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中国担任领导干部的政府官员,大体来讲,第一代是工农干部,第二代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第三代是企业管理干部,而第四代可能将由学政治、管理、法律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人才治理国家。我们目前还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管理学院院长刘吉认为:从工程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一批管理技术人才,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和淘汰,有一部分就成为了公务员,其间也会产生出优秀的政治家。现在有一批学习了西方先进理念的留学归国人员,他们目前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从事各种管理的人员,在经过沙里淘金的检验后,肯定会诞生出杰出的政治家。他们是技术官员后产生的第四代政治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商务周刊》2002年月
上海市前市长徐匡迪也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理工科人才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事业所急需的,因此,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理工出身的领导人才。这是因为这批人既有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有企业管理方面的才华,因此,可以直接、高效地领导中国的经济事业。但是,这样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都会相对平衡。在这时,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面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领导层。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以接替上一代理工出身的领导人。[*]张晓霞:“徐匡迪:一个专家从政的典范”,《中国高层智囊》2001年第2001期
真正从政的其实应该有两种人。一种是懂得宏观政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政治家;另外一种就是懂得政府管理的专业人才。比如说懂得法律、管理、证券、银行、企业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人才。但我们现在还把这两种人才混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是专业的官员,而政治家是代表政党的。当然这两类人才也不是绝对能分开的,一小部分可以互通。
但是,需要指出,尽管相当多的海归在国外学了很多知识,但回来后还是应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谁结合的好,谁就会成功,也可以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做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无非有三种人。一种是喜欢简单的照搬,觉得外国什么都好;一种是回来后很快地与旧体制同流合污了;而只有第三种把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加以改造的人,才是未来中国的栋梁。
学习了外国的理论,更多的人需要回来实践。除了从书上读,还要去做,也许做的时候会失败,但不要灰心。我们很多时候与国外最大的差距是观念,只有观念变革,体制才会变革,但观念和体制的变革均需要有新思想的人去做,而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
海外研究中国大陆政治的学者认为,在西方国家留学过的“海归派”,开始在大陆政治经济舞台崛起,正逐渐影响大陆未来的政经形势,成为大陆民主化的推手,而且随着更多留学人员在政府机关晋升司局级干部,以及在中、外资企业任要职的“海归派”越来越多,在与本土文化与官场文化逐渐融合后,这股强大的冲击力不可忽视,中国的政治生态将朝更开放、宽容和透明的方向迈进,为过去相对保守的国内政坛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