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莱舟栖身于久康杂货号,备受翁子英的欺辱。他行侠仗义,博得了大先生的敬重。大先生教他学习英语,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洋泾浜,一条贯穿上海市中心的小河浜。上海开埠以后,填浜筑路,俗称洋泾浜,现在便是大名鼎鼎的延安路。
洋泾浜路棋盘街(即河南中路)一带,也就是现今威斯汀大酒店的所在地,一个世纪前是一排平房。这里坐北朝南有一家二开间门面的商号,这便是翁子英开的久康洋杂货号。
将店开在这里,应该讲翁子英还是很有眼力的。这里是法租界与英租界的交汇处。朝北走上几条马路,便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南京路。而往南穿过洋泾浜路和法大马路(即金陵路)便是老城厢,属于华界,同样也是上海人口最密集、最繁华的地方。
而往东走不远之处便是外滩,上海重要的港口码头银行洋行全在这儿。这里地处要冲,华洋杂居,地段是再好不过的了。
久康洋杂货号是一个货栈式的商号,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经营的商品在当时而言是相当前卫的,毛毯、绒线、玻璃制品、建筑五金、洋钉、洋火、洋蜡烛……绝大多数的商品都和洋字沾边,尤其是玻璃制品和建筑材料,都还是从海外进口的,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货,在这样一家商号里当学徒,应该讲对沈莱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前已说过,沈翁氏与翁子英是堂姑侄,排排辈分,沈莱舟还是翁子英的表弟,但翁子英一点也不讲情面,整天阴沉着脸,待人非常刻薄。沈莱舟先生的小儿子沈光权回忆说:父亲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自己又是苦出身,一辈子始终记得的是人家对他的恩德,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但唯独提到翁子英却耿耿于怀,几次说过,翁子英不是一个做大老板的料,没有派头,对人不厚道,尤其是对手下的人非常刻薄……他容不得人,留不了才。年仅14岁的沈莱舟要在这样一个老板手下开始自己3年的学徒生涯,不知是否能圆自己做一个先生的梦!
3年的萝卜干饭吃得非常辛苦。说是学徒,实际上翁子英是为自己添了一个不拿工资的佣人,店堂里的以及家里的活,沈莱舟样样都得干,而在3年学徒期间,除了理发洗澡每月1块钱的月规钱外,是没有任何工钿的。沈光权回忆:父亲曾这样对他们讲过,每天一早起来,收拾好铺盖,第一件便是扫地擦柜台,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门售的货一包一包整理好,接着便是卸门板,开门迎客。店里的事干完了,马上要赶到老板翁子英家里,替他倒马桶、抱小囡、买菜、服待老板娘……总之,样样事情都得干。中午的时候,便站在一边替大先生、小先生、大师兄、小师兄盛饭,一一都得照顾到,轮到自己最后只好吃点剩菜剩饭。晚上上好了门板,还要盘货,将一天的买卖一一盘点清楚,一直做到连老板也觉得没事可干了,才拿出铺盖在柜台上一铺躺下睡觉,又帮老板省掉了一个看门守夜的……周而复始,只有春节才可以歇上几天。
沈莱舟是一个有心人,他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大先生。3年学徒,他勤干细学,哪些货利大,哪些货好销,他摸得清清楚楚。更要紧的是他还将进货出货的上家下家,一一盘点得明明白白。这就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年的学徒生涯很快便过去了,这时候外面的世界、整个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了,插在老城厢小东北、老北门等城楼的黄龙旗被摘了下来,新的民国诞生了。然而就沈莱舟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后脑勺上盘着的辫子剪去了,换了一个板寸头。
母亲从小就教给他做饭的手艺派上了用场。沈莱舟用节省下来的月规钱买了点菜,做了一桌菜,还破例买了瓶老酒,算是谢师,请翁子英和诸位先生饱餐了一顿。酒足饭饱,翁子英总算露出了笑脸说话了:“莱舟呵,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个手艺,菜做得不错。不过嘛……”他抬头望了望毕恭毕敬站在一旁的沈莱舟,脸又阴了下来:“按照规矩,3年学徒期满还得谢师1年。”沈莱舟的头一下子涨了开来,翁子英的这番话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就是他还得帮翁子英白干一年!
就在这一年里,沈莱舟碰到了一件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的事情。
久康洋杂货号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一天,翁子英从外面请来了一个“大先生”。所谓“大先生”,也就是账房先生。这位大先生对沈莱舟先生影响巨大,说到他,沈莱舟也从不提及他的名姓,而总是尊称为大先生。那么我们也姑且叫他大先生吧。
这位大先生学问很深,自视颇高,尤其可贵的是说得一口好英文。但是大先生也有一个毛病便是好赌,喜欢搓麻将推牌九,赌瘾一上来,怎么劝也劝不住。
法租界治安很严,除了指定几家赌场,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允许赌钱。但法国人入乡随俗,为了照顾中国人的习惯,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五破例开禁,而寻常百姓搓搓麻将,推推牌九,赚几个小钱,一年四季也就是开赌这么几天。
其实大先生平日里还是悄悄地约上几个同好在家里搓上几局麻将的。这一天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先生将几个赌友约到了不知谁家的店堂里,几个人越赌越来劲,吆喝声越来越大,麻将牌也搓得哗啦哗啦响。碰巧有几个安南巡捕巡夜从店堂门口经过,一听里面哗啦哗啦的声音,晓得有人在这儿聚赌,便将店门敲开了,人赃俱获,不由分明便将大先生等一行人捉将过去,关进了巡捕房的拘留所。
这一关非同小可。因为按照法租界的规矩,当天夜里抓了些什么人,什么原因,第二天是要统统见报的。虽说事情并不严重,但一旦见报,一个人的名声就彻底毁了,再想要在法租界找工作可就难上加难!
