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归葬献陵 老狐狸魂归碛中-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

慕容伏允逃入沙碛的消息传入京中,让李世民又喜又忧。

他初闻消息之时,对面前的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马周说道:“药师兄领兵合围伏允,将其逐入沙碛,算是取得了第一步胜利。

可那伏允号称大漠老狐狸,断不会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倚仗地势与药师兄周旋。

万一让他又得了势,则前功尽弃。

想起段志玄前次领兵到了青海湖畔,不正是这种情势吗?”

房玄龄道:“李药师禀承皇上方略,用兵前先将伏允四面包围,伏允现在逃入了沙碛,然还在包围圈以内。

臣想李药师不会轻易罢兵,不会使伏允的图谋得逞。”

此时,李靖分兵二路进击伏允的消息尚未传入京城。

长孙无忌道:“臣想李药师下一步定会继续用兵,他这些日子连连催运粮草,大约要深入大漠追击。”

李世民欣慰说道:“天降药师兄于我朝,使朕每遇征役之事,委之即可,不用太操心。

嗯,我们拭目以待,他此次定能一举克定吐谷浑。”

房玄龄这时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问道:“陛下,高甑生现下在狱中,他写了一份密报,告李靖图谋反叛。”

李世民心里一动,问道:“高甑生有什么凭据在手吗?”

“似乎没有硬实的凭据。

他仅说李靖威权自重,独揽大权,清除异己,因有谋反之心。”

李世民平时对臣下坦明心迹,很少猜疑。

但皇帝高高在上,最忌讳的就是臣下心怀异志。

遍视朝中,李世民其实对李靖和李世羙最不放心,现在高甑生作为秦王府旧属,告李靖有谋反之心,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他稍稍思索一下,吩咐房玄龄道:“高甑生既有此报,你可让孙伏伽派人前去查明。

不过高甑生犯律被李靖治罪,他是不是挟私诬告呢?何况,李靖正在前方带兵打仗,查验之事若传扬出去很不美,要让他们暗暗查明。”

魏征与马周在侧,二人都是一样的心思。

高甑生告李靖谋反,明显是挟私诬告,压根就不需要去查明。

然皇上金口已开,还让暗暗查明,他们也不好再出言反对。

李世民扭头唤太监取过一摞绢盒来,分赐四人,然后说道:“《兰亭序》帖终于落入我手,朕也不能独享。

朕这些日子,让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潜心拓书,以分赠近臣及爱书之人。

此盒中所装,即是《兰亭序》帖之拓书。”

四人大喜过望,躬身谢赏。

李世民忽然又想起一事,问房玄龄道:“玄龄,朕听皇后说,朕上次赐给你的二名宫人,又被你退回宫中了?”

房玄龄脸上顿时现出尴尬的神色,答道:“皇上的心意,臣心领了。

所赐钱物,臣已收执,惟二名宫女,臣实在不敢受。”

长孙无忌在旁说道:“陛下,房仆射素来惧内。

这二名宫女刚到房宅,就被房夫人赶了出来,非是房仆射不愿受。”

李世民哈哈一笑,说道:“朕知道玄龄那独目夫人的故事,所以多年以来,玄龄不置妾侍,朕并不过问。

只是玄龄这些年年龄渐长,朝中事务又多繁忙,身边还要有些侍奉汤水的人儿。

玄龄,眼前的无忌、魏卿、马卿宅中,都有妾侍,此事最是寻常不过,你毕竟为一家之主,难道就如此畏惧夫人吗?”

此时,朝中达官贵人家中多置妾侍,实为平常之事。

除此以外,一些人还养歌伎,似为当时的时尚。

长孙无忌、魏征、马周眼望房玄龄,脸上浮出微笑。

房玄龄期期艾艾说道:“陛下,贱内多年来待玄龄忠贞,她既然不同意让臣置妾侍,自有她的道理。”

“废话!为人妻者,不得妒忌,方为至理。

玄龄,朕问你,难道你心中不想吗?”

“皇上之命,臣不敢不从。

只是……只是……”“只是你惧内罢了。

好吧,此事朕既然有旨,定要办成。

玄龄,你现在就入府内,唤你那独眼夫人来见朕。”

看到房玄龄退出殿外,殿内的君臣四人爆出一阵大笑。

三名臣子心中暗想,由皇上亲自劝说大臣夫人,要为其夫纳妾,有点不伦不类。

当房玄龄领着夫人进入殿内的时候,长孙无忌等人已退出。

二人向李世民行了跪拜礼,李世民一脸严肃,呼其平身。

李世民目视玄龄夫人,见她脸上已生出皱纹,再配上那只独目,更显丑陋。

心想她强霸着不许玄龄纳妾,玄龄每日对着她这张老脸,不厌烦才怪哩,心中就起了一丝愤怒。

他沉声问道:“玄龄是朝中二品大员,按照朝廷的规制,允许他再置姬滕。

朕见玄龄迟迟不纳,就选了两名国色天香之宫女赐给他。

这是朕玉成的好事,玄龄夫人,朕听说你不许她们进宅,你莫非想抗旨吗?”

玄龄夫人落落大方,拜道:“陛下为家夫着想,贱妾心怀感激。

只是妾与玄龄为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我们互相辅翼,遂有今日的荣耀。

玄龄在家有妾一人侍奉,其实已足矣。

若再置内滕,容易造成家庭失和,反为不美。

妾所以不纳宫女,其实是为玄龄着想,非是自私忌妒的缘故。

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为好。”

李世民提高了声调,怒道:“好一个利舌的妇人,你明明是忌妒,还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朕金口玉言,岂有收回的道理?哼,你让朕收回成命,就是想成心抗旨,知道抗旨不遵有什么后果吗?”

