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烽烟-隋唐萧皇后传奇

草原的天空乌云滚滚,大唐天子与突厥之间战火重燃。萧皇后极目远眺,南望中原,喃喃自语道:“妾身颠沛流离已半辈子了,这战乱何时才是一个尽头啊……”

唐朝李渊大军相继削平了梁王萧铣,窦建德的残部刘黑闼以及后来又反叛唐朝的诸多军事势力,天下趋于统一。惟有突厥屡屡犯边,成为唐朝最后必须解决的难题。

武德九年(公元622年)六月一日,金星白昼划过长空。古代星相学认定,太白经天,即金星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天下将发生变革,国家将更换君王。大唐臣民见到这一奇异景象,立时产生了一种神秘而难以言喻的恐惧感。人心惶惶,空气紧张得令人窒息。

就在这时,突厥数万铁骑南下河套,进入边塞,包围了乌城。这件事本来萧皇后是不知道的,可是一名侍女却偏偏告诉了她,让她又平添了几分忧虑,徒感伤悲。事实上,在义成公主开始意识到这位皇嫂与自己政见不一的那一刻起,她就唆使颉利令其赋闲,一切军国政务都将萧皇后排挤在外。既然如此,萧皇后也乐得清闲,免除了许多烦恼。读书念佛便真正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

这日,萧皇后手里捧着一本《史记》看得正入神,她非常敬佩《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意志和毅力,甚至她还曾想过,自己能不能像司马迁那样,把隋朝的兴衰以史学家那种严谨的态度写出来。当然,她并没有奢望自己成为史学家,更没有奢望自己写出的东西成为千古不朽,流芳百世的名著,她只是想真实地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们以启示和警戒。而吃斋念佛,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的婆母独孤皇后的影响和薰陶。

她曾多次以佛的诚意奉劝过义成公主不要逆天行事,更不可怂恿颉利对中原频频发动战争,并以千金公主的实例让她吸取教训,不要让千金公主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无奈义成公主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不但不听她的劝告,反而骂她:“背叛祖宗,忘恩负义!”姑嫂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再也没有共同的语言了。每次颉利到她的帐篷来,也只是寻求床笫之欢,而并无知心体贴的语言。萧皇后对此也习以为常,听之任之。颉利也来去自由,纵情发泄过后,不是酣然入睡就是扬长而去。

读书念佛如其说是一种生活,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当侍女告诉她,颉利又亲率数万铁骑南进中原时,她便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书卷,再也无法看下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袭上心头。她想像着中原的父老乡亲,在突厥铁蹄踏践下的那种悲惨生活……她慢慢地站起来,与侍女一起踱出帐篷,只见辽阔的草原上一片阴霾,天空乌云滚滚,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啊!大唐天子与突厥之间战火重燃。萧皇后极目远眺,南望中原,幽幽叹息,喃喃自语道:“妾身颠沛流漓已半辈子了,这战乱何时才是一个尽头啊!”

“娘娘,你是不是很想念中原?”侍女问道。

“怎么不想呢,”萧皇后肯定地答道,“中原乃是妾身根之所在。”

“根之所在?”侍女似懂非懂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向萧皇后发问。

“是呀,妾身的根在中原,那里曾是妾身生于斯,养于斯的地方,在那块土地上,包含了妾身的多少荣辱与悔恨啊!”萧皇后无限感慨地说。

“娘娘,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萧皇后摇了摇头,“事到如今,只有不去想它了,因为想也没用,想也白想,徒增伤悲,不如不想。”

突然陡起一阵狂风,卷起漫天尘土迎面扑来,侍女赶忙扶着萧皇后向帐篷走去……

面对突厥的猖狂进犯,李渊首先想到了李世民,但李建成坚持推荐李元吉替代李世民督率各路人马北上迎敌。李渊批准了太子李建成的奏请,诏命李元吉领兵出征。同时又命右武卫大将军和天纪将军张瑾等增援乌城。

