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纽约(2)-资本之城(选载)

经济中发展最快、推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并获得了最多利润的产业,是金融业。纽约的巨富当中,十个就有一个是从事金融业的。美国1/4的银行资源集中在曼哈顿方圆一英里的范围内。将纽约变成国家金库的战时法律,金融历史学家玛格利特·梅耶斯(MargaretMyers)写道:“实际上控制着纽约的整个信贷系统”,极大地促进了纽约银行业的扩张。扩张如闪电般迅速。1870年纽约十家最大的银行中,五家在十年前甚至已不存在。在战争年代,政府占了银行业务量的很大一部分。银行从这一经验中学到,要筹集大笔资金,就要互相合作。他们对于这类投资的超额回报的胃口也变大了。现在,华盛顿再也不向他们借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扩大了的信用市场,以及对投机利润的极度渴望。同时,繁荣年代刺激了普遍的乐观心理,人们觉得每一笔投资都一定能赚大钱。战争利润、获得偿还债务以及人们身上压抑已久的活力,形成了对商业证券的疯狂投机。到1868年,华尔街的证券销售总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俨然进入了“一场牛市”,城市学者戴维·斯科比(DavidScobey)写道,纽约“以近乎疯狂的执著……维持着信贷的畅通、高涨的物价和潮水般涌入的资金。”激增的证券交易量促使纽约证券交易所安装了电子报价机,使连续交易成为可能。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还吞并了对手交易所,加紧了对成员的约束,从而加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美国的中心证券市场的地位。

高涨的经济—纽约的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SvenBeckert)把那几年称为纽约“富足的七年”—立即为曼哈顿的房地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长久以来,纽约的土地作为一种商品,其定价从来不是依据它上面能建造什么,或者它下面能采出什么,而是依据它的潜在的再出售价值。“转手,转手,再转手!这是纽约的格言。”前市长菲利普·霍恩(PhilipHone)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火爆的地产市场促使该行业创办了自己的刊物—《房地产录及建设者指南》(RealEstateRecordandBuilder誷Guide),报道每周的地皮交易、抵押贷款率和建造成本。再也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事了,这份刊物在它早期的一期中声称,那就是必须发展地产生意,直到曼哈顿还有布鲁克林的每一平方英尺土地都为建筑物所覆盖。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城市面貌的大规模改观,使市中心得到改造,同时推动城市向北部快速发展。就在不久以前,纽约大部分重要机构都能在下曼哈顿的小小几英里的土地上被找到。商业、宗教和政治机构混杂在这个未经分化的住着各种阶层居民的“奔走的城市”里。工人和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住在洞穴般的房屋中的清扫工,全都挤在方圆一英里的土地上,不远处就是码头边拥挤的高桅帆船投下的影子。这是一个适合人类尺寸的城市。特里尼蒂教堂(TrinityChurch)、城堡公园(CastleGarden)、关税大厦(CustomsHouse)、商品交易所和市政厅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市中心,其中特里尼蒂教堂的尖顶最为醒目,290英尺高的尖顶庄严地插入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