房玄龄见李世民果然动了怒火,他知道自己夫人性子刚烈,生怕二人会闹僵,急忙禀道:“陛下,臣有夫人侍奉即足矣,不敢再置姬滕。

此事却与贱内无关,请皇上治臣之罪。”

李世民立起身来,一拍龙案,喝道:“玄龄,不用你插嘴,朕自有道理。”

他将手一挥,喊道:“上鸩酒来。”

一名宫女手托玉盘,上面放有一金壶。

不言而喻,壶内装有鸩酒。

李世民目视玄龄夫人道:“此壶内装有鸩酒。

你若允许玄龄纳妾,可以不饮;你若不许,须饮此酒,饮之立死。

你选择吧。”

房玄龄见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乞求道:“陛下,万万不可呀……”房玄龄的话音未落,就见夫人走到宫女面前,伸手抓过金壶,将壶嘴伸进口中,一仰脖子,将鸩酒“咕嘟咕嘟”全部灌入了肚中。

她将酒喝完,对房玄龄道:“玄龄,我们来生再为夫妻吧。”

说完,就地躺倒,静静等死。

房玄龄大惊,眼泪顿时流了出来,连滚带爬伏到夫人身上,泣道:“夫人,你怎能这样……”玄龄夫人的举动让李世民目瞪口呆,他先是惊愕,既而气急败坏喝道:“来人,速速将此名妒妇抬回家中。”

四名太监将玄龄夫人抬出殿外,房玄龄悲痛欲绝,神情迷失,跌跌撞撞欲跟随夫人回府。

李世民这时喝道:“玄龄,你过来。”

房玄龄慑于李世民的威严,不自禁地来到李世民的面前。

他泪眼婆娑,颤声说道:“皇上何必这样?娘子已死,让臣如何独活?”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道:“玄龄,你那夫人死不了!实对你说,她饮的不是鸩酒,却是太原的陈醋。”

房玄龄大喜,一跃而起,上前执着李世民之手,连连摇动,大声道:“真是这样?真是这样?”

其情绪大起大落之间,已经忘记了君臣之礼,竟然失态。

李世民感叹说道:“她死不了。

唉,玄龄,其性子如此刚烈,连朕亦生畏惧之心,何况你呢?”

“谢皇上圣恩,饶贱内不死。”

“罢了,此事今后休要再提起。

这只是亏了你,想你今后日日对着她那张老脸,终久无可奈何。”

玄龄夫人宁肯饮鸩不肯纳宫女的事传扬了出去,外人盛赞玄龄夫人节烈如此,更叹他们伉俪情深,忠贞无比。

只是后来的传言渐渐变了味儿,说玄龄夫人爱妒忌,其“吃醋”的故事更是成了天下妒忌女人的代名词。

那二名宫女后来未回宫中,李世民让她们回家,自行配人。

李渊于去年夏秋之交时,突然中风,就此卧榻不起。

李世民每隔几天,都要入大安宫探望。

李渊今年以来,症候似乎加重了许多。

李世民闻讯让太医署派人值更,并让尚食官每日晨夕之时送来珍馔,自己和长孙皇后殷勤前来探望。

这日午后,李世民又入大安宫,直奔李渊居住的垂拱殿。

将到殿门,就见李渊的第十八个儿子李元名小跑过来。

李元名今年刚刚十岁,被封为舒王。

小家伙到了李世民面前,规规矩矩地行了一个礼,说道:“皇兄,小弟今日不愿向尚食官行礼,这样对吗?”

宫中女官在宫内养尊处优,有权有势,外廷官员更因其在皇帝身边,对她们畏惧三分。

此次入大安宫送珍馔的尚食官,位列五品,在女官中品秩最高。

元名的师傅嘱咐他道:“你在宫中若见到尚食官品秩高者,须主动拜之。”

小家伙双眼一翻,斥道:“那些尚食官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何必拜之?”

李世民听李元名将过程简略地叙述了一遍,听罢大喜,伸出大拇指赞道:“这才是我的好弟弟哩。

你今后见了她们,须让她们行礼。”

李世民口内这样说,心里却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可想而知,这些尚食官到了太上皇的宫里,竟然安然受别人行礼,她们无非仗了自己的势力。

想到这里,他的心头就有了一些愤怒。

小家伙却不能体会这些,他见皇兄赞了自己,就乐颠颠跑了开去。

李世民入殿到了李渊的榻前,就见李渊刚刚醒来。

李渊现在瘦了许多,面皮松弛,双眼无神。

然神智十分清醒,他侧头见李世民前来,微微点了一下头,算是打个招呼。

一个人日日躺在榻上,会无端生出许多烦躁。

李渊就是这样,他近来常常斥骂近旁之人。

若李世民或者长孙嘉敏前来,他方才恢复平静。

李世民关切地问道:“父皇,儿子这几日送来的膳食,还算可口吗?”

李渊叹了一口气,喃喃说道:“唉,人躺在榻上,再好的膳食也没了胃口。

二郎,我知道你的孝心,然我这一辈子也算是享了口福,你就不要再大费周折了。”

李渊所言不假,他这一辈子的确是富贵一生。

其出身于贵族之家,在隋朝时仕途顺利。

太原起义时,似乎也是顺势而成,至于后来当了皇帝,乃至退位为太上皇,皆是锦衣玉食,其口福无限,温柔之福更无限。

李世民稍显内疚,说道:“儿子这几年忙于国事,对父皇嘘寒问暖不多。

父皇年前中风,还是儿子不留心的缘故。”

“这岂是你的缘故?你这些年忙于国事,比为父要勤勉许多,就不要再为我分心了。

对了,李靖去征讨吐谷浑,现在进程若何?”