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奏请调遣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以及右三将军统帅秦叔宝等偕行。检阅并挑选秦王府中精锐将士,编入李元吉的军队。东宫率更丞王昡参与了谋划,秘密禀告李世民说:“太子李建成告诉齐王李元吉,现在你已经兼并了秦王的精锐,拥有了数万人马。我准备和秦王在昆明池摆酒设宴,给你饯行。就在宴席上安排勇士把他仆杀。上奏时说是暴病身亡,父皇不会不相信。尉迟敬德等人既落入你的掌握之中,最好全部坑杀,谁敢不服?”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咬了咬牙,痛下决心,着手组织反击。经过一番周密的组织和准备,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在既成事实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六月七日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八日,李渊又颁布诏书,将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当太上皇。次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面南升座,受文武百宫朝贺,登基称帝。并遣司徒裴寂与长孙无忌祭告南郊。然后赐宴百官,大赦天下。册封太子妃长孙敏为皇后。封南康公主和潇湘公主为妃子,以年龄大小称呼大杨妃,小杨妃,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

可是,就在大唐普天同庆的时刻,梁师都怂恿突厥乘李世民新近即位,内政尚未稳定,从乌城又继续大举南侵。颉利可汗和突利小可汗联军十余万骑,攻击泾明,挺进至武功,京师戒严。接着又攻高陵,离长安仅七十里之遥,从东北、西北、西南威胁长安。虽然泾洲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在泾阳挫败敌军,阵斩一千余人,但这样的前哨战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突厥大军向前推进。颉利可汗亲率大军进抵渭水便桥北岸桥头,并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到长安充当使节。执失思力到长安后,一方面搜集情报,探听虚实,一方面夸大声势,进行威胁:“颉利与突利二可汗统领百万大军,今天就要进抵近郊,长安指日可下。”

“你们来干什么?”李世民拍案而起,“是要我的土地,还是要金银财宝,还是想亡我大唐?”

执失思力被问住了,不知如何答复为好。停了片刻,李世民缓和了一下情绪,带着责备的语气说:“朕与你们可汗,曾当面约定和解通好,前后馈赠给你们的金银布帛多到无法计数。你们可汗背弃盟约,率军深入我内地,竟然毫不惭愧!”他眉头一耸,态度强硬起来“

虽然你们是戎狄蛮族,也应稍有人心,怎么能把恩德全部忘掉,自夸兵强马壮?朕今天就偏不信邪,先砍下你的人头,再与你们可汗会战!”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执失思力扑通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

左仆射萧瑀和右仆射封德彝见李世民镇慑住了执失思力,一齐出面打圆场:“两国相争,不斩来使,陛下且饶他一命,礼送他去城。”

“现在就把人送回去,颉利以为朕怕他,更加嚣张。来人,把执失思力押下去!”李世民下令把失思力囚禁在门下省,暗作了一番布置,然后大开城门,身穿龙袍,只身带着侍中高士廉和中书令房玄龄等六人,冠冕堂皇地骑马出城,来到渭河南岸,与颉利可汗会面。

弯弯曲曲向东流入黄河的渭水,其西岸和北岸尘烟滚涌,人马喧腾,突厥大军耀武扬威,虎视眈眈盯着长安城头,等待进军的命令。颉利可汗在谋臣战将的簇拥下,立马便桥北岸头,观察南岸的动静,在他的想像中,李世民内外交困,猝不及防,必然会被他的威势所吓倒。要么紧闭城门,要么谴使求和,向他屈服。如果坚城拒守,说明心怀畏惧,他就可以纵兵大掠,满载而归。如果求和,他则乘机要挟,大量索取财宝美女,并逼迫唐朝割让代北之地,由此获得一个南下掠掳的中转站。然而,颉利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出于他意料之外的是,李世民竟仅带六骑相见,似乎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相当轻敌。颉利可汗深感疑惑,不知李世民到底要干什么,其用意何在?

唐朝的文武大臣手里都捏着一把汗,心弦绷紧得快要断了,就连久经战阵的候君集和丘行恭等大将也都汗毛凛凛:“王爷如今贵为天子,还像当年一样临阵御敌,实在太冒险了。如果突厥猛攻过来,怎么抵挡得住?”

