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为胡开明大呼喊-母亲杨沫

母亲彻底摆脱了那个秘书的影响。她一度被教条和世俗所减弱了的正义感沛然四射。

首先,她已经不把服从当作党性的唯一原则。她觉悟到了上面也有可能犯错误。当上面犯错误时,最高的党性是以人民利益为本,是坚持真理。

1989年12月,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主要领导变动。两个机构的新班子存在一些问题,时间一长,下面意见较大。母亲同情和理解众多作家的呼声,曾几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1994年3月的人大会,80岁的母亲因病没有参加,但她目睹作家们的不满情绪,决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她在病榻上写了一个关于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领导班子的正式提案,文中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领导班子内部长期不团结,工作不力的情况,文艺界不少人反映强烈。这两个单位早已应当换届,却未换,作协主席团会议近5年中一次也未召开,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我是主席团成员之一,时常感到惶惑不安……因此建议上级领导予以重视,并请早日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尽管明摆着要得罪人,母亲也顾不得了。这份提案送到了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处。在母亲的提案及其他主持公道的作家们的强烈呼吁下,1994年8月和9月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领导班子最终做了调整,分别换上了高占祥和翟泰丰担任一把手。

1995年是母亲生命中最后的一年。

这年5月,一部介绍胡开明同志生平的书稿,送给母亲审阅。现在,她已经81岁了,身体每况愈下,肝部阵痛;膝关节受损,走路常要靠轮椅;头还常常晕眩;眼睛出现了白内障。

但是母亲认认真真地读完书稿,她非常激动地说:胡开明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他表里如一,始终把解决人民疾苦放在首位,上对毛主席,下对普通农民,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干部才是我们党最宝贵的人才,太少见,太难得了!

可以说,小说《青春之歌》的成功,也有胡开明的贡献,他曾经热情地为母亲提供了很多素材。《青春之歌》中曾有一个情节,写某革命青年为躲避国民党抓捕,拂晓时分逃到一老人的家,那老人让他钻进女儿的被窝里,就是根据胡开明的亲身经历。

或许是人到晚年,对战争岁月中的老战友更加怀念,更加珍重,母亲被胡开明的事迹深深打动。她苦苦思索了几天,要给老战友写一篇东西。

这时,距离她的生命尽头还有7个月。她的身体很虚弱。除了心脏病和血压高外,又患有肝硬化、糖尿病、盆腔炎、泌尿系感染、骨质增生等。她躺在床上,开始用颤抖的手,吃力地,一笔一划地讲述读了胡开明事迹后的感想。她写道:

解放战争时期,我就认识胡开明同志,我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时,他是我的领导。我为了写《青春之歌》,也曾向他了解过有关“一二·九”运动中的情况。当时我对他的印象一般:没有架子,时常乐呵呵地笑着。到六十年代初,胡开明的名字忽然震了,传说他为解决农民饥饿问题,主张实行“包产”到组,上书毛主席,后来遭到批判,革职……我和他多年不见,不知真情,又不知他发配何处,无法通信。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却从心里对他的遭遇暗暗同情。直到30年后的最近,读了你(贾文平)写的《真理与命运——胡开明传略》后,我眼前立刻矗立起一个闪光的、高大的、无私无畏的人。我这才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他:他是我们党的一个多么可贵的、难得的干部啊!

……

我当时也有所怀疑,但是不敢说一个“不”字,在我胸中,服从组织是天经地义,即使“文革”闹得那样死人累累,我还跟老伴争论。他说:“干部有错误,谁错撤换谁还不行?怎么一打一大片,真有这么多坏人吗?……真奇怪!”我争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哪还会有错?”我把毛主席看成了神,直到“文革”后期,闹得实在不像话了,我才有所觉悟。在我的一生经验中,像我这样的干部是多的:缺乏独立思考,不敢独立思考,绝对相信组织,即使明明是错了也相信。

相比之下,胡开明这样的干部太可尊敬了!

……

1959年当张家口地委书记葛启因对三面红旗有怀疑,有抵制而被撤职后,正在河北省担任副省长的胡开明去张家口接替葛启。本来他是受命反右的,但是到张家口不久,他就给被错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们重新安排了领导职务……看到这里,我不禁被胡开明这种高度负责、全然忘我的大胆行为深深感动。

胡开明最特别的地方,是他这个老干部爱提意见,常跟上面顶牛。他毕业于东北大学,喜欢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从不唯上是从,结果他的官儿总做不大。从1954年起他就是河北省副省长,过了44年之后,临去世前,他还是个副省级。

