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谋远虑,留学生充当开放先锋-海归时代

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在26年前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讲话,反映了和凝聚了他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先,邓小平关于派遣留学生的英明决策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邓小平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对世界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是他大力倡导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国际背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大批向外派遣留学人员是不可能的。

其次,邓小平意识到要搞建设离不开人才。邓小平说:“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他明显地看到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而造成的当时人才匮乏的现状,因而他大力倡导向外大批派遣留学人员。

再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外开放的理论。邓小平认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在蓬勃发展。”“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邓小平在反复强调对外开放重要性的同时,强调要把派遣留学人员作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因为只有派人出国留学,才能真正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今天,当我们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讲话26周年的时候,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他伟大的胸襟、胆识,更加感到邓小平大力倡导派遣留学人员的正确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

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开启了中国留学历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门一开,被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和抑制了20多年的走向世界的渴望迸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

这次出国留学潮,上可追溯到150多年前,那是1847容闳等人赴美学习,代表了中华民族近代出国留学之起始;下可放眼21世纪前半叶50年内外,那时必将是一个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上世界各国留学教育兴盛之极的伟大时代。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有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学习和研究,也有成千上万的外国学子在中国各地校园里学习和研究,而且在中国国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神州学人”,且无论其归国的还是依然滞留他国的,必定都为之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换句话说,倘若我们站在2050年的日历上,来回眸20世纪的最后20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制定的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与实践,那么,人们一定可以更清楚而又更骄傲地发现,它虽然是一出长剧的序幕但将依然闪烁着非凡预见与非凡决策的不灭光芒。古人曾云:“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又说:“得时者昌”。面对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面对新世纪的人才战略,中华民族出国留学在21世纪必将顺势逐浪,迎来更大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