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底,我应邀随“世界华人企业家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我的入选,是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由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的大力推荐的。代表团中的不少人都是华人企业家精英。
我们先是到了中国西南边境省份云南省进行访问。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四季如春,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最难忘的是云南的色彩,你在同一天里就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颜色。而且各种少数民族绚丽的服装,温和的笑脸,都让人觉得这里是希望之地。
接着,我们又到了刚刚被提升为直辖市的重庆访问。重庆是“雾都”,经常大雾弥漫,有一种神秘感。还有三环九绕的嘉陵江,拔地而起的高楼,火辣辣的重庆火锅,以及当地政府官员描绘的发展蓝图,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然后,我们又去了上海和北京这两座中国最大的城市。
中国,一个以非凡的速度发展壮大的国土;中国,一个朝气蓬勃的希望之地,据估计在2030年总产值将超过日本接近美国。在她的大地上,吊塔林立,车流如河。当然,她仍然是在行进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腐败贪污、城乡二元、资源枯竭等等问题也是迫在眉睫。
从中国回来后,已经是2001年了。
我开始筹划澳中集团公司在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我确定了澳中集团公司的三个重点发展领域:
第一个重点发展领域是房地产事业,其战略是,以澳洲为主,逐步向中国发展。
我这些年在澳洲的房地产事业的投资回报很好,算是比较成功;但是,我还不能轻易在中国进行房地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因为国内的法律环境、经济政策都还在完善之中。但是,中国的房地产业是我未来几年投资的重点。我要利用我在澳洲房地产的优势,把立足点放在澳洲与中国市场的结合上,以及充分发挥澳洲和中国建立的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优势,在澳中两国之间开展项目互换和资本投入。
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我要在投资商业楼宇的同时,大力投资开发住宅楼,因为民用住宅是每个家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空间,而且不像商业楼宇那样容易受到经济气候的影响,而且回报快。所以,我要在发展投资商业楼宇的同时,进军住宅开发,并且迅速扩大开发规模。
在商业楼宇方面,以投资为主;在住宅花园洋房方面,以开发为主。这里还有个比例问题,要短期、中期、长期的项目相互结合,把现金流动链条建好,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实际操作层面的房地产投资,我还要举办一个软性的“澳中房地产论坛”,邀请澳洲和中国国内与房地产业有关的顶尖地产商,以及一些主要的政府官员,来从事澳中两国中上层级别的专业交流,同时促进澳中集团本身的发展。我希望借助这个论坛,可以发现新的机会,例如找到可以在澳洲和中国互换的项目,以及联合某个财团,在澳洲和中国一起投资地产业等。
关于澳中两地联合投资地产项目问题,这里有一个“互换地产项目”的故事。
这是今年年初的事儿。有一天,一个中国的房地产商人找到了我,希望和我合作,在澳洲联合投资一个我的地产项目。我听了以后便跟他开了个条件——我也希望能够和他们的公司一起,在中国投资一个他们的地产项目。
这是一个好主意,可以双赢。想想看,双方各自进入对方熟悉的地区,资金互补,项目互换,怎么能不嬴呢?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因为这家中国企业的内部意见不一致,实际上就是我刚好介入了这个大公司的内部矛盾——董事长干的事情,党委书记一定反对。一个好的计划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时机错过了,双方都觉得可惜。经验是,在中国投资房地产,一定要谨慎从事。
我的第二个重点发展领域是教育培训事业。
我的教育培训事业原来是以澳洲为主的,现在在整体布局上做了些调整:以中国山东为基地,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建立了澳中商业和英语学校;以澳洲墨尔本为基地,发展教育输出。
我的教育培训项目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是办理来澳洲留学手续,前后已经办了数千名中国留学生来澳洲留学。留学黑中介公司很多,经常暴露出来一些丑闻。可是我们澳中集团所属的澳中移民教育中心在这方面一直有着不错的声誉。我们首先承诺,办不成全额退款,我们保证质量,学生来后,我们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中学开始,对他们求学,住房,找工作,提供免费的建议,遇到特殊困难提供援手,还帮助许多人拿到了澳洲的绿卡(永久居留)。直到大学毕业的全部过程中提供免费服务。这个项目目前仍旧很好。
