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刚(光辉国际中国公司合伙人):作为欧美同学会商会人力资源分会的负责人,我很荣幸为大家的归国求就业提供一些建议,光辉国际公司也很高兴能把过去8年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与大家分享。我分两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市场的情况。
首先,谈一下过去这几年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看到的人力市场上主要的变化和趋势。我们观察到的两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大家知道,跨国公司里面有3类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一类是西方人,在大公司工作很多年,总公司对他们很了解、很信任,有很多的管理经验。第二类是亚太裔的外籍人士,早期有新加坡或者是港台人,很多人对中国很了解,也讲普通话。第三类是本地人士,更多是在大陆土生土长的一些人。这三类人在跨国公司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约跟亚洲经济危机同步的时候,跨国公司里面掀起了本地化的浪潮,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是跨国公司的一个政策,到了各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定要管理人才本地化。亚洲金融危机使运营成本成了很大的因素,这也加速了本地化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比如说本地的人士,包括留学生,在跨国公司工作很多年了,如高端的管理职位长期对他们不开放的话,他们心里也不高兴,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实际上纯外国人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十分有效,特别是做政府关系,做市场,做营销,他不了解这边的客户,对这边的市场来说是隔靴挠痒,这些方面也都促成了本地化。
留学生这个群体兼有国际经验、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优势,同时又是本地的人才,了解市场,了解文化,在跨国公司的本地化中,很自然的就脱颖而出。
第二个趋势,是中国公司的国际化,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中国公司的国际化有不同的方式,中国公司分成几类,一种是传统企业,特别是电信和金融行业,面临着改制和上市的需求,高端的管理人才和特殊的技术人才国际化走得比较早。还有一类企业是股份制企业,因为要面临上市的需要,比如说财务总监、CFO这样的角色,迅速要求有丰富国际经验的人,特别是有投资银行经验的人最好,加入到这个管理团队中来,帮助他们完成上市。还有一类是留学生,或者是本地的人创办起来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其中一些创业者,可能管理经验相对有限,难以管理更大规模的企业,也需要从国际上找一些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领导这个公司,上升到一个台阶。
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当中,往往是要求能讲华语的、有文化背景的人,跟亚太其他地区的,比如说来自港台和新加坡的讲华语的人比起来,大陆留学人员,特别是有国际经验的人更受欢迎。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特别是生产这一环一个大的基地。已经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迅速扩大在中国再的投资,原来是几千人的队伍,几个亿投资,现在可能要扩大到几万人的队伍,投资几十个亿的规模,需要高端的管理人才,这是一个新的需求点。
第二,早期一些跨国公司来这里是销售。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的提高,跨国公司逐渐把研发机构也搬到大陆来,这方面也是一个需要技术人才新的增长点。再有,一些新近开放的领域,比如说金融服务行业,包括保险业,保险业是最早开放的,逐渐过渡到商业银行,最近在投资银行领域,基金管理的步伐比较快了,这是一个新的领域,随着这个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需要。比如说我们一些客户,国内的金融机构,希望建立起足以跟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这样匹配的银行,这对我们北美留学人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还有一个新的开放领域,以前零售行业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现在逐渐开放起来,很多大的连锁店都在国内建立起连锁机构;再有媒体领域也是新近开放的,广播还不能直接进入,但是它的内容的制作还是直接开放的。总体来讲,中国的机会是很多的,朋友们回来很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