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里转回镇上的中学后,杨少锋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下子,他从在城里受人欺负的对象,变成了镇上中学被人“追捧”的偶像。一方面,他是城里回来的孩子,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可谓见多识广,可以经常给班上同学讲城里的事情;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当过许多小学校的校长,不管是镇上的干部,还是中学里的老师,都有不少人是父亲的学生,这些人都对杨少锋关爱有加。在重点中学,杨少锋有一种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的感觉,但在这里,他重新觉得自己是主角,被人重视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对人生、对学习的信心比在城里足了许多,他又开始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
人的自信一旦找回来后,他的能量就不可小视。因为从小到大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的批评和教训要比赞扬和鼓励多,不少孩子往往被教育得循规蹈矩和缺乏自信。
回到镇上的中学后,杨少锋的成绩虽然还不是很好,但由于与父亲住在一起,上课时比较注意听讲,父亲也会督促他做作业,所以他进步明显,落下的知识点很快就补上去了。在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虽然杨少锋还没有名列前茅,但成绩在班上已经处于中上的水平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也许他就能顺利地从这所学校考上重点中学或中专,但偏偏好事多磨,这时候他的班主任的一巴掌,把他刚刚上去的学习兴趣给打了回去。
他的班主任是刚从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历史老师。初二下学期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上课时杨少锋与同学说话,班主任就骂他,可能是骂得难听了些,杨少锋觉得自尊很受伤害,倔强的他与老师开始了长时间地顶嘴,年轻气盛的班主任实在无法容忍一个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怒不可遏地一巴掌就打在杨少锋脸上,杨少锋愣住了,父亲当了近40年的老师,从来就不曾动手打过学生,而自己更是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耻辱!就算你是我老师又怎么样?他摸着被打的脸大声质问说:“你凭什么打我?”班主任恼羞成怒,“啪”地又打了他一巴掌:“打你又怎么样?你给我滚出去!”杨少锋再也没说什么,抓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从此以后的一个多月,他就再也没有上过历史课。
也许,这位年轻的老师没有想到,伴随这巴掌远去的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他的这一巴掌差点打掉了一个孩子成才的希望,差点打出了一个社会问题青年。其实,一个十几岁大的小孩子,在课堂上讲讲话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叫他注意听课不要说话就可以了。正常情况下,老师一提醒,学生也就不敢再做小动作。作为老师,辱骂学生不但有失身份,还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动手体罚学生,就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了。但是在那个时候,乡下的中小学中体罚学生是很正常的现象,笔者小时候即无数次被罚站。
那个学校的副校长是杨少锋父亲的学生,听说这件事后,把这位历史老师叫到办公室作了批评,叫杨少锋回去上课,于是,杨少锋又回到了历史课堂上。但由于一个多月没上课,而他又不敢回中心小学,所以他在逃课期间,认识了镇上的一些混混,并养成了逃课的习惯,不但历史课没上,其他课也没上,与镇上的混混在一起玩,并经常和他们一起打架,成为年级里比较好斗的几个学生之一,不过杨少锋打架的原因多半是为了打抱不平,做“仗义出头”的“好汉”,这可能也与他看了许多五侠书有关。
刚开始时,杨少锋只逃一些“次要课”,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还是坚持上。但是后来,他对语文课也失去了兴趣。原因是他的语文老师上课时经常不着边际,对当时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形势常常发表一些看法。杨少锋住在中心小学里,看的报纸书刊比一般同学多,经常用报刊上的一些观点和语文老师辩论。在课堂上,常常是他把语文老师说得哑口无言。到后来,杨少锋竟然因此口才大长,语文老师渐渐不是对手。直到有一次,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就说:“杨少锋你站起来,在课堂上废话太多了,影响上课,这节课你不许说话。”那时候,杨少锋坐在靠窗的第一排上,站起来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