“李靖已将伏允围困,并将其逐入沙碛之中。

这些日子,李靖又分兵二路,左右包抄,其上表誓言道,此役定将伏允擒拿。”

李渊将眼神移向殿顶,喃喃道:“这只老狐狸,此次恐怕难逃李靖之手。

二郎,若吐谷浑从此降服,西域之路就此通畅,算是去掉了我朝的一块心病。”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吐谷浑距离京城最近,其归降后对西域通道大有裨益。

然再往西去,即是高昌国,再向西,即是西突厥。

他们这些年对我朝貌似恭顺,岁岁来朝贡,骨子里却对我朝强大恐惧不已。

想汉武之时,西域之路何其通畅。

现在这些小国横亘其间,无理阻隔使者之事,时有发生。

若吐谷浑此次大败,定会引起他们的更多猜忌之心。

父皇,儿子有时也想带领劲旅,沿着汉武求马的路子打向西去,以求恢复汉时土地。

只是国内务求安静,若轻易兴兵,怕惹上穷兵黩武的议论。”

李渊听完,闭目养了一会儿神,然后侧过身来,静静地看着李世民道:“二郎,这个天下由你来治理,为父最为放心。

二郎,我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有句话叫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父不是糊涂之人,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今天一定要对你说出来。

你英武能战,有见识,有谋略,又能安静治国。

为父这些年虽深居宫内,知道你已将国家治理得如花团锦簇一般。

我心里呀,也是万分高兴。”

李渊说到这里,感觉有些口干,就示意宫女端盏过来,浅浅地喝了一口水。

李世民劝道:“父皇不可太劳神,有话慢慢说。”

李渊摇摇头,继续说道:“为父见你诸事顺利,惟到了我面前,总有局促之意。

我知道,你一直对玄武门的那档子事耿耿于怀,认为一来夺了我的皇位,二来伤了大郎、四郎的性命。

你其实大可不必。

要说吧,事之初,我对你的确是满腔愤怒。

然经过近十年来的岁月,我将许多事反复想了多遍,现在已归于平淡。

你当初这样做,也是迫于局势,事也不是你一味做成的。”

对于李渊和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多年以来,二人小心翼翼,力图避开谈论这件事,以求免了各人的尴尬之态。

今日李渊主动提起,确实大出李世民意外。

他事先未有任何准备,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李渊接着说道:“自古高位,须德才者居之。

我让大郎为太子,是遵立嫡长的古训。

可是呢,这个天下大部分从你手中得来,可谓功高显著。

让你屈身于大郎之下,你可能无怨言,可大郎的心思就难测了。

我后来细想前事,大郎、四郎已有对你下手的征兆了。

所以说你提前发动,也算是迫于局势。

且我们为皇家,只有一个皇帝位,兄弟相残固然不美,然亦合理。”

李渊说到这里,已隐隐为自己不能早日摆平他们兄弟争斗之事而不安,毕竟,为止兄弟相残,作为皇帝老子还是应有所为的。

李世民的眼泪流了下来,伏地叩道:“父皇,当时局势太乱,以致被手下伤了大哥和四弟的性命,让儿子追悔莫及。

父皇今日重提旧事,使儿子心中更加不安。”

直到这个时候,李渊还不知道是李世民率先射杀李建成。

李渊叹了一口气,轻声唤道:“二郎,起来吧。

他们已身死多年,徒说无用。

要说手心手背皆是肉,他们身死我不心伤,那也是虚言。

好了,你起来吧。”

说着,他抬手费力一挥。

几名宫女过来搀起李世民,将他扶坐在椅子上,一名宫女递来干巾,让李世民揩去泪水。

李渊感叹道:“毕竟是伤心事,还是不提起为好。

二郎,这些年来,国势蒸蒸日上,四夷宾服,皆是你之功。

你的这番能耐,比为父强多了。

我这些日子一直在想,我李家先祖自陇西发迹,传到我手始立国,又在你手中发扬光大,观眼前国势,自秦汉以来未有也。

二郎,你的作为使为父脸上有光,也使先祖倍感荣耀。

对国家而言,使国力强盛,百姓衣食有余,实为莫大功德。

我刚才说过,高位须有德才者居之,方能泽被苍生。

这一点,你就把大郎和四郎比了下去。”

李渊说到这个份儿上,显是衷心之言。

他根据李世民的才能及胸怀,得出了为苍生计,李世民做皇帝最为合适的结论,实属不易。

他跳出了李世民骨肉相残的圈子,超越自己的悲痛而欣喜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功业,也彰显了他的胸怀和睿智。

李世民当了皇帝,手下臣子多颂扬李世民的功业,其耀眼的光环遮没了李渊的成绩。

比起李世民来,李渊固然有优柔寡断、不勤政、爱享受的毛病,然他能在群雄混战中深谋远虑,当了唐朝的开国皇帝,此后用人得当,终于一统天下,并奠定贞观之治的基础,其功不可没,足证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李世民见李渊如此宽宥自己,是他实在想不到的喜讯儿。

这些年来,他一直怀有心事,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兄弟,迫父退位,心想当世人如何评价自己?后世之人又如何评说自己?父亲郁郁不乐,是否因此事始终不能释怀?毕竟,骨肉相残,为古今大恶。

现在父亲亲口说自己做得对,显是宽宥了自己,他在欣喜之余,也深叹李渊那博大的胸怀。

如此,他就彻底地去掉了一桩心事。

那一时刻,他悲喜交加,哽咽道:“父皇……儿子有父若此,让儿子……让儿子……”最后竟然说不出话来,他又复跪地,向李渊叩拜。

李世民拜别李渊辞出大安宫,一路上默默无语。

回到太极殿,他的眼圈依然红彤彤的。

这时,长孙无忌有事来奏,看到李世民这般模样,惊问何故。

李世民简略将刚才他们父子二人对话的过程叙述了一遍,长孙无忌听完,也是大为感动。

李世民最后感叹道:“无忌,父皇这样说,又使我生出了许多感慨。

我即位之后,经过我们君臣努力,终于实现天下大治。

群臣议论起来,将这些功劳都堆在我们头上。

其实追根溯源,像现在农桑事旺,若非父皇于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调法》和《均田法》,我主政数年之间岂能就成功了?其他如各种律令及主要做法,皆是父皇奠定基础。

我所做的,无非是将之更严格执行罢了。”

顿了一顿,李世民又道:“这里面也有大郎的功劳。

武德年间,我多在外从事征伐之事,大郎为太子居京城,许多事都是他亲手来做的。”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心情激荡,在这里衷心赞扬李渊和李建成之功劳,心里随之感动,又不免感到有一丝不和谐。

他这些年追随李世民,早将李世民看作神人似的。

现在李世民既然亲口赞颂别人之功,他心中虽并不能完全接受,但也不好出声辩驳,只好连连称是。

好半天,李世民的神色方才恢复正常。

说道:“无忌,我看父皇的日子已经不多,该是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了。”

