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锋的文学梦(3)-天生我才

福安市校园文学社的成立倒是蛮顺利的,但杨少锋第一次在台上的经历当然不能算成功。他是一个爱面子的人,虽然其他同学不觉得他的朗诵有什么问题,但他自己一直觉得这次出了“洋相”,于是下定决心把自己在公众面前的演讲技能练好——不但要在小范围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挥洒自如,更要在大众面前能自由发挥。所以在以后文学社100多名成员的大会中,杨少锋总是找机会积极发言,极力表现自己,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学会潇洒表达。他本来口才就不错,适应了几次后就再也不怕当众发言了。杨少锋初露组织才能,在文学社的组建中得到许多学校同学的认可,俨然成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中最出风头的人物之一,着实意气风发了一段时间。在同龄人仰慕的眼光中,他的自信与虚荣都得到极大的满足。从此,尝到被认同、尊敬、羡慕滋味的他,对成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向往,他发誓一辈子要做别人的榜样和偶像。

那一段时间,杨少锋迷文学迷得简直有点疯狂。他可以一周不去做数学练习,但每天却要坚持写两篇散文。到后来,他的“杨派散文”竟然形成风格了,让人一看到文字,就知道是杨少锋写的。有一次,有个同学喜欢上初二的一位女生,因杨少锋文笔好,求他帮忙写一封情书,杨少锋就一气呵成,写了满满的6页16开的纸,把相思之情、关爱之意娓娓道来,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结果那封信在晚自修时送到那个女生教室以后,她看完竟然在教室里泣不成声。那个女生也是记者团成员,到后来她仔细看了几遍,发现竟然是“杨派散文”的风格,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不过她对杨少锋倒没有恶意,发现是杨少锋的手笔后,还告诉他,情书写得很好,她感动得当场哭了,如果拿这封情书去追女孩,十有八九会成功。

迷上文学的结果,就是不怎么管数理化,所以在高一下学期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杨少锋分到了文科班,这也是他自己的意愿,因为初中时,他看《参考消息》成为习惯,使自己对历史、政治比较感兴趣,况且念文科有一个好处,就是功课拉下了也不怕,看看书又可以追上来,而理科拉下后要赶上就比较难了。因为这些,杨少锋选择文科也就显得十分明智。但这时的他,即使在文科班,也没有特别的优势,成绩只能排在中游。

到了高二的时候,杨少锋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校学生记者团的团长,并兼任校刊《富春溪》和《民中校园》的主编,《民中校园》主要是对外交流用的,每学期才出一本;但《富春溪》却是民族中学学生发表自己习作的园地,每月就有一本。这些刊物中,每期都有一至两篇是杨少锋写的,他在学校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名气更盛。

按照惯例,记者团团长都要兼校学生会常委和团委宣传部长,严格上说,记者团是团委宣传部下属机构,隶属宣传部管辖。但杨少锋这一届出了意外,学校让一个初二的学生当了宣传部长,只因为这个杨少锋眼中的“小孩子”是学校一名老师的儿子。杨少锋当然不服气,自己是校园著名的小作家、福安市校园文学社的社长、堂堂的校刊主编,竟然要听一个“小孩子”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年少气盛的他,一气之下,把校记者团给解散了,让他感到得意的是,记者团的主要骨干也跟着不干,让民族中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记者团这个机构。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杨少锋是一个性格冲动的人,许多时候会意气用事,这一点在他大学刚毕业前两年的工作中时常可以看出来。现在回想起当年的草率,杨少锋还感到歉疚,不管怎样,把记者团解散确实是不应该的。

尽管当时解散了记者团,但杨少锋在高二那年,还是继续做着当“著名作家”的文学美梦,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的成绩在文科班全部80名同学中排在40名左右,各科平均分才71分,按照这个成绩,能考上宁德师专就不错了,如果这样,他中考时想的留在大城市显然就不太可能了。

还好,高二暑假发生的一些事,使杨少锋发现做生意比写文章更快乐,从而放弃了他的文学梦,在高三时奋起直追,最终考上了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