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生日始于春秋时代吗-颠覆历史(选载)

“生日是人类记录生命开始的日子和计算年龄的根据,但你知道它是何日兴起的吗?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岁数。专家们说:‘本来生日只是国王享有的。后来希腊人在编纂职务和征兵登记时,才给普通人作了记录,这就是生日的由来。’”——这段摘自一本名为《科学与文化》的刊物上的话似乎是说明了生目的由来,公元前600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有些不明真相的人据之推理,认为中国人过生日也是始于公元前的春秋时代呢,殊不知,这恰恰是个误区——

生和死在今人看来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虽然每一个人差不多都想以有限的肉体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永恒,但最终却都是“纵有千年铁门槛,还需一个土馒头”,认识到这一点在今人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在古人那里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死既不可避免,人们就开始注重起生,大约从这个时候起,人们才开始想到要过“生日”。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问题是人们真正把生日当成自己的节日究竟始于何时。

瞧这些皇帝们

虽然,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二月三日为文昌帝君生日,三月五日为大禹生日,二月八日(一说四月八日)为佛祖生日,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生日,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生日等说法,但这些说法除孔子生日见于史书以外,余皆系后人附会。要查询古人的生日,只能到官修的正史中去找寻。我们知道能够进入正史的无非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四类人中,事迹记载最详者当推皇帝,因此,我们要查考古人是从什么时代开始过生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看看官修的史书中有无记载这些大人物们的生日。

夏、商、周三代谈及君王时,均只用“××立”字样,如《史记•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生”。

秦代始皇以前诸王,史传中记载其出生时也只是说“××生××”如“秦嬴生秦侯”(《史记•秦本纪》)。

到了始皇帝那里,情况稍稍有了一些变化,史传中叙及他时,提到了他的“生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项羽本纪中只是提到其生年:“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羽起兵反秦时为公元前209年,由此往上逆推24年,则其生年为公元前233年。

刘邦的生年《史记》本传中没有提及,《史记》集解引皇甫谧的说法,说高祖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无生日。

吕后则本传、集解均无生年,文帝本传无生年,集解中说他活了47岁。景帝、武帝等西汉诸帝于本传中均无生年、生日的记载,只是在集解中才提到其生年。

自《后汉书》开始,帝王本纪中于该帝王驾崩时提及其卒年卒月卒日。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但仍不提及其生年、生日,三国时代除魏文帝载其生年生季(中平四年冬生)以外,其余诸帝之生年均与《汉书》同,即死时言明其共活了多少岁。《晋书》中所载之西晋诸帝生年均须由卒年逆推,东晋诸帝基本相同,只是多点明其于何年何月何日被立为皇太子的,这说明两晋时代,人们对帝王的生日还是浑不在意的。

到了南北朝时代,情况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帝王们的生日开始出现于史书,最早露出端倪的当推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载:“(刘裕)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但这些记载仍呈无规律分布,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确切生日记载,如宋少帝、宋文帝都只有生年而无生日,而前废帝刘子业又有生日的记载:“元嘉二十六年正月甲申”生。宋明帝则有生年、生月“元嘉十六年十月生”而无生日。不管怎么说吧,在中国历朝历代官修的正史中,把皇帝出生的年、月、日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公诸世人的,刘宋时代是第一次。

也正是从南北朝时代的南朝宋、齐、梁、陈开始,一种与后世过“生日”的活动有几分类似的行动开始在江南流行开来。

从《颜氏家训》到“千秋节”

现代人的“生日”是每年都过一次的。古人,尤其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一生只过一次“生日”。

这种一生只过一次的生日纪念活动,当时人称为“试儿”或“抓周”。

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写道:“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江南”即长江以南。这种“试儿”之举,后世也常有,不过那仅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过生日的一部分了。

将自己的生日单拿出来举行仪式予以纪念的,首推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对农民残酷剥削,笃信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出家。

为了纪念乃母张氏,萧衍“于其诞辰,常设斋讲”——在他自己“生日”的时候,斋僧讲经,纪念乃母。

无独有偶,一代明主唐太宗也曾在自己的“生日”(降诞日),不无伤感地对手下的大臣长孙无忌说:“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为欢乐,在朕翻成感伤。”一边说着,一边还“泣数行下”——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感染得众大臣也都为之“零涕”。

由于皇帝每过“生日”就要伤心(至于为什么过生日要伤心,我们后文还将叙及),所以,当时没有人敢给皇帝过生日,道理很简单:本意是为讨皇上的欢心,结果反倒弄得皇上伤心,何苦来着呢?

太宗之后,高宗、武后忙于争权、党同伐异,“生日”一事又告搁浅,中宗时代,虽然每年遇到他本人的诞辰,都要请一些文臣墨客入宫喝酒联句(柏梁体),但却并没有把此事广为宣扬,所以,那时,不惟民间百姓没有过“生日”一说,就是皇上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大小臣民也没有几个知道,更不用说庆贺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生日布告天下,并且定为节日予以庆贺的是唐玄宗。

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官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

玄宗定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之后,流风所及,肃宗、代宗二朝相沿成习,尤其是到了唐代宗时代,每遇元日、冬至、端午和皇上的生日,各州、府、县于常赋外竟为贡献,贡献多者则悦之,搞得一人欢乐万民愁,武将、奸吏因此扰民,祸害无穷。所以,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一心想要兴利除弊的德宗皇帝下诏拒绝各地的生日礼物。

《旧唐书•德宗本纪》:“(建中元年)四月……癸丑(四月十九日)上诞日,不纳中外之贡。唯李正己、田悦各献缣三万匹。诏付度支。妃父王景先,驸马高怡献金铜像,上曰:‘有何功德,非吾所为也,退还之!’”

“自是列帝或置(生日)或不置,自五季始立为定制,臣下化之,多为歌词以颂赞之”——《支麓漫钞》。

到了五代十国时为皇帝过生日祝寿才成为定制。由于皇上的“率先垂范”,一些达官贵人也起而效尤。到了宋代,从皇上到文武百官、士农工商,过生日祝寿才形成一种风气。南宋人赵彦卫曾针对当时刚刚兴起的过生日祝寿欢庆一事,不无感慨地说:“今人宁不思念我生之初,父则忧愁,母则痛楚,具庆遍侍,犹曰娱亲,永感之时,焉得不动心乎?”

从上面所引的各种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出生的年月日,但人们却并不是从上古开始就把自己的出生之日当成“生日”来加以纪念的。真正把出生之日当成“生日”来过的帝王始自唐明皇,平民百姓则始自宋代。

今人过生日往往大摆酒席,大吃大喝、大欢大喜,结果往往弄得劳身伤财,殊失古人本意。唐太宗说得好:“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为欢乐,在朕翻成感伤。”所谓“不宜以此日为欢”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笔者家乡有一句亘古流传的俗谚,叫做“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倘若真有几分为人子的孝顺之心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在自己过生日时大吃大喝,大欢大喜。不要以为笔者是食古不化的腐儒,像个三家村的冬烘先生一样在这里絮叨,实在是因为目前借过生日之名而行奢侈腐化比阔之风太盛。君不见,举家为刚满两岁的孩子做“两岁大寿”者有之,举城用公款为“××长”贺寿者有之,长此以往,岂不殃民害子,对于身陷用做寿来过生日之误区者,本人希望他们能抽闲读一读本文,学学唐太宗,学学梁武帝,千万别把自己放在与叶赫那拉氏一个水准上,坑人而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