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了几次课后,杨少锋就对这样的公共课彻底失望了。他觉得这样的课与中学根本没有两样,学不到任何东西。所以,对于一些不点名的课,他总是能逃就逃,而像《中国革命史》这样要点名的课,他只好去上,但总是带点别的书去看,要是实在手头没有别的书也没关系,他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睡觉似乎特别香。所以,在许多时候,特别是某个夏日的下午,你如果有兴趣到大学的公共课课堂上看的话,你也许可以看到很奇妙的一幕:课堂里“呼”声一片,许多同学都与周公约会去了,而老师仿佛浑然未觉,继续在讲台上完成着他的既
定程序。
当然,大部分的公共课程的老师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说《军事理论》,由于教学的老师水平很高,还经常做一些著名战役的分析,同学们特别喜欢上她的课。于是每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大家总是得提前占位子。
事实上,部分科目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在中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也逐渐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部分的高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福州大学就是其中较早的一所。在教学改革中,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力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学生的认可度。在大规模引入选课制度后,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选择有了充分自主权,许多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和老师逐渐被淘汰了。
大一时,还要上一些很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这3门都是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当时的福州大学,同学们都把这两门课当作最重要的技能来学习,几乎占据了许多同学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
大学里的英语课特别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一时一般每周要上5大节。而杨少锋所在贸易系对英语要求是仅次于外语系的,贸易系当时设有3个专业:国际贸易、工业外贸和市场营销(工业外贸是五年制所以按专业单独招收),当时国际贸易是个大热门,也是贸易系学生的第一选择,而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分专业的标准就看英语,如果大一时没过四级就分到市场营销专业,如果过了四级就可以分到国际贸易专业。出于这个原因,所以贸易系的英语课进度是其他系的两倍左右。由于大学学生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而贸易系又为了赶进度,外语课的难度远远超过其他非外语专业系,老师也就无法因材施教。但是这可难坏了杨少锋,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由于高考没有考听力和口语,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校只重视卷面成绩,所以许多普通中学老师虽然语法等教得不错,但发音却不很标准,这给那些中学的学生学习埋下隐患。诸多因素加上杨少锋本来英语基础就差,课程进度又太快,杨少锋外语学得十分吃力,在大一的4次英语精读考试中,他重修了3次,而外语精读在福州大学的学分平均一级4~5个学分,这门课一下子就重修了13个学分。之所以后来有记者拿着话筒问他是不是英语没过四级,也就是因为他在大一时给人的印象是英语学习成绩太差。
有些课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有一次上英语口语课,老师出的题目是,谈谈第一次乘火车或飞机、轮船的感受。杨少锋想了整整一节课,实在想不出来,因为飞机、汽车或轮船他都没坐过。因此,第一节课下课时,他对老师说,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是给我换个题目吧。
至于计算机,开始的时候杨少锋倒是十分有兴趣,可惜以前没有接触过,加上上机需要预定和排队不方便,慢慢地杨少锋就失去了耐心。
如果说,杨少锋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学习的话,学好外语和计算机并不是不可能,但杨少锋却深深的知道,由于基础问题,自己要想在这两个科目上取得卓越的进步,必须比别人付出几倍的努力——也就意味着将没有任何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大学的学业我该怎么办?是不是一定要学好外语和计算机才能找到好工作呢?究竟该何去何从,学习的困难让杨少锋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