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理心猿意马地在办公室中发呆,仿佛仍置身于无比喧闹的家中。奶奶是亲奶奶,爷爷是亲爷爷,可为什么就是让人不放心呢?
小理不知道,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道儿,带孩子也是一个大有学问的工种,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尤其是隔辈的老人。
而杨金山和齐素清是能安下心来带孙子的人吗?
在陶陶上幼儿园之前,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的。在年轻的孩子妈妈们羡慕的目光中,只有小理清楚,公婆为她带孩子实际上意味着她要同时面对三个孩子——一个是还不懂人语的陶陶,两个是什么都懂,却比儿童还要难缠的老小孩。
那段日子,无论是杨金山、齐素清,还是王小理,都疲惫不堪。
每天中午,小理都要赶回家中为三个孩子做饭。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杨金山一五一十地向小理汇报:“八点的时候,陶陶吃了十五粒奶豆,九点的时候吃了六根咪咪薯条,十一点的时候吃了半块巧克力,刚才又吃了三分之二的雪糕……”
惟独没吃饭。
等三个孩子吃上午饭的时候,小理通常该去上下午班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半。之后的结果是陶陶逐渐丧失吃饭的意识,小理则落下严重的胃病。
两个老小孩同时也具备着孩子的显著特点。如,喜欢多次受到表扬,为此,小理每天都要连声称谢,否则他们就要若有所失;喜欢向家长拐弯抹角地讨价还价,为此,小理常常要花上几十元钱给予及时的犒劳;喜欢在累了的时候闹情绪,为此,小理要忍气吞声,笑脸相迎。
结果,小理为这些琐事付出的代价是——心里总是没底,终日心事重重。
为了安心工作,小理毅然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可是没想到孩子这么快就生病了;生病了不要紧,还要至少在家休养半个月。
一想到孩子像以前一样,在家里吃着一堆一堆的零食,那种刚刚平息了不久的心事重重立刻又回到了小理的身体中。
小理无法阻止胡思乱想,无法使自己一头钻进工作之中。她不时地看看手表,多希望时间慢点儿过,让她平静下来。
“小理呀,写稿子呢?”毛主任的半个身子突然探了进来,截断了小理的思路。
“啊,我正在写。”
“书记刚打来电话,催呢。”毛主任笑呵呵地说,轻轻带上门出去了。其实,他知道小理没在写稿子。毛主任绝对是个好领导,他从来都是善待任何下属的。
“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能耽误主任交办的工作。”小理捶捶自己的头,拿起笔来。
“铃铃铃铃……”小理的手机响起来,声音格外张扬,像是一个幸灾乐祸的坏女人发出的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