长孙无忌点头道:“是呀。

古者皇帝即位之初就营造陵墓,短者十余岁乃成,长者需五十年才建成。

太上皇即位之后,一心扑在天下之事上,无心顾及自己的陵墓。

臣那日与嘉敏一起去探望太上皇,见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看来时日不多,现在即着手来做,已经显得仓促。”

“嗯,明日朝会上要与群臣商量此事。

我想呀,要依汉长陵故事,建造时务从隆厚。”

长陵为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其高九丈,规模宏大。

李世民第二日在朝会上说出自己的意思,不料立即遭到了虞世南的反对,其奏曰:“圣人薄葬其亲,非不孝也。

如此为何呢?他们深思远虑,以为厚葬其亲反而成为亲人之累,所以不为。

陛下之圣德度越唐、虞,然厚葬太上皇却以秦汉为法,臣以为不值。

陛下说在陵中不藏金玉,以防人来盗墓,然依汉长陵故事,其陵九丈,外人看见丘垄如此巨大,怎么会相信里面没有金玉呢?且太上皇往日曾对臣说过,其陵寝建造,务从俭约。

陛下说要务从隆厚,就是违了太上皇的初衷。”

“虞卿以为应如何建造呢?”

“臣以为如《白虎通》所规制,造建三仞之坟,其器物制度可加删减,以刻石立于陵旁,另将太上皇之事迹制成一书,将之藏于宗庙,奉为子孙永久之法。”

“如此与常人之坟并无分别,父皇为开国之主,这样就太简陋了。”

“想汉时造长陵,历时数十年。

陛下若造如此规模陵园,以数月之功,万万难成。

臣见汉文帝之霸陵因山而成,这样可省人力,若陛下执意要建高陵,如此因山而建,足显宏伟。”

李世民不愿意采用虞世南的建议,他知道厚葬容易引起盗墓的道理,然他现在若省力为李渊建筑陵墓,容易引起后人评说自己不能善待老子,他不愿意担此罪名。

虞世南还在那里引经据典,说道:“汉代的君主在位,三分天下贡赋,将其一分入于山陵。

其无故聚敛百姓,却白白便宜了盗贼,太不应该。

魏文帝曹丕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无有不发之墓,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乃不重痛哉!’请陛下转换心意,勿厚葬为盼。”

“朕知道了。

虞卿,你先退回,也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虞世南躬身退回。

房玄龄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若依长陵制度修建陵墓,过于宏侈,且建造的时间也不够。

臣在洛阳之时,曾去瞻仰汉光武帝刘秀之原陵,其陵高六丈,实为攸宜。

光武帝为中兴明主,太上皇于乱世中一统天下,足以媲美。

臣想太上皇之陵可依原陵制度建造。

”汉光武帝刘秀之原陵位于现孟津之铁谢,其南倚邙山,北临河水,该陵近山傍水,显然是形胜之地。

房玄龄那日到原陵,还是围攻洛阳王世充之时,一日陪同李世民经过该陵,在此驻足观看。

李世民此时一经提醒,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原陵的模样和周围的环境,他又顾及虞世南苦谏之意,不再坚持建九丈高陵墓,遂说道:“好呀,玄龄之议甚为妥当。

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就按玄龄之议,依原陵之制,为太上皇建造陵园。

太上皇以前无暇顾及,朕今日仓促而成,可名之为‘献陵’。

袁卿,你善阴阳之术,这踏勘选陵址之事,你须在三日内完成。”

袁天纲出班道:“陛下,臣见三原县之唐朱村,有一处形胜之地,其在汉太上皇陵西十五里处,可在那里堆土为陵,以为太上皇陵址。”

李渊的墓址就此确定了下来,有司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

贞观九年五月十一日,李渊在垂拱殿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七十岁。

其临死之前,遗言李世民以天下事为重,不许其为自己守制三年。

因为李世民若守制,就不能再临朝视事。

太子李承乾毕竟年幼,让他来治理国家,肯定力不从心。

然李世民为表孝心,不再临朝听政,诏太子李承乾在东宫平决庶政。

一帮大臣请求李世民遵李渊遗言,李世民坚持不许。

同年十月,献陵建造而成,其在唐朱村堆土成陵,呈覆斗形,陵高六丈。

陵前立有华表、石犀、石虎等雕刻。

此时中土未有犀牛,林邑王于贞观初遣使献来此物,李渊见过后非常感兴趣,向李世民要来养在后园,并让工匠依样雕刻。

其死后,这些石犀就被立在陵前。

历来守把帝王墓门的石刻,一般是形体庞大的坐狮,而李渊不喜狮子,却喜猛虎。

所以守把献陵四门的不是坐狮,而是八具高一丈的似走动中的石虎。

这些石虎有着挺拔的形体和威严的头部,其头部稍倾斜,做出阔步向前探寻的姿态,看来栩栩如生。

献陵前因为有了这些石虎和石犀,与其他陵墓相较,显得很特别。

十月七日,朝廷举办了规模浩大的李渊丧礼,按照发丧卤簿,以六绋牵引李渊柩车,每绋各长三十丈,围七寸,各有执绋挽士虎贲千余人;另有挽郎二百人,左右各配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

其后,李世民和百官缓缓跟随柩车,其身旁左右仪卫以及代哭者,蔚为壮观。

经过诸般繁缛细密的葬仪程序,将李渊葬入献陵,同时还将李世民的生母太穆皇后合葬。

为了免李渊夫妻在阴间寂寞,李世民准许让李神通、李婉娘等人的遗骨移至献陵周围,以为陪葬。

李渊死后,群臣为其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后人多称其庙号,即唐高祖是也。

李靖的北路军以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为前锋,越过青海湖向西推进。

这日斥候来报,说在曼头山一带发现吐谷浑人的踪迹。

兄弟二人商量后以为,吐谷浑人现在已成惊弓之鸟,他们若见唐军大队的影子,顿时星散而逃,如此不如将大队人马化整为零,分头行动。

这时,契?何力带领所部集拢过来,他反对薛氏兄弟的意见,说道:“伏允逃入沙碛,其所倚者在于他熟悉这里的地势。

唐军所以能将其逐入大漠,所倚仗的在于兵多将广。

二位将军若将队伍化整为零,就失却了我们的优势。

想那沙碛里的地势,我尚且不熟,何况你们?我们不如依李大都督的方略,步步为营,逐步挤压伏允,待与南路军呼应联络之后,再一举攻克之。”

