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 3-羊行天下

汇丰银行白领未能锁住沈莱舟的心。他再次下海,从“歇壁小字号”起家,终了开出了一家自己的字号“恒源祥”。

上海汇丰银行,这是沈莱舟的父亲沈绥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沈绥之为之献出了自己生命的地方。1864年汇丰银行在香港成立,第二年4月即在上海开设分行。它是英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中心,也是一家实力最为雄厚的外资银行。早年汇丰银行的行址在外滩南京路口,也就是以后的汇中饭店、即今日和平饭店南楼所在地,一直到1923年6月它才搬迁到著名的外滩12号,就是那一幢被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豪华的建筑物”,即现在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

前已说过,汇丰银行从第三任买办起,即由东山席家的席正甫担任,一直干了祖孙三代,1915年左右,汇丰银行恰巧由席正甫的儿子席立功担任买办。

沈莱舟从久康出来以后,便由父亲同事介绍,进汇丰银行当职员。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工作。俗话说:银行是金饭碗,邮局是银饭碗,炼铜卖铁才轮得上到洋行……刚满20岁的沈莱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每个月拿80银元的高薪,正是众人眼中羡慕的白领。

汇丰银行不仅工作稳定,薪金高,而且福利待遇也相当好。就拿中午免费供应的那一顿午饭来讲,一般商号,比如久康洋杂货号是4菜1汤,而汇丰银行是摆桌面的8菜1汤,而且天天还有西餐供应,下午按照英国人的习惯还免费提供下午茶。但沈莱舟“身在福中不知福”,仅干了半年就不想干了。因为他觉得在汇丰银行,也许是环境太优越了,大多数年轻职员不思上进,暮气沉沉,晚上下了班吃花酒、跳舞、玩票、甚至还有去妓院嫖妓女的……再说在汇丰银行论资排辈升迁慢。此刻的沈莱舟已不满足于当一个先生了,他要自己开店,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向银行提出了辞呈。

席立功听说自己的小同乡沈莱舟辞职,不由得吃了一惊。因为在汇丰银行,除了他炒别人鱿鱼,很少会有人主动辞职炒老板的鱿鱼。于是破例将沈莱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听说沈莱舟辞职的原因,不禁大为赞赏,拍着沈莱舟的肩膀说:小同乡,你不简单,今后一旦头寸(资金)上兜不转,可以直接来找我。这是一个很大的承诺,对沈莱舟以后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此刻沈莱舟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要成亲了。未婚妻也是苏州人,叫王敏珠,祖上是在福州做官的,颇有些家产,家境比沈家要好得多!王敏珠的母亲见过沈莱舟几次面,以后提到这门亲事,她便得意洋洋地讲:女婿是我相中的,当时虽说他还是个穷光蛋,但我一眼相中他是注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沈莱舟回到家乡,与王敏珠结了婚,当年他已21岁,妻子才16岁。虽说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但倒也应了大诗人拜伦的一句名言:从看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就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你。王敏珠过门不久,便取代风瘫在床的沈翁氏当起了这份家。她一连替沈莱舟生了7个儿子2个女儿,也可谓白头到老、子孙满堂了。

1925年末,沈莱舟进了英国人亨特生开办的德记洋行,当了一名掮客。所谓掮客,就是他并没有和亨特生发生雇佣关系,而是由亨特生提供货源,由沈莱舟寻找买家,并根据卖掉的货物提取佣金。德记洋行经营的也是洋杂百货,于是沈莱舟在久康洋杂货号积累起来的关系就派上了用场。他勤奋工作,日积月累,攒下了一笔小钱。

与翁子英大不相同的是,亨特生待人非常厚道,沈莱舟从大先生处学到的英语派上了用场,两人没有语言障碍,可以轻松交流。亨特生非常器重自己结识的这位中国朋友,经常主动地发一些热销的货给他。两人之间结下了颇为深厚的友谊。以后沈莱舟做了恒源祥的大老板,依然帮德记洋行做代理,一直做到1940年亨特生先生在上海病逝。

上海老城厢九亩地的咸瓜弄,这里是老上海的中心,与大名鼎鼎的徐光启先生的徐家老宅仅一步之遥。1926年初,一位年轻人在这儿租了一间平房,挂了一张招牌,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沈莱记”。这位年轻人便是沈莱舟,“沈莱记”便是他开出的第一家字号。其实这不过是一家“歇壁小字号”,没有店面、没有柜台、没有货栈,也没有营业员,除了一堵墙壁,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只壁虎,歇(吸)附在墙壁上,蛰伏而动。其实这便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皮包公司,所有的信息资料,所有的货物往来,所有的清算账目等等,全部装在沈莱舟随身所带、形影不离的皮包里。但既然办了一家字号,登记注册总要有一个地址吧!于是沈莱舟便在咸瓜弄租了一间小屋。

