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真的不能娶妻生子吗-颠覆历史(选载)

看过《西游记》的人,想必会对“女儿国招亲”一回记忆犹新。想那西梁女儿国君臣俱是人身,而非妖怪,但唐僧师徒四人却视她们如毒蛇猛兽,想方设法拒绝她们提出的“招亲”要求,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觉得这一段描写十分合情合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结果,不知不觉中又陷入了一个误区——

和尚,是梵文Upādhyāyā,在中国古西域语中不确切的音译,其确切的音译应当是“邬波驮耶”。它本是古印度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中国人一般用它来代指佛教僧侣。

和尚究竟能不能娶妻生子?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佛教的源流作一番回顾。

释迦牟尼并未规定禁止娶妻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创始人据说是公元前6世纪时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基本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经过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的早期传播大致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上座部和大众部时期。到了公元一二世纪时,从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相对的是小乘佛教,最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神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密教。公元前3世纪左右,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到了公元2世纪,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开始广泛流传。

经过几千年的浸淫,佛教又分成南传、北传两大系别。

其中,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其他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的蒙、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

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认为自己的教法最胜,故自称“大乘”。而小乘佛教则主张自利或自度,是“声闻”、“缘觉”之道,非难大乘是“非佛所说”的主张,自称为上座部。

最有意思的是,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印度本土的佛教自公元9世纪开始却渐趋衰微,13世纪初归于消灭,19世纪后才稍有复萌。

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以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近五百年,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时代,遂产生了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支派中,最为怪异的一派是流传于中国藏族、蒙族聚居区的喇嘛教。

了解了佛教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基本情况以后,我们就可以回答是不是所有的和尚都不可以娶妻生子的问题了。

从楚王到松赞干布再到“鲁迅的师父”

大文豪鲁迅先生在一篇谈及他童年趣事的文章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回忆了他童年时的一位“师父”,这位以和尚的身份充当“我”的师父的出家人竟然娶有一房妻子,而且还有几个儿子。许多读者以为鲁迅先生是在编“朝花夕拾”的童话,殊不知,先生此言非虚,可以说是于古有证。

我们不妨找几个“和尚”娶妻的古代例子看一看。

中国历史上最早成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的知名人物是东汉时代的楚王刘英。《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上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

这位东汉皇朝开国之君的公子可不是什么“苦行僧”,他娶有好几房妻子,而且还生了不少的儿子。有史料为证。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章和元年,帝幸彭城,见英夫人及六子,厚加赐。”——章和是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章和元年是公元87年,“帝”自然是汉章帝了。汉章帝曾经接见过刘英的妻子和儿子,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事实。

继刘英之后,以妻妾满堂的身份成为“和尚”的还有一位知名人物,此人姓萧名衍,是南北朝时南梁王朝的开国皇帝。

据史料记载,萧衍“笃信正法,犹长释典,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他曾经先后于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九月、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舍身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为四部大众(即僧、尼、善男、善女)讲《涅槃经》,自愿到寺里当一名和尚。每一次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要花钱上亿,才能把他“赎”回。仅以第一次为例,群臣连去同泰寺恳请三次,萧衍才在当了四天和尚之后“还俗”。这个和尚可是妻妾成群,儿孙绕膝的。

梁武帝之后,除了北周武帝下令禁佛以外,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得到大力弘扬。到了隋末唐初,太宗李世民甚至发下《佛遗教经》,亲自劝大臣出家为和尚。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和尚有妻子儿女的知名人物不是很多,唐西部边陲的吐蕃首领中却出了一个知名的“和尚”,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松赞干布。

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左右,吐蕃赞普(君长)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改信了佛教,成为吐蕃佛教史上第一位“带妻出家”的大和尚。

宋代虽然皇帝崇信道教,但佛教徒还是受到了较高的待遇,出家人有女人的例子不是没有。

最值得一提的是元朝。

如果说汉代以后,元朝以前的一些名人“带妻出家”还带有一定的戏剧性的话,那么,元朝的一些大和尚出了家之后再娶妻玩女人,那可是动了真格的了。

不妨引几段《元史》作证。

《元史•释老传》载:“有杨琏真加者,世祖用为江南释教总统(大和尚),发掘故宋赵氏诸陵之在钱塘、绍兴者,及其大臣冢墓凡一百余所,戕杀平民四人,受人献美女宝物无算。”——和尚要美女干什么?明眼人自会心知,号称“英武”的元世祖并没有因为杨琏真加玩女人而降罪于他,这说明元代人们的潜意识中是觉得和尚并不是该与女色绝缘的。

