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南进:松冈、大岛外交的误导-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责任重大人物】近卫文麿(首相)、松冈洋右(外相)、大岛浩(驻德国大使)、白鸟敏夫(驻意大利大使)、永野修身(军令部总长)、石川信吾(海军省军务局第二课长)

有人主张:日本对美国的战争“是日本的自卫战争”。他们的依据是美国对日本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和开战前夕的所谓“赫尔备忘录”等。但是,美国对日本采取的压力,更多的是日本方面的错误判断招致的结果,是日本自己走进了艰难外交的崎岖小道。是谁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

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缔结(1940年9月),堪称最大的过失。积极推进同盟关系建立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的最初目的,是在日德意三国同盟关系之上再加上苏联构成“四国协商”,以便逼迫美国让步。

但是,三国同盟是不折不扣的针对美国的军事同盟,它使已经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美国态度更加强硬。更何况同盟关系缔结当时,德国已经放弃了对英国本土登陆作战的计划,摸索着对苏联开战的途径。

然而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则狂热地相信德国一定胜利,把偏颇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回国内。当

松冈的构想由于德苏开战(1941年6月)而告破灭时,日本也开始考虑废除三国同盟,寻求改善日美关系

的可能性。还是这个大岛,在德苏开战后不久,却不断地向国内提交报告说:德国占着有利局势,战争“只要四个星期就会(以德国的胜利)告终”的。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签字仪式。从左至右为驻德大使来栖三郎、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德国元首希特勒。(1940年9月27日)

驻意大利大使白鸟敏夫倡导“革新外交”。由于他的亲德反美姿态,对国