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拍卖自己,叫板用人单位,引起社会关注的想法,并非一夜之间想出来的。还是在大三时,为了提前感受人才交流会的气氛,他陪同几位已经是毕业生的师兄师姐,到人才市场去逛了一圈。人才市场上不平等的状况深深触动了杨少锋:数万名大学生围着区区400多家招聘单位打转,中专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竟然也非要本科毕业,更让杨少锋无法忍受的是,其中福建一家银行竟然打出“本单位只要省外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招牌。难道大学生真的这么不值钱?
难道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人才?
难道我们就只能接受被用人单位挑三拣四的命运?
难道我们真的就要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可悲下场吗?
在企业兼职以及和许多企业家交往的日子里,杨少锋明白企业对真正人才的渴求,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那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望着许多同学面对用人单位招聘主管时近乎哀求的面孔,杨少锋常陷入久久的沉思。
不!我绝对不可以像他们那样无助地接受这一切!我要改变这一切!
恰逢采访过他的《青春潮》杂志社编辑罗西也在场采访双向交流会:“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种不平等对话;你看,这么大的一个招聘会,最多只能容纳400个招聘单位,就算是每个单位要10个人吧,也就只有4000个岗位需求,而到场的大学生却达到数万人。这是一种表面的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现象,一个大学生平均要投10份简历,这样算来,一个用人单位平均可以收到数百份材料,所以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生就真的很不值钱了。所以他们的心理就膨胀了,本来中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也要本科生。其实这些用人单位有什么了不起?明年我要自己租个摊位卖自己!”杨少锋的观点让罗西一阵惊讶,好家伙,不愧学市场营销的,“好呀,如果你真的这么做,我一定给你写一篇专访。”这位编辑拍了拍杨少锋的肩膀。
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后来竟应验了。其实当时他确实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从没认真想过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后来,到了1999年年底,杨少锋也是大四的毕业生了,他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那时候,杨少锋虽然还是学生,但已经在好几家公司兼职,月收入也有数千元。但是,让人感到好笑的是,如果他毕业了,然后专心去一家公司工作,按当时福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薪金水平,他顶多月薪拿到2000元,而这比起现在还是学生的他,已经是少了一两千了。所以他打心眼里不愿跟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了到某家单位上班。另外,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他呆过不少公司,但没有哪一家让他觉得特别满意。如果他与所有毕业生一样拿材料到人才交流会上投递,他也不知道哪家公司值得他去。杨少锋想,绝对不能按照传统模式找工作,否则自己肯定会后悔。这时候,他开始认真考虑摆摊“卖自己”的想法。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杨少锋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策划人的潜质。然而,在大学的时间里,由于舞台的限制,杨少锋在策划方面的天赋虽然得到一定的展现,但他却认为自己远远没有充分展现出实力。杨少锋一直渴望能够做一件可以证明自己策划才华的事情。而这个租个摊位拍卖自己想法成为了杨少锋最好的机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拍卖自己的大学生。
但是,如何才算是成功的炒作呢?什么样的事件媒体会感兴趣?怎样才能一举而为天下知?这些事情必须进行通盘考虑,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可以说,杨少锋已经不仅仅把推销自己这件事当作只是简单推销自己。他已经把这件事自觉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结合起来考虑了。他所理解的市场营销,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轰动的事件达到最好的市场效果。他知道,在现代社会,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视,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大学生的价值问题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问题在于,媒体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什么都不是的杨少锋进行报道。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他杨少锋要通过媒体卖自己,首先得把他自己作为一件商品来卖,而商品本身要求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杨少锋对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来都深信不疑,但要通过媒体进行报道,却要求杨少锋这件特殊的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少锋基本确定了大致的计划:使用价值+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成功推销自己+引起社会关注。思路定下后,他把这些环节重新考虑了好几遍,现在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归结为一个问题:怎样使推销自己具有最大的新闻价值?杨少锋认为,毕业生自己公开推销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还不足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如果未造成轰动效应,媒体的关注不会太多,自己所要求的市场效果就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