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美幼童-海归时代

(李鸿章、曾国藩是官派留学的最早决策者)

1871年,曾、李联名向同治皇帝提出“选派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的奏折。朝廷准奏后,曾、李开始具体实施。首先在上海开设了幼童肄业局,负责在沿海各省每年选派幼童赴美学习,连续四年,每年30名,共计120名,预算用银120万两。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10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

留美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

由于容闳与耶鲁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有《浦安臣条约》的有利条件,故决定将首批留学生派往美国。同时任命翰林陈兰彬为主事、容闳为副主事,先期赴美安排一切。

1872年8月11日,首批幼童由容闳率领,由上海乘轮船,经日本横滨到达旧金山,而后乘火车抵达东海岸的哈佛郡。这是中国政府向美国官派第一批留学生的开始。这些在大轮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为国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

中国学童到达美国后,一切由容闳来安排。容闳把这些孩子分别安置在当地美国家庭,每家二三人,目的是让这些学童先适应英语和美国的生活方式,然后从生活习惯以至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然后再进行学习。

这种效果非常明显,也就是短短几年,中国幼童彻底美国化了。而中国幼童在美国的学习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在“绘画、地图、算法、人物、花卉,皆有规格”。“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当时随行的翻译就说:这些孩子在哈佛读书2年,远胜在香港读书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