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前面说过,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刘备是英雄,关羽和张飞看出来了,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曹操不会看不出来。因此可以相信,曹操确实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也许曹操不该把这话当着刘备的面说出来,因为这等于说“和我争天下的就是你”。但这可以理解为不够稳重,也可以理解为火力侦察,或敲山震虎。意思是咱们俩谁也别装孙子。咱俩谁也不必谁更傻,或谁也不比谁更聪明。果然,刘备再也装不下去,找个机会就逃之夭夭了。
刘备跑,不难理解;曹操放,就匪夷所思。《三国演义》那个“巧借惊雷来演饰”,曹操不再怀疑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曹操没有那么好骗。可能的原因是,曹操这时还不是奸雄。到了晚年,他可是大开杀戒,杀了许多不该杀的人,包括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也可能这时曹操还需要做容人状,不肯没有正当理由就杀人。据《三国志·武帝纪》,刘备前来投靠曹操时,曹操的谋士程昱曾劝曹操把刘备“处理掉”。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从程昱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是英雄)曹操的回答则是“方今收英雄之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虽然看出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却也很清楚他并没有用武之地,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不能真正算作英雄的,也是用不着过于防范的。因为这样的人一时半会还成不了气候,不如等到师出有名的时候再来收拾他。
前两种可能,似可以解释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后一种可能,则似可以解释曹操为什么放了刘备。于是,出于一念之差的疏忽,曹操铸下大错。说起来,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不但曹操,就连刘备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在青梅煮酒的八年之后,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从山林中走出,成为刘备的总参谋长,并帮助刘备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刘备咸鱼翻身了。他不但有了根据地,而且地盘越来越大,最后竟然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
这个人的名字我们都知道,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杰出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运的天平开始向刘备倾斜。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因病不治身亡。这对曹操是沉重的打击,对于刘备,却意味着他确实时来运转了。
那么,郭嘉的死,就那么重要吗?
请看下集:天生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