再看看几个例子:

《元史•释老传》:“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追逐男子,奸污女妇。”——这是一幅令后人瞠目结舌的图画,而且是出自当时的西台御史李昌言的表章中,想必不会有假。

在这道表章中,李昌言认为这些僧人犯了这些错误,“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马至八百四十余匹,较之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驿户无所控诉,台察莫得谁何!”——即滥用驿车、驿马,超过了王爷们所用,而对和尚们“奸污女妇”只字不提。

其实,说怪也不怪,因为还有比这更怪的呢!据史料记载,元朝的公主、王妃“莫不公然以与和尚交接为荣”——千金之体,金枝玉叶们也都希望找个和尚做情夫,而那些和尚们也乐得接受。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元朝的和尚大部分都是喇嘛,而喇嘛则是喇嘛教的教徒。

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喇嘛教,却不知道喇嘛教中还有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白教(噶举派)和花教(萨迦派)之分。

各派中除了黄教到了后来严禁娶妻以外,其余诸教派是允许和尚们有老婆的。

这里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趣的例子。

例子中牵涉到一个人,此人姓赵,名■,乃是南宋王朝的亡国之君。

赵■于公元1274年7月继位,1276年5月就国破家亡,被元军统帅伯颜像老鹰捉小鸟似的捉到了元帝国。

到了元大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对赵■还算比较客气,封他为瀛国公,并且还把一个公主嫁给了他。

然而,到了公元1288年10月的一天早朝后,忽必烈却突然传下旨意:令赵■自尽。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头天晚上,忽必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梦见有一条小金龙,张牙舞爪地缠住了他(忽必烈)本人所在的金銮宝殿的支柱,而且越缠越紧,眼看就要将玉柱弄断。梦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做梦的人却留了心。第二天,时已受元朝之封为瀛国公的赵■随文武群臣早朝,恰好站在忽必烈梦中所见盘龙的龙柱下,“前朝天子”、“金龙”、“盘龙柱”这几样东西如此巧合,使一向相信因果报应的忽必烈心里感到十分忌讳。《周易》一书中“潜龙勿用”一语又浮现心头,所以,忽必烈要下令将赵■处死。

为了求生,赵■“乞从释,号合尊大师,往西天受佛法。”后人有诗咏其事云:

有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元君诏公尚公主,时蒙赐宴明光宫。酒酣舒指爬金柱,化为龙爪惊天容。元君含笑语众臣:“凤雏宁与凡禽同!”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夜泣露酥胸。瀛国晨驰见帝师,大雄门下参儒宗。幸脱虎口去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

得到了忽必烈的“恩准”以后,赵■暂时保住了肉体生命。

公元1288年12月,经过长途跋涉,赵■来到了目的地萨迦大寺,成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一名大和尚。出家后赵■更名为合尊法师,又号木波讲师。

赵■所居的寺院系喇嘛寺,寺内的喇嘛按元代的习俗是不禁婚姻的。

公元1318年,元皇族赵王经过赵■所居的萨迦寺,见他孑然一身,忽然动了恻隐之心,留下了一个姓罕禄鲁、名叫迈来迪的回族妇女与他为妻。隔了一年,这名回族女子为赵■产下了一个儿子,此子据《庚申外史》和《符台外集》等书记载,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后人有诗专咏其事云:

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深。

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牖闻笙镛。

乞归行宫为养子,皇考崩时年甫童。

不管赵■的儿子后来有没有成为元顺帝,但他在当了和尚之后娶妻、生子这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其实,在喇嘛教创立的早期和中期,和尚们是完全可以娶妻生子的。教内的高级僧侣大和尚活佛在公元13世纪以前就是父子相传的。直到公元13世纪噶举派的噶玛巴支系设立转世制度,特别是格鲁派创立以后,活佛的产生才由父子相袭变成以转世灵童承继。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所有的时代,所有的和尚都不能娶妻生子。

当然,我们费尽笔墨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是鼓励今天仍在寺院中修行的大小和尚们都“行周公之礼”去娶妻生子,而是要他们首先理解佛教的真谛,即把佛教当成一种学问,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僵死的教条。中国古代佛教中有一派很有名叫禅宗,该派有一句名言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说的虽然是佛教徒们对“八戒”之一酒肉的态度,但对我们本文的行文却也不无启迪,只要你真心向善,诚心求佛,娶不娶妻无关紧要,赵■、松赞干布等人虽然是“带妻出家”,但谁又能否认得了他们对弘扬佛法方面所做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