薛氏兄弟摇头不许,他们二人带领三百骑向曼头山奔去,契?何力无奈,只好沿着他们的脚印前进,以为后应,防止他们兄弟有失。

孰料曼头山那里,并无伏允大军驻扎,此地向来为吐谷浑人的羊马囤养处,仅有千余人在那里防守。

薛氏兄弟带领的三百骑为军中千里挑一的精锐,他们到了曼头山,在吐谷浑人群中来回砍杀,很快将吐谷浑人杀散。

如此,他们未费太大的力气,就获得了吐谷浑人的二十余万头羊马牛。

获得了这些杂畜,就为大军补充了军食。

而对于伏允来说,他妄图以熟悉地势与唐军相抗,然十余万人总要有食物,他现在失去了这些杂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就少了一些与唐军相抗的资本。

薛氏兄弟大喜,这时后续大军与契?何力所部也赶到曼头山,薛氏兄弟一面分出千余人来就地照顾这些杂畜,一面得意洋洋地对契?何力炫耀道:“我们若不轻骑来袭,焉能获得如此多的战利品?”

契?何力默然无语,人家取得收获为实,自己确实没有话说。

薛万均将此次完胜的过程写成一书,派人送给后面的李靖。

书中说明了自己分兵的理由,并说兵贵神速,自己即日将再带领轻骑杀入纵深。

李靖此时距离曼头山有一百余里,待他接到薛万均的来书,已是当日日暮之时,此刻薛氏兄弟已领兵出发。

李靖阅书后大惊,说道:“二薛首仗得胜,过于轻敌。

现在侯君集、李道宗的南路军在何处位置,未有任何消息;伏允的主力何在,也难知其踪影。

二薛不明地理,单兵突进,容易中伏允的埋伏。”

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去召回二薛兄弟,遂令后续兵马逐步前移,并令契?何力率部加快速度,以接应薛氏兄弟。

薛万均、薛万彻带领三百骑入了赤水原,见这里一半为沙碛,一半为水草。

他们想不到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就下令大家下马,让劳累数日的马儿啃食野草并饮水。

他们也坐在地上,食些干粮开始歇息,一些人躺倒在地上,眼睛一闭,竟然响起鼾声。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不停地寻找吐谷浑人的踪迹,没有睡上一个囫囵觉,极是疲倦。

此时正当午时,天空瓦蓝瓦蓝,阳光直射下来,其泛起的暖意笼罩赤水原,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慵懒之意。

他们厮杀多日,遇到这样一个有阳光、有水草的地方,且四周寂静万分,远处的雪山映入眼帘,很是美丽,让他们感觉到了难得的轻松。

赤水原上,还有成群的野驴与羚羊在这里生活。

这些动物一点都不怕人,它们甚至慢慢地走过来,瞪着好奇的大眼观察人们。

薛万彻看到这些动物,忽有所感,对薛万均道:“哼,外人不深入这里,将这里说成为不毛之地,说什么无水无食,足以把人困死。

看看这里,有水有草,又有这些傻呆的驴羊,怎么会使我们无食可用呢?”

薛万均也有同感,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看来外人所言,若不实地眼见,那是当不得真的。”

兄弟二人在那里意气风发,他们想不到一场危机马上就要来临了。

吐谷浑人早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看到他们到了赤水原放马歇息,又瞧清了他们的人数,遂集合三千余人悄悄向这里包围过来。

只听一阵急促的羯鼓声响起,蓦地,四角也有羯鼓声回应,又听马蹄声自远而近。

薛氏兄弟及随行兵士抬起头来,就见四周有数千吐谷浑人正疾冲过来。

薛万均大惊,大喝道:“全体上马,赶快迎敌。”

他和薛万彻率先跨上战马,手下人急忙寻找自己的马匹,呈现出一派混乱局面。

这时,四面的吐谷浑人已经如旋风般杀入唐军队列之中,其时唐军兵士上马者不及一半。

已上马者驱动马匹边躲避,边与敌人相斗,未上马者很多人成了吐谷浑人的刀下之鬼。

吐谷浑人的一番冲杀过后,地上躺倒了唐军兵士的七十余具尸体。

薛氏兄弟已经无力再聚拢自己的队伍,因为吐谷浑人已经将他们重重包围起来,将唐军兵士分割得零零散散,以分头聚歼。

战斗未及一个时辰,吐谷浑人仗着己方人多,往往十余人围着唐兵一人砍杀,到了此时已杀死唐军兵士近二百人。

薛氏兄弟身边原来有七十余人,现在仅剩下二十余人苦苦与敌人相斗。

薛氏兄弟此时已感到今日难以善罢,弄不好这赤水原就成为自己的葬身之地。

他们没有别的想法,惟想多杀死一名敌人,就可多赚回来点本儿。

兄弟二人拼杀在前,已经杀红了眼睛。

其坐骑身中数枪,犹驰骋效力,到了最后实在无力坚持,遂脱力仆倒。

兄弟二人跳下马来,持刀步战。

他们手无盾牌,与马上敌手相斗,就相对处于劣势。

不大一会儿,二人身上相继中刀,顿时血流如注。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势成狼羊之争,为数可怜的唐兵若待死的羔羊,其在恶狼口下虽死命挣扎,终究逃脱不掉被吃的命运。