“爱卿,请放心吧,朕已经周密谋划过了,”李世民镇定自若,“你还不了解其中的奥秘。突厥之所以敢于出动全国的兵力,直奔京畿,是因为我们国家发生内乱,朕又是新近即位,轻视我军无力抗击。倘若我们示弱,关闭城门,蛮虏定然纵兵大掠,局势就很难控制了。”

“不管怎么说,皇上单人独骑出来,太危险了。”

正说间,唐军纷纷开赴过来,只见旌旗招展,铠甲耀日,遮蔽原野。李世民用鞭柄向后指了指:“爱卿,看到没有,这下你该明白朕的用意了吧?朕单骑见虏,正是要显示瞧不起他们,同时又故意炫耀强大的军容,让他们觉得我军肯定会迎战。蛮虏绝对料想不到,不知如何应付为好。他们深入内地,必然心怀警惕。在这种情况之下,战则能胜,和则牢固。制服突厥就在这一次,你们看着就行了,不要阻拦朕。”

秦叔宝、程咬金先后前来奏报,李世民交代了几句,让他们稍向后退,排列成阵势,自己单独策马上前,跟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可汗听着,”李世民高声喊道,“朕与你早有约定,各守疆士,互不侵犯,为何违背约定,又来侵扰?”

颉利被问得哑口无言,翻着眼睛僵立在河对岸,突厥将士见李世民气宇轩昂,雄姿英发,一个接一个下了马,隔河遥拜。颉利可汗有些惊疑不定,执失思力还没有回来,而唐朝新即位的天子却挺身而出,军队声势浩大,他这是在耍什么花招?李世民诡计多端,以武功取天下,如果跟他打,恐怕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

“我军到此,并不是为了钱财美人,”颉利可汗拐弯抹角地说,“而是为了报大隋的恩德,为其后裔讨一块立足之地。想当年先人失国,赖大隋之力,得以复位可汗,此恩难忘。如今萧皇后与皇孙杨政道流落在我突厥,日夜悲泣。恳请我等代其一行。”

“要来,他们自己可以来,朕一定以礼相待。如果返回中原,朕决不会亏待他们。”

“隋唐水火不相融,他们岂肯投到你的门下乞讨生活!”

“大汗此言差矣。”李世民慷慨陈词,“唐朝立国,并非取之于隋,而是三军将士从反王手中夺下来的,与隋何干?突厥要报恩,可以给他一块地盘以继香火,何必向我讨取?”

“你们世代为亲,常言道,亲为亲好。扶植的责任自然要落到你的肩上,况且你的二位妃子都是炀帝的公主。”

“这恐怕不是可汗此次前来的本意吧?”

李世民嘴角边撇出一丝嘲讽之意,“你以为我大唐内乱之后,必然大伤元气,故此乘虚而入。告诉你,人可欺,天不可欺!”

突厥虽然强悍,却素来敬畏天地神灵,说到“欺天”二字,颉利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这时又有侦探来报,长孙无忌和李靖在彬州的要道上,设了两支伏兵。“李世民要断我的归路,这可如何是好?”突厥将佐得到这一情报都吓得面面相觑,颉利可汗也把握不住了,决计遣使请求谈判。李世民接受了讲和的条件,返回宫中,两天后,双方选择在城西郊的渭河便桥上,宰杀白马,歃血盟誓,永结友好。

颉利可汗回到漠北,萧皇后思虑再三,趁颉利高兴时,主动找到颉利,对他说,“可汗,臣妾有一事向你说明。”

“什么事?爱妃请讲。”

“唐的立国,与隋的灭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臣妾和孙儿受大汗庇护与关照,臣妾没齿难忘,孙儿也会知恩图报的。不过,大汗万不可以臣妾与孙儿的名义向大唐提出任何要求。臣妾愿侍候大汗终生,永居漠北。”

“哈哈哈”颉利仰天大笑,“爱妃不必当真,两军阵前,那只是本汗的托词而已。好,本汗就依了你,今后就不这么提了,本汗还要与唐朝修好哩!这下,你该高兴了吧?”

“大汗英明!”萧皇后不失时机地赞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