1959年秋,张家口地委一把手葛启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胡开明率领工作组进驻张家口,指导反右倾工作。可是他调查研究了一番后,发现这些“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说的话,办的事都没有错。特别是连公社一级的干部都揪出一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打击面过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果断决定公社一级的反右倾运动立即停止,保护了一大批基层干部。

为了救老百姓的命,他还不惜与领导顶撞。

1960年冬,河北省委决定全省农民口粮从12月开始日均2两5。当时胡开明已担任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面对农民大批死亡,他多次向省里反映2两5的定量不够吃,张家口气候寒冷,不能搞一刀切,并曾与省委领导刘××发生激烈辩论。他说人不是鸡,鸡每天吃2两5还差不多,但人绝对不行。经过艰苦的工作,最后终于争取到了日均3两75,农民的死亡人数立刻明显下降。

三年困难时期,他还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比如,在中央决定之前,胡开明就早早在张家口地区解散了食堂。他还允许集体牲畜私人圈养;允许个人开荒自救,谁种谁收;批准搞包产到组等等。这些措施后来都成了他的罪状,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他对整人从来没有兴趣。当省委领导认为张家口地区饿死人多的地方是坏人掌权,指示要开展“反坏夺权”斗争时,胡开明明确表示,饿死人的原因是粮食定量过低,不是什么坏人当道,下面哪有那么多坏人?在上级的一再逼迫下,他不得不展开“反坏夺权斗争”,但竭力缩小打击面,结果受到省里批评,说他“不抓阶级斗争”。

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响应毛主席号召,面对面地给河北实际主持工作的省委领导刘××提了意见,全然不顾个人得失。他指出刘××从大跃进以来,头脑发烧,不实事求是,一味反右,一味抬高指标,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却又拒不认错,打击异己,缺乏民主作风……并当众把自己老婆劝他不要提意见的信念给大家听,号召同志们不要被老婆扯后腿,积极鸣放,把气出完。——结果四清时,他被扣上了“向党猖狂进攻”的帽子,早早就给揪出来打倒。

为了让农民吃饱饭,提高生产积极性,他冥思苦索。既然上面反对包产到户,他就总结出一套包产到组的生产方法。他声称组还是集体性质,不属单干。在张家口地区推广实行后,效果很好。

他长期从政,饱经风霜,却还像孩子般纯真,对上不谄,对下不欺,没有一点看风向,上面喜欢什么就说什么的陋习。有些省领导虽然不喜欢他,下面却眷恋他。他调回省后,张家口地区的13个县委书记联名给省委写信,挽留胡开明同志,舍不得他走。这在全河北省史无前例,全国恐怕也少见。

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很器重他,原来内定他回来当常务副省长。但上任前,林铁让他代表张家口地区出席华北局工作会议。他在会上逆着潮流,又公开宣传包产到组的主张,受到了大多数与会同志的批判。他虽然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服气,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又把包产到组的材料直接递交给毛主席,希望说服毛主席,获得毛主席的支持。几天后,在一次全体会议上,毛主席发表讲话,其中说到:河北有一个副省长,很开明,但就是“胡”开明。

随着主席讲话的传达,胡开明成为了一个反面教员,全国闻名。

省委立刻让他写检查,写了一遍又一遍。常务副省长自然泡了汤,以后一直坐冷板凳。四清中,张家口地委被打成了“胡、葛、解阴谋反党集团”。文革中他又被打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叛徒”、“林铁的黑干将”……受到了残酷的批斗和殴打,甚至还被假枪毙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开明虽然被平了反,那个实际主持工作的省领导虽然被批判和调离,但在河北,一些整过胡开明的人还在,这位活着的彭德怀的事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

多年后,有人问胡开明为什么给毛主席写信?

他说:人命关天,顾不得了。

胡开明给毛主席上书的举动是自杀性的,跟雄县农民王汉秋砍断手指头一样,让母亲深受震动。

最优秀的,最高尚的往往又是最污秽的,最低贱的。很多好人都出自于监狱、劳改地、寒舍、农村。

母亲原来很正统,很左,也正是在彭德怀、张志新、胡开明这样敢于不盲从,敢于提意见的干部的感召下,促使了她的觉悟。应该说,母亲的出身和个性使她对左的那一套天生就反感。只不过多年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扭曲了她的本性。

五十年代,姐姐徐然穿双高跟鞋,母亲斥之为资产阶级,与姐姐大吵大闹;姐姐漂亮,追她的人不少,高中时就有了男友,母亲坚决反对,说这不像新中国的青年,是思想空虚和堕落的表现,甚至还写信到姐姐的学校揭发告状;姐姐要从新疆大学毕业了,她给当时在新疆工作的老战友武光去信,嘱托他一定要把姐姐分到最苦、最远的地方锻炼改造。