正当薛氏兄弟万念俱灰的时候,忽见吐谷浑兵士被一彪人马杀得东倒西歪,他们顿时感到周围的压力骤减。

远远望去,这彪人马的打扮与吐谷浑人大致相同,他们口中大声吆喝着,将手中弯刀砍向吐谷浑人。

为首一人最为神勇,突在最前,所向披靡,挡者皆倒。

待他杀到近前,薛氏兄弟一眼认出,原来此人正是契?何力。

不言而喻,其身后之人自是契?部骁骑。

契?何力看到二薛兄弟,见他们正在那里浴血奋战,遂唤左右牵来两匹马,呼道:“二薛将军,我奉李大都督之令前来接应你们。

来,速速上马,让我们杀退敌人。”

原来契?何力接到李靖的手令,深为他们的处境担忧,遂命所部加快速度,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

这样紧赶慢赶,虽为薛氏兄弟解了围,终究晚了一步,薛氏兄弟带来的三百骑士,眼前仅剩下不足一百,显然受到了重创。

吐谷浑人看到唐军援兵来到,他们拼杀一阵感到力不能支,眼见再难占到便宜。

这时,其领头之人唿哨一声,其声音在乱军的嘈杂声中,异常响亮。

吐谷浑人听到此号令,突然罢手不攻,转身四散逃走。

薛氏兄弟的心目中,一直认为契?何力是一位异族首领,在此战中处于从属地位。

他们在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得契?何力奋力解救,方保性命,本该万分感谢才是,孰料他们二人并不领情,薛万均更是大咧咧地说道:“契?何力,你应该早到一时,如此就没有这么多的损伤了。”

契?何力心中大怒,心想你二人自作主张,化整为零,终于遭到吐谷浑人的埋伏,如今被自己救下性命,你们不出感激之语,反来指责,太不应该。

契?何力性格直率,为一勇将,他不甘示弱,反斥道:“李大都督让我们步步为营,你们却分兵冒进,终于酿成此祸。

你们若早日依计行军,何来此祸?我是来晚了,看来真不如再晚来一会儿。”

薛万均大怒道:“契?何力,你莫非心存歹念,让我们身死才好吗?”

“行军打仗岂能不伤亡人命?只是有人想自撞刀口,那也怨不了别人。”

薛氏兄弟见契?何力显是一个硬茬儿,想想终究是自己理亏,也就不再与契?何力争辩,愤愤然带领残部离开。

契?何力眼望二人的背影,心想你们以怨报德,其行为无异于禽兽。

总有一天,我们要将今日之景剖说明白。

伏允失去了大批杂畜,又感受到了李靖北路军的压力,遂收缩阵线,将所部向南移动,以避开北路军的锋芒。

李靖的北路军与吐谷浑人不断接仗,侯君集、李道宗率领的南路军却一路平静。

南路军所行之地,渺无人迹。

他们昼行夜宿,沿居茹川、星宿川一带穿行,其行程二千余里。

这日,他们进至逻真谷,其中山深径险,这里更有奇观,眼下正是盛夏之时,谷中竟然降下霜雪。

将士愈向前进,感觉愈冷,到了谷中间,又生困难,原来其中无水可汲,无草可依,让众人傻了眼。

他们行程二千余里,早将身带粮草食尽,其时他们行军速度很快,后方粮草无法接续。

他们只有就地汲水,好在路上有无数的野牛野羊,可为将士口中的

美食。

眼下到了谷中,无水无食,眼见是陷入了绝境。

一些将士萌生退意,李道宗、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拓跋赤辞觉得事态严重,就找侯君集请示下步行止。

侯君集询问拓跋赤辞道:“赤辞,这逻真谷到底有多长?出了谷外是什么光景?”

拓跋赤辞答道:“逻真谷向来有飞鸟难进的古谚,这些年来,包括吐谷浑人、党项人和契?人一般都绕开此谷,不轻易进入。

只是这里是通往乌海的一条捷径,出了谷,不远就是乌海,那里水草肥美,大军若行到那里,即可脱去困厄。

我们已行到谷中央,依我估计,再有三日,即可出谷。”

侯君集决然道:“我们已行到中途,若折头返回,一样是无水无粮。

赤辞说那乌海水草肥美,我们就加一把劲儿冲出此谷,赶到乌海,就免了此厄。

我看了,谷中固然无水无草,然有冰有雪,我们渴了饿了,就吃冰为食,马儿无草,就让他们吃雪,好歹要熬过这几日。”

阿史那社尔踌躇道:“我们出了此谷,已经人困马乏,万一遇上吐谷浑人,岂不束手就擒?”

侯君集答道:“不妨,想伏允及吐谷浑人,压根就想不到我们会突然出现。

他们惊慌之余,焉能有时间想我们肚中有无食物?他们定然会一哄而逃。

任城王,你看呢?”

李道宗沉吟道:“我们入了此谷,惟有向前一途。

只有这样,才能与北路军相呼应,以包抄吐谷浑。”

众人再无异议,大家鼓足劲儿前行。

大家饿了渴了,就取过冰块啃食。

人们肚中无食,冰凉的冰块下肚,那份苦楚非言语能表。

当此时,将士们完全靠着一股心劲儿,方才越过此谷。

许是人们有着求生的愿望,不自觉地加快步伐拉着马匹前行,待出了谷,大家才发现:原本需三日才能走完的路程,提前一日就走完了。

将士们出谷以后,眼睛顿时一亮。

只见谷外与谷内风景迥异,这里生长有许多野草,更有许多野驴、野羊在这里悠闲地漫步。

如此一来,将士们有了食物,马儿有了青草,人马都饱餐了一回,很快恢复了力气。

侯君集眼望前方,思索着伏允现在何处,他派出斥候,出外四处打探。

在斥候出外探事的当儿,他命令将士们就地休整,俟探明伏允的踪迹之后,即挥师出发,直捣伏允巢穴。

出去的斥候返回来,其中一路到乌海的斥候禀报,说他们在乌海畔发现了吐谷浑人的许多帐篷。

侯君集闻言,说道:“这就对了。

外人皆说伏允逃入沙碛,想那沙碛里少水无草,如何能使其十余万人生存?他驻在乌海边,方是长久之道。

由此来看,这里正是伏允的巢穴。”