我的第三个重点发展领域是《澳洲侨报》。
这份报纸自从问世以来,发展势头一直很稳定,我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把这份报纸办得更好。我要调整报纸的结构,转变经营模式。
在澳洲办报纸,一般主要靠广告收入生存。但报纸都要上市零售,通过零售把报纸推向读者,也顺便赚回印刷费。这是澳洲的中文报纸的主要经营模式。
我要改变这种经营模式。我的理念是:报纸既是新闻纸,也是广告纸。那么,两者孰重孰轻?我强调以广告为主,强调报纸是广告纸这样的概念。于是,与之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报纸全部赠送,不要读者一分钱。这样,我们的《澳洲侨报》就有可能成为在墨尔本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一旦我们的报纸成为墨尔本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首先,我们的广告客户就会多起来;其次,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扮演澳中文化桥梁作用,以及更好地为本地华人服务。
实事证明我的理念是正确的。很快,《澳中侨报》就成了本地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
在整个2001年,我们澳中集团迅速朝着我确认的三个方向调整、发展,初见成果。
我建立了一支年轻而有能干的队伍,在每一个部门中领导着澳中集团。我基本上可以遥控管理。
这一年,我又作为团长,率领“澳洲青年华人企业家”代表团第四次访华。
这个代表团一共有12名成员,都是这些年在澳洲发展得不错的企业家。我们走访了江苏省的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这些城市都是江苏发展最快的城市。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欢迎,看得出这些城市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很高,非常希望我们这些海外华商能够在他们的地方投资。
考察完江苏省的几个城市,我们又北上辽宁省,在营口市、沈阳市、鞍山市走了一遭。
最后,我们又来到北京。代表团中间有些人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到中国了,所以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到十分的吃惊,对自己受到的礼遇感到了由衷的喜悦,也对自己未来报效祖居国有了信心。
在2001年,最值得记忆的是规模空前的世界华商大会。
是次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我是澳洲的华商代表。我报到之后一看,好家伙,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代表竟然有五千人之多!所有的代表济济一堂,场面非常宏大。吃饭的时候,五千人开五百桌,一齐上菜,组织工作周密详细,而且服务质量也很好。这场面让每个华商代表也都觉得彼此很亲近,那种感觉十分温暖。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每一个华商代表都是涓涓的溪流,现在汇聚成一条大河。
开幕式的时候,国务院总理朱熔基来了。远远地看上去,他很威严,可是讲起话来又十分亲切,而且令人感动。他说:现在,在这个世界华商大会上,我一下子看到了这么多的海外华商,大家都回来了,聚在一起,我感觉到,现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确确实实都站起来了,不再是过去被蔑视和被忽视的国家和人群了!而世界华商大会的召开,也是说明,祖国对海外的华人华商也越来越重视!现在,国家正在腾飞,正在迅速发展,需要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的华商们,为祖国的更加繁荣而出力。希望大家都经常回来看看,不要忘了你们是炎黄的子孙,而祖国也经常惦记你们……
听着朱熔基总理的讲话,和我一同参加华商大会的沈天馨感动得哭了,她是澳洲家具行业成功的“女强人”,我知道,她是不轻易流眼泪的。
我一边听一边想,中国有着辉煌的昨天,也有着不断发展的今天,同时,我们更希望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这么多的炎黄子孙,大家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一个角落,归根结底都是黄皮肤,都是华夏子孙啊!不管怎样,我们也是情牵家乡的,怎么可能不为中国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呢?!
我在澳洲的奋斗已经接近15年了,回首峥嵘岁月,我似乎明白了不少。
我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更久远的谋划,更加正确的发展战略。
世界华商大会结束之后,我去了趟上海看父母。刚好Jack也回上海探亲,我们在一起吃了顿饭。Jack在报纸上看到世界华商大会的报导,非常感慨,不免问我:金凯平,你也遇到过一些难以为继的困难和绝境,比如资金的、流言蜚语的、公司经营方面的问题等,可是你仍旧在迅速发展,你为什么不会倒啊?!
我回答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打倒你自己,除非你自己打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