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目前的服务和生活状态有很多种,我简单归纳一下,可以大致分为七种:
回归型
这是海归目前回归的主要形式。大批的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进修、实习,甚至短期工作后,纷纷回到国内,参与到中国百业兴旺的大潮中来。相当大一批海归,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往往在国内都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专业进修和提高,然后回国再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服务祖国。
创业型
这是目前回来最多,最被人瞩目的海归生存方式。他们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批在新经济和互联网热潮开始回来的人,包括后续源源不断地受到中国崛起吸引而回来的海归。中国人在海外成功创业的精神终于又回到了神州大地上。这批回国创业的海归,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赶上了一个重新崇尚创新创业的时代,他们的努力受到了欢迎,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获得了成功。
海派型
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类型一般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多年,有的甚至出国留学前在国内也工作过,学工商管理较多,毕业后又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知名跨国机构工作过,在国外社会关系和人脉网络较好,在业界有一定业绩的留学人员,能独挡一面,其回国的待遇往往也是比较好的。
哑铃型
很多海归,特别是在科教界,很多在国外有工作,甚至有研究室,但经常和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联系,定期回国担任客座教授或做交流,有的在国内也建立或参与了实验室基地,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而且相当部分在国外也有企业,这就是所谓“哑铃型”的,内外结合,可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太空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与国外接轨的加快,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越来越多批海归成为了太空型。所谓太空型,就是空中飞人,经常跨越大洋之间,生意洽谈有时就在机场候机室或在商务舱中进行。这批海归流动性很强,联系也很广,往往在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家两国,在大洋两岸穿梭,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据报道,2004年,中美航空协定为了适应两国人员和贸易交往的增长,决定将每周往返两国的50多班航班增加到200多班。
扎根型
这是目前定居在国外的很大的一批人。由于学习、工作、事业、家庭和子女等多种原因,留学完了之后留在国外留学人员,有的还入了其他国籍,也可以说他们很多人把根扎在了国外。这批人不在少数,有不少是高科技的高经尖人才,差不多每个人和国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在海外的一个很好的人才储备和智力及信息资源。这些人不少往往也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和国内保持联系或进行业务往来,或参加当地的华人团体,关心祖国,乐于为祖国的发展献计献策。
归根型
这主要是一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拼搏多年,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的已经衣食无忧,也有的子女也大学毕业,还有的可能已接近退休。但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国内有很深的感情,很多还有不少的亲属和社会联系。有的人在海外有一定的积蓄后愿意回到国内生活,也有愿意回国发挥余热的。随着改革开放早期出国人员中年龄较大的一批在今后10年内达到退休年龄,这部分人群会逐渐增大。
政策鼓励,空间广阔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充分开发海外留学人才资源,鼓励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祖国服务,国务院有关部门于2001年5月14日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自己的专业和专业团体的优势,通过在国内兼职,接受委托在国内外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在国内创办企业,从事考察咨询活动,开展中介服务等形式,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