这日平明时分,侯君集、李道宗带领南路军杀向乌海。

伏允前些时在曼头山失去了一半的羊马牛,正自肉痛。

他不愿意与唐军正面接仗,妄图凭着熟悉地势巧与周旋,争取使唐军知难而退。

他当时感觉到了唐军北路军的压力,为了避其锋锐,主动南退,将其营盘扎在乌海畔。

他想在这里观察唐军下步动静。

这日午后,侯君集率领南路军踹入伏允营中,他们见人就砍,弄得伏允手脚忙乱。

伏允万万想不到唐军会从南边杀来,那里山川险峻,气候恶劣,向无人居住,他们莫非是从天而降?如此,伏允只有仓皇逃跑,其手下番众无心接仗,各自逃生。

他们无心恋战,一片混乱,许多人成了唐兵刀下之鬼。

伏允的逃跑线路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东有史大柰会同党项部在那里据守;北有李靖北路军;南有侯君集的南路军;他只剩下向西窜逃的路子,在其西南方,那里是一派茫茫沙碛,其中只有几处绿洲才有汲水之处,让如此多的人畜在那里度日,断难持久,因而只有向正西行走,越过蜀浑山后,到于阗一带方可喘息一阵。

伏允定下方略,即收拢残部,一哄向蜀浑山奔去。

蜀浑山位于祁连山西端与沙碛的接合处,过了蜀浑山向西二百里,即是且末河。

这且末河发源于昆仑山,其源头再向西,却是一片水草肥美的狭地。

伏允越过蜀浑山,即可通过此狭地沿着昆仑山北山脚下向西行走,不日到达于阗国,可以彻底摆脱唐军的围追堵截。

伏允不知道,李大亮率领所部已于十日前到达蜀浑山张网等待。

原来李靖默察伏允的逃路,知道他若受到侯君集和自己的南北夹击以后,定会从此路向西逃窜,因令李大亮将营盘东移,以重兵防守蜀浑山。

李大亮在蜀浑山上布下了许多檑木和灰瓶,并令兵士掘挖壕沟,待诸事完毕,李大亮观东面的来路上,没有任何人的踪影。

他这样日日等待,渐渐等直了脖子,心里嘀咕道:“李药师向来算无遗策,这一次莫非失了算?伏允能从此路来吗?”

到了这日午后,李大亮看见东面来路上荡起尘埃,长长的人马争先恐后向这边奔来。

此时,伏路小校已经探知这些人马正是吐谷浑人,并及时向李大亮禀报。

李大亮大喜,对左右道:“看来伏允这只老狐狸毕竟难逃李药师的掌握,尽管迟了数日,他还是乖乖地来自投罗网了。”

他又大声命令道:“传令各队,让他们先把头低伏在壕沟里,不能让敌人发现这里有埋伏。

待听到中军炮响,再现身出来却敌。”

李大亮的策略收到了效果,伏允的疑心很重,他先是在山下观察片刻,又让人在前探路。

看到前锋到了山腰处,山上皆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他方才放下心来,号令大队人马开始登山。

伏允派出的前锋让李大亮犯了难,因为这些前锋到了山顶,势必发现唐军,如此一来,伏允的大队人马刚及山腰处,他们若发现这里有唐军埋伏,定会退回山脚处。

依照李大亮的脾性,仅仅斩杀伏允的前锋,那是一点都不过瘾的。

这时候,李大亮的脑海中浮现出李靖那沉静的面庞,其谆谆说道:“大亮,你所带人马不多,不可与伏允硬拼。

你只要将伏允挡在蜀浑山前,使他不能西进一步,即是完胜。

”想到这里,李大亮心中顿时释然,骂了声:“如此,竟便宜了老狐狸,就拿他的这帮人先祭祭刀吧。”

当伏允的前锋到了离山顶二百步的地方,正在那里探头探脑的时候,李大亮手一挥,后面顿时响起三声大炮。

唐兵闻听炮响,立刻现出身来。

他们先是解开绳索,就见那些檑木快速地滚下山去,其先是撞倒伏允的先锋,后续檑木又不绝地向下滚去,沿途又带动石块,渐渐汇成了巨大的声音。

伏允人马见状,皆大惊失色,慌不迭地扔下辎重,抛下马匹,撒腿没命地向山下逃窜。

待伏允在山下好不容易收拢手下,检点人数,才知已在山上丢下了一千余具尸体。

伏允大是烦闷,心想山上的唐军未伤一人一卒,依靠地利让自己伤折千余人,实在是划不来的买卖。

想到这里,伏允方才感到了李靖的可怕:自己的招数皆被李靖识破,到了现在,所有先机都被李靖抢占,自己仅剩下被动挨打的份儿。

观李靖的动作,其不将自己赶尽杀绝,断不会善罢甘休!到了这个时候,伏允预想凭借熟悉的地势巧与唐军周旋的如意算盘,自己也感到有些不保险了。

于是,其心中泛起了一阵无尽的悲凉。

伏允无心恋战,喝令大队人马向南逸去。

他现在仅剩下这一条路,妄想唐军不敢深入沙碛,能容自己喘息一阵。

由此向南一百余里,有一处名叫突伦川的地方,那里有水有草,是一个能容大军暂时歇脚的所在。

薛万均、薛万彻、契?何力此时驻扎在柏海。

薛氏兄弟惩其前败,不敢再轻易分兵冒进,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契?何力时刻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其手下人熟悉这里的地势,契?何力选其精干者出外打探消息。

伏允在乌海被侯君集袭破,逃向蜀浑山又被堵回,只好南向逃奔突伦川,这些消息都被契?何力在第一时间掌握。

这日他得知伏允已到达突伦川,急忙来见薛氏兄弟,急急说道:“二薛将军,伏允新败之后现逃奔突伦川。

我意趁其立足未稳,我们悄悄掩杀袭之。”

薛万均问道:“你说去攻突伦川,莫非得到李都督的将令了?”

“没有。

然战机稍纵即逝,若再将此消息报给李大都督,这样一来一回,定会耽搁了时间。”

“哼,上次我要分兵进击,你坚决反对。

你现在要去进击突伦川,又未得李都督将令,莫非想擅专吗?”