哥哥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时,很想买辆自行车,她不同意,认为是特殊化。当时清华大学学生中,有自行车的并不少。哥哥一度总拉肚子,身体虚弱,向她要钱想买点营养品,她把哥哥臭骂一顿,说哥哥怕苦怕死,贪图享受,变修了。

文革中我养了一条小狗,被她批评为情调不健康,说只有资产阶级太太小姐们才养猫玩儿狗。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后,学校并没有怎么样我,她却主动给北大中文系领导写信,说我的政治观点如何危险,如何自由化,要求对我严肃处理。

可悲呀,母亲由一个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变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尤其在政治上,她绝对听上级的话,绝对不会给领导提意见。对任何领导,包括自己亲属的领导、孩子的领导,她都毕恭毕敬,奉若神明,这几乎成了她的处世习惯。

——这是多年来党员要做“驯服工具”教育的结果。

对比胡开明的独立思考,敢于唯实唯真的精神,母亲属于平庸之辈,跟风干部。

她花了多年时间写的《东方欲晓》,遵循上头的宣传框框,突出工农兵,突出正面人物。全书充满了编造的痕迹,虚假的拔高,虚假的贬低。人物杂乱,情节杜撰,即使加一点儿俊男美女的点缀,也缺少可读性。

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就服务成了这个样子,一堆废品!多年的创作几乎毫无价值,这就是老母亲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悲哀。这就是随波逐流,盲目紧跟形势的悲哀。

因此81岁的母亲看到胡开明的事迹之后,才那么深深的不安和内疚。

胡开明为了老百姓不挨饿,屡屡给河北省领导提意见,直到给毛主席上书,提出解救措施,最后却受到一次一次的批判,落个身败名裂,臭名远扬。

而母亲尽管也受到过个别人的大批判,总体上却一帆风顺。这个荣誉,那个荣誉,又是出国,又是开世界大会,吹捧文章无数,光芒耀眼。有段时期,《青春之歌》名声大噪,远比胡开明有名。但随着岁月流逝,站在历史角度上看,胡开明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

相比之下,母亲这样随大流的干部,驯服听话的作家,黯然失色。

年迈的母亲,说话已经有点儿哆哆嗦嗦的母亲,现在沉重地,一笔一划地写文章批判着自己,忏悔着自己:

胡开明的经历使我深感到,开顺风船的干部好当,上级怎么布置、安排,下面就怎么执行,出了错向上面一推,完事大吉。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基层做了几年群众工作。那时也常遇到上级的布置并不适合基层实情,做起来群众并不欢迎。可是我的头脑中只知服从,绝不敢去违拗上级布置,实行实事求是的办法。经过“文革”,我才稍有觉悟。读了你的《真理与命运——胡开明传略》更加使我惭愧、汗颜。过去我的唯命是从,还总认为是对党的忠诚呢!胡开明与一般人不同,他的做法令人震惊。有人给上级汇报情况时,身揣截然相反的两份材料,待摸清领导意图后,再拿出上面喜欢的那一份交上去。而胡开明身上只有一份源于自己深入调查研究所得的材料,虽然明明知道拿出它来会遭批判,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结果如何呢?历史雄辩地证明,胡开明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提出符合当时当地的主张、政策和办法,是经得住检验的。他十几年的苦难,也是党的苦难,人民的苦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真理战胜谬误,雨过天晴,中国的天空霞光闪闪,胡开明同志被平反了!庆幸他亲自感受到了这份欢愉。可惜彭德怀元帅虽也平反,却没能亲自领会到这生命般的喜悦。

这是母亲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母亲后半生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除了对老领导胡开明表示了衷心的佩服和敬仰之外,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母亲已经意识到了些什么,坦诚批判了自己的所谓“组织观念”,它标志着母亲的思想境界已从“马列主义老太太”升华到新的高度。

母亲晚年的老伴李叔叔告诉我,母亲为写这封信花了很长时间。她身患疾病,下不了地。是躺在病床上,用块小木板托着稿纸断断续续写成的。原稿改得很乱,抹了改,改了抹,反反复复,看得出母亲费了很大的精力。

最后由李叔叔誊清抄好。

当母亲童年的时候,认识了共产党员方伯务,为此她感到自豪。而到晚年的时候,她又为自己的老领导胡开明同样感到自豪。此后一段时间,母亲四处向亲友们介绍胡开明,说这是个活着的彭德怀,是我身边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她还买了很多本《真理与命运》,分送给亲戚朋友熟人。她郑重其事说:“这种书对我们的干部有用,对青年也有用,应大量印刷,我想给有关方面写信,写文章,宣传这本书。”

年迈的母亲用发颤的声音说:“胡开明是一位推动历史前进的永存的人。”

这时,距离她生命的终点还有7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