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原子真的存在吗?电子真的存在吗?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存在着——我们都是实验室中的科学实在论者。但不得不说,这种观念更多地源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康德的洞见。物理学家对引力、电力和磁力已经耳熟能详。但无论有多么熟悉,这些力最终都是神秘的。它们都是超距作用。我们学过如何操纵它们,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质量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什么是电荷?作为实证主义者,要想知道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什么样,这是否是无意义的?老实说,我真想弄清楚引力到底是什么,但我知道科学永远也无法告诉我。的确,它可以告诉我“如何”,却不可能告诉我“是什么”或“为什么”。在这一点上,科学与其他东西别无二致,除非它是宗教。
那么,什么是科学?我们最好还是援引威尔逊的著作《论契合》(Consilience)中的一段话:EdwardO.Wilson,Consilience(NewYork:Knopf,1998).
简单地说,科学是有组织的、系统的行业,它搜集有关世界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精简成可以检验的定律和原理。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首先,科学知识具有可重复性:同一现象可以重复研究,最好是通过独立的研究来进行。通过新颖的分析和实验,这一解释得到确证或被抛弃。其次,经济性:科学家试图将信息抽象为简单而优美的优雅形式,同时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多的信息。第三,可测量性:如果某种东西可以用人们普遍接受的标准予以恰当的测量,那么对它所作的概括就会很清晰。第四,启发性:最好的科学可以激发进一步的发现,通常是沿着未预见到的新方向,而新的知识又可以重新检验导致这一发现的最初原理。第五,契合性:在对不同现象所作的诸多解释中,只有那些可以相互关联且被证明彼此一致的解释可以存在下去。
这里所有主要特征都清晰地提出来了:可重复性、经济性、量化、激发和内在的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理论上的优雅和经济性,审美插了进来,成为元科学的关键要素。不过,这里还少列举了一条重要特征,威尔逊很快就将其点了出来:
科学的有效因素是还原论,即把自然分割成它的自然组分……
科学实践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还原论),二是不得不用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去测量或研究另一部分(这是一种自指性)。这两个方面规定了科学的局限性。没有分析,任何进步都是不能设想的,但它的问题在于忘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薛定谔所说,要把一个人还原为许多个别的基本粒子,就必须杀死他。因此在描述中,也许丢掉了某些东西。ErwinSchr�dinger,WhatisLife?MindandMatter(Cambridge,1980).对于那种把人还原为他的分子或基因的一切尝试,也可以作同样的批判。这种对还原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人有任何超自然的方面。分析可以在许多层次上进行,一种层次的语言很可能不适用于另一种层次。固体物理学家在描述晶体结构时不会谈论夸克。软件工程师不会谈论晶体管。于是,分子生物学家希望把他们的发现推广到精神世界,就比较令人惊讶了。
还原论是为某些领域所特有的。科学的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核子构成的,核子是由夸克构成的,天知道电子和夸克是由什么构成的。除非是一个非凡的物理学家,否则不会思考还原论的这些最终对象与人类意识现象之间有何紧密关联。然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的观念,那种挥之不去的直觉,那种已经抛弃很久的魔法理论的特征,要求这样一种关联必须存在。正是这种观念激励着许多遗传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不懈地进行思索。威尔逊从他的社会生物学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
契合世界观的核心观念是,一切可以触及的现象,从恒星的诞生到社会机构的运作,都是基于最终可以还原为物理学定律的物质过程,无论这一序列有多么漫长和艰苦。
这清晰地反映了还原论者的主张。
这一序列中的前几个步骤将是,先从原子到分子,再从分子到某种在原始汤中有复制能力的大分子结构。毫无疑问,这样的机制必定与生命的起源有关,也许有朝一日,这种复制真的能被展示出来。超过这一层次,事物就变得非常复杂,成功的复制者将不得不长出某种保护性的皮肤或盔甲,以防御其他成功的复制者,同时也不会严重损害它复制自身的能力。它还必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食物供给的变化。如此等等一直发展到带有DNA、基因和染色体的活细胞。对科学来说,把基本的分子复制与基因连接起来,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正是这种挑战才使科学激动人心。除非那些基要主义者,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样一种纲领的可行性和价值,而且相信它最终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