大先生在号子里急得团团转,看守号子的是一个中国巡捕,便对他讲:这也不过是小事一桩,破点财就能搞定。你只要托人送过来8块大洋即刻便可以交保出去……大先生一听,喜出望外,当即修书一封,让巡捕差人送到棋盘街久康洋杂货号,去找睡在店堂里的沈莱舟,让沈莱舟叫老板翁子英出钱作保……
当差的来到了久康洋杂货号后,果然找到了沈莱舟。沈莱舟拆开书信一看,晓得大先生出事了,再细细一想,眉头皱了起来:他想,翁子英是个非常刻薄的人,一定不会出钱保一个下人。再说为这事半夜里去敲他房门,弄得不好自己也会卷铺盖走人。怎么办呢?再一想,咦,自己不是正好有8块银洋吗?这还是离开家乡来上海时母亲塞在自己口袋里的,这是自己的保命钱,3年多了,一直也舍不得用。现在大先生有难,正好拿它来派用场。他毫不犹豫地掀起铺盖,从铺盖的一个角里取出了自己藏得严严实实的8块银洋交给了当差的,同时修书一封作保。然后再从衣袋里掏出几个角子谢过了当差的,就这样把大先生从拘留所里保了出来。
大先生有惊无险地从拘留所出来了,他心存感激,决定教沈莱舟学英语。他再三对沈莱舟讲:你这个人行侠仗义,天资聪明,注定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在上海滩这个地方,遍地都是黄金,但要想发展,必须与洋人打交道,会讲英文实在是太重要了。沈莱舟心领神会,从此一有空就潜下心来跟大先生学英语。后来大先生还介绍沈莱舟到青年会去读夜书学英语。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沈莱舟能读会讲,英语水平还相当不错。
一位伟人讲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学会了英语,这就为沈莱舟打开了一扇窗,使他看到了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地有多大,天有多宽,上海商界的机会有多么的多……他再也不是久康洋杂货号一个小小的学徒了,他是一个先生了!
这件事对沈莱舟的印象极为深刻。沈莱舟的孙子、留美硕士,现为富国太平洋(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的沈毓龄回忆:祖父曾多次对我们回忆这段往事,告诉我们待人要厚道,行事要仗义。大先生教祖父学习英语真的是为祖父打开了一扇窗。祖父始终教导晚辈要好好读书,尤其是要学好外语。如果谁要想到海外去求学,他都会慷慨解囊,大力支持。我是上海财大的毕业生,考了奖学金1985年到美国去留学的。临行前,祖父请我在天鹅阁吃了一顿饭,是地道的意大利菜,与我还合了影。祖父1987年去世,我没能和他见上最后一面,给我留下终身的遗憾。现在我们沈家第三代中,到国外发展的有10多人,加拿大、美国、日本……一个个都事业有成,我们是不会忘记祖父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的。
让我们再回到大半个世纪前的那一段往事中吧。到了沈莱舟快满20岁那一年,久康洋杂货号发生了一件大事:翁子英病了。他这个病生得蹊跷,必须到乡下去静养一年。据沈莱舟先生的二儿子沈辑丞回忆:父亲讲过,由于翁子英进口的货物较多,外汇的汇率对他来讲非常重要。这一年他结汇失算蚀了一大笔钱,急火攻心才得病。翁子英想了又想,决定将久康洋杂货号所有的生意都交给沈莱舟来管理。其实他早就在暗暗观察沈莱舟了,觉得他这个小家伙不简单,是个人才。再有……不管怎么讲,店里上上下下也只有沈莱舟是自己的亲戚。打断了腿还连着筋嘛!沈莱舟从翁子英手里接过洋行的生意,殚精竭虑、勤勤恳恳,一点也不敢懈怠。甚至他还像当年自己当学徒的样子,上门板卸门板,进货盘货,样样重活都抢着干。他个子生得矮小,跑上跑下,每天忙得满头大汗。同时,每隔上三五天还得写一封信,将行里的事不论大小,一一向远在东山的翁子英汇报。此外,他又对店里的同仁非常客气,十分信任,端午中秋,他还要亲自下厨烧上几个好菜款待大伙,把整个洋杂货号打理得和和睦睦。他还锐意革新,改去了诸如在店堂里吃喝、抽烟等一些陋习。一年下来店里的生意红红火火,比翁子英亲自管事营业额还要增加一成。
一年过去了,翁子英回来了,沈莱舟将帐本递上去,翁子英翻也不翻,就说了3个字:知道了……随后将帐本扔在了一旁。他让沈莱舟陪着他从店面到货栈,在整个洋行里转了一圈,始终阴沉着脸,一句感谢褒奖的话也没有,还东一句西一句阴阳怪气地说,翅膀硬了,要飞了……他明知沈莱舟作的一些小变动都是对的,但为了树威还是将沈莱舟一年来所推行的一些小小的改革,所做的一些小小的变动都改了回去。
沈莱舟明白:久康洋杂货号再也不是自己应该待下去的地方了。他辞职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脱下短衣短裤,穿着母亲满怀期待在灯下一针一线替他缝制的长衫走出了久康洋杂货号,去寻找新的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阳光是这样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