“我非敢擅专!想那伏允现在已无城郭可凭,随水草而迁徙,他现在带领人马聚于突伦川,新败之后心怀惊悸,正是进击的好时机。

若其化整为零,人众星散,实难再寻其踪迹。

二薛将军若不愿往,我自己带领部众前去进击了。”

契?何力说完,将手一拱团团一揖,然后决然地出帐而去。

帐内的二薛兄弟大眼瞪小眼,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好半天,薛万彻幽幽地说道:“哥,契?何力此去,定与伏允交战。

我们若按兵不动,将来皇上追究起来,定是罪过。”

薛万均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何尝不知?我所以拒绝何力,是气他目中无人,傲视我们,因而故意不听其言。

按说吧,这实在是一个战机,我们若按兵不动,也失去了一个机会。”

“嗯,我们生气归生气,仗还是要打的。

你说呢?哥。”

薛万均沉吟道:“好吧,我们待何力出发以后,也悄悄拔营,紧随其后。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者,契?部从属我们,他们的胜利也是我们的成绩;二者,那何力桀骜不驯,让其为前驱与伏允硬碰,正好煞一煞他的威风,我待其有危难之时,再挺身相救,正好再嘲笑他一番。”

薛万彻有点不以为然,心想大敌当前,如何还能玩心机?他是一名直性子人,其与兄乃一母同胞,在这一点上却与薛万均很不相同。

契?何力回帐后,在其部落中挑选出千余骁骑,由自己亲自带领为先导,直奔突伦川,并令其他人紧随其后,以为接应。

从柏海到突伦川,其间距离有四百余里,其中的一百余里为茫茫沙碛,其间向无人烟,无水可汲。

契?何力临行前,让从人带足了水、粮,然一路奔驰,尤其入沙碛之后,人喝马饮,将所带水尽数饮完。

前方还有近百里无水源可寻,队伍因人马渴甚,行进速度渐渐缓了下来。

沙面上的热浪一阵阵袭来,使缺水的人马感觉头晕,心中又生出无数烦躁。

契?何力眼望前方,眉头紧皱,决然道:“全体下马。

可将备用马匹斩杀,供人马止渴。”

轻骑突袭时,往往带有备用马匹,人们来回换乘,以使马儿能歇过劲儿,使行军速度不减。

契?何力为了快速通过这段绝地,号令斩杀备用马匹,让人马饮其血以止渴,不失为一条好计。

然契?人素来爱马如命,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坐骑。

契?何力此令一下,部下许多人顿时眼含热泪,不愿下手。

契?何力大怒,他下马拔出刀来,返身刺倒自己的备用马匹,大声喝道:“我们铁血男儿,岂能效妇人之仁?来,先饮尽此马之血!”他顿了一顿,又道:“伏允那里,有无数的羊马,我们只要能到达突伦川,此战必胜,难道还会缺了马儿?”

众人心中尽管不忍,想想也是这个理儿,遂纷纷刺倒马儿,热饮马血。

如此,他们方才艰难地越过绝地。

后来的薛氏兄弟经过此地,见到这许多被刺倒的马儿,顿时明白契?何力的用意,不禁也佩服他的决断之才。

这日薄暮时分,契?何力的千余骁骑潜行至突伦川。

他们到了吐谷浑的帐篷边,猛然发动,在其营盘中左冲右突。

到了半夜,薛氏兄弟的后续兵马亦至,他们不事休息加入战团。

共斩杀吐谷浑人数千名,俘虏无数。

到了天明,就见营帐旁边,圈有二十余万头牲畜,这些也一股脑成了唐军的战利品。

吐谷浑人经过此役,大伤元气,今后再无本钱与大唐为敌。

伏允在黑夜中遭到唐军的袭击,一时惊慌失措,急忙带着自己的身边人向碛中逃去。

因行色匆匆,他甚至不及叫起自己的妻子儿女。

顾名思义,碛中即是沙碛的中心地方,这里有一小片绿洲,可供数百人汲水。

伏允带领二百余人逃到这里,已是第二日的午时。

想到遭此大败,伏允心中万念俱灰,手下人为其送来肉食,他也无心食用,只是呆呆地望着头顶上的日头发呆。

到了日落之时,伏允叫来天柱王及十数名王。

吐谷浑国官制:伏允之下为天柱王,再其下为三十余个名王,分统各个部落。

经过这几场仗,伏允的二十余个名王或被唐军打死,或被俘虏,身边仅剩下这寥寥十数人。

伏允见众人到齐,说道:“我自隋及唐武德年间,采取了与中土相攻的策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看到天下大乱,借强硬来逐步扩大我们的地盘。

这几年,我又看到,那唐朝的新皇帝专心于国内之事,不愿意轻易开战,就想借此机会全力拿下陇西地盘。

唉,我想不到李靖如此厉害,对我们如此穷追猛打,将我们赶到此绝地。

看来这一次,是我完全错了。”

天柱王等心里也有同感,暗暗埋怨伏允一味强硬,方招致今日结果。

伏允又叹道:“我今年已岁至七十,这些年数与隋、唐为敌,使其大为头痛。

我能这样,心里也大为满足了。

想外面的唐军,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生擒我。

嘿嘿,他们的这份图谋,定是难以实现了。

“天柱王,我国遭此大败,今后再无力与唐为敌。

为今之计,须要设法保证部众完整。

他们中土有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我们族人能够长久繁衍生息,则此战未败。

为今之计,唐军若能得到我,就会宽宥我们的族人。

天柱王,这件事,只好由你来做了。”

伏允说完立起身来,侧身抽出佩剑,然后快速在自己的脖项上一拉。

众人惊呼声中,伏允的身子慢慢地倒在地上。

伏允的意思,是让天柱王带着自己的首级去向唐军乞和,以保全族人。

其实伏允若自己向唐军投降,李世民也不会杀他,甚至会授给他一个官职。

只是伏允觉得自己一生努力抗争,竟然得到这样一个全军覆灭的结果,不免万念俱灰,遂一死了之。

他这样一死,倒是成全了一位吐谷浑族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