每天早晨,沈莱舟便夹着皮包到城隍庙湖心亭茶楼、或是老上海茶馆喝茶,这一碗茶一喝便是几个钟头。沈莱舟生意上的朋友几乎都在这个时候会来喝茶,除了交换信息,其实所有的买卖也都是在茶馆里做成的。你要买什么货物?多少价钱?买了货发往什么地方等等,都在茶馆里搞定了。随后便是付定金、发货,收到全部货物以后再付清全部钱款。沈莱舟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天天到湖心亭茶楼喝茶,从不休息。他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关系派上了大用场,再加上德记洋行亨特生先生的帮忙,着实让他赚了不少钱。沈莱舟胆子很大,他通过黑龙江的一些地方商号,居然把生意做到了苏联!当时苏联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封锁,物资极为短缺,尤其缺少御寒的毛毯以及照明用的桅灯等。通过亨特生的帮忙,沈莱舟从英国进口了大量毛毯,然后转手卖到苏联,赚了不少钱。

1927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令人感慨无限的年份,这也是世界上有许多巧合、有许多故事发生的年份。就中国而言,蒋介石依靠手中的军队与自己的盟友共产党摊牌,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葬送在血泪之中。他与江浙财阀结成联盟,一个有枪有权势,一个有钱有资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22年的统治。其中至少有10年,也就是从1927年至1936年,保持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即江浙一带的稳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总值翻了一番还不止。这就是民国史专家一直津津乐道的所谓“黄金十年”。就拿上海来讲,所谓“大上海建设规划”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筹备、计划并陆续开始实施,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宣告夭折的。

就世界的企业发展而言,众多大的财团、大的品牌诞生于1927年。这其中有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做顶级豪华酒店的万豪国际集团、日本的JVC集团、瑞典的沃尔沃(VOLVO)、瑞士的劳力士……等等。也许起步并不辉煌,有的或许也是“歇壁小店”或某种字号,但如今却是光芒万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羊毛局也在这一年成立于欧洲的捷克,它所颁发的纯羊毛标志是羊毛产品最权威的标志。这对今后恒源祥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我们会在本书的下卷向读者作详细介绍。

让我们回到上海,四马路即现今的福州路上,靠近山东路口有一家颇大的书局,边上有一条弄堂,被一家小店封住了大半条弄堂口,现在在这里开的是一家专营派克笔的小店。这一年6月下旬,天气晴好,几个伙计在街上放了几个高升,一串鞭炮,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望。随后一身崭新的士林蓝布长衫的沈莱舟喜气洋洋揭开了挂在一块扁额招牌上的红绸,扁额上赫然用黑漆写着3个颜体大字“恒源祥”!这块黑漆店招上的3个字是大名鼎鼎的马公愚先生撰写的,当时马公愚和邓散木、王福庵、白蕉四人合称“海上书法四大家”。而“恒源祥”这3个字起源于早些年间挂在久康洋杂货号里由清末书法大家赵之谦所写的一副对联:“恒源百货、源发千祥”。沈莱舟读书不多,但好些年天天看到这幅对联,他细细琢磨,倒也琢磨出了一个道理:恒,取其于恒古长存;源,取其于源泉勃勃、源源不断、生生不灭;祥,自然是吉祥如意。这三个字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意境。他早就立下了一个心愿:如果自己有朝一日新开一家店,能创一个字号,便用“恒源祥”作招牌。如今,他的心愿实现了!

虽然这是一家非常小的字号,门面不过是摆在弄堂口的半家,店员不过两三个。但这已不是一家“歇壁小店”,这是一家有伙计、有店面、有门市的小店号了。依然是批发为主、门售为辅,经营的是洋杂百货,其中包括绒线,其实当时绒线的销售还不及人造丝。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家其貌不扬开在弄堂口的小店会发展成为上海滩最大的绒线字号,更不会想到80年后它在另一位与沈莱舟先生毫无血脉关联的刘瑞旗先生的经营下,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集团!

这时候的上海,一天有100家字号开张,但同时也有100家字号关门打烊。万丈高楼平地起,巍巍巨厦是要靠一砖一瓦慢慢地砌成的;漫漫长途是要靠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的。沈莱舟笑咪咪地站在店门口,拱手欢迎光顾小店的顾客,并没有多少人能猜得出埋藏在他心灵深处的志向和意愿……这一年他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