到一线生机。城上隋军垂下一根绳子,让他顺着绳子爬上去。宋老生抓住绳子,身体已经离开了地面。不想,就在此时,他被赶来的唐军将领跳起身来斩杀。

日暮时分,李渊挥师入城,占领霍邑……”

郑海讲得滚瓜烂熟,袁方也听得入迷。

“霍邑之战,可以说是李氏家族兴唐以来所打的第一场大战。这场战役的胜利对后来唐军攻占隋都长安,灭隋建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着,郑海又自豪地补充道:“可见我们霍州为古来重镇。一向是南北要冲,兵家必争之地。”郑海的讲述勾起袁方的怀古之情。他望着车窗外,路边庄稼地里偶尔见到一两个农人在劳作,耕牛懒洋洋地吃着田埂上的杂草,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引得蝴蝶飞舞盘旋。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悠闲。可曾几何时,这里却是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每一寸草木都带着凛凛杀气。

过了一会,袁方意犹未尽地问道:“唐军的大后方太原城怎么样了?”

郑海一打方向盘,转过一个很急的弯道。“我正要说呢。”“在霍邑之战结束之时,太原城的局势并没有似传言中所说的那么危急。可是后来,太原却失陷了。”郑海继续说着一段历史。“李渊率唐军攻入长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他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这一年为武德元年。就在武德二年,最不能让李渊容忍的事情发生了。刘武周的军队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太原。他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李渊的儿子李元吉是个

花花公子加大草包。在太原城里一贯骄奢淫逸,为非作歹。可遇到刘武周进攻时却是不堪一击,没怎么抵抗就弃城而逃。

“李渊岂能坐视自家老巢被占,他命令李世民出兵征讨刘武周,夺回太原城。李世民在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的十一月回师北上,随他一起出征的还有大将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回师路上,和李世民对阵交锋的是刘武周部将宋金刚的军队。宋金刚手下有两员重要战将:一个叫寻相,另一个就是尉迟恭尉迟敬德。这两人率军在今天山西的中、南部和唐军展开多次激战。唐军大将秦叔宝自然也和尉迟敬德没少过招。在战斗中,唐军胜多负少。殷开山、秦叔宝仅在美良川一战中就消灭了尉迟恭寻相的部队两千余人。“唐军取胜之后步步为营,隋军且战且退。到了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在霍州一带取得了一场大捷。这场战役,也可以说是李世民参与的第二次霍邑之战。那次胜利之后,秦王李世民不顾饥饿和鞍马劳顿,昼夜行军二百余里连续追击,一日之内连打八战,战战获胜。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率军追至霍州和灵石交界的雀鼠谷一带,已经两天没吃饭,三天未卸甲,但他还是把军中唯一一只羊和士兵们一起分吃了。

“就这样,李世民的军队马不停蹄,一直杀到霍州北部的介休城。在那里和宋金刚军又是一番恶战,最终唐军大获全胜。这时,李世民才得以真正饱餐一顿。介休战败后,宋金刚之军兵败如山倒,退向太原。占据太原的刘武周看到形势不妙,只好弃城投奔突厥人。不久,即被突厥人所杀。李世民所向披靡,夺回太原,巩固了唐王朝北方的根据地……”郑海讲着讲着,开始带入个人点评。“李世民真不愧是一位马上天子,其杀伐决断、与兵士一同出生入死的气度可谓世间罕有。想想当年,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少年出入万马千军之中,视刀光剑影如若无物,铁骑似飚风闪电,那可真是气吞万里,威风八面……”袁方没在意郑海大发的感慨,心里在想着另外的事。他多少有些意外,原来历史上秦琼、尉迟恭还真和霍州有着不解之缘,两个人曾在此有过一番厮杀较量呢。

他又联想到评书《兴唐传》里的一段著名情节:秦琼和尉迟恭曾有一场英雄大对决――“三鞭换两锏”。他依稀记得,故事的背景就是李世民在和宋金刚军队作战。好像是说,尉迟恭追赶李世民,秦琼赶来救主,拦住尉迟恭。结果尉迟恭打了秦琼三鞭,秦琼一边招架一边还了尉迟恭两锏,两人没分出高低胜负。想到这里,不禁问郑海道:“评书里有个‘三鞭换两锏’的故事,这和第二次霍邑之战有联系么?”

“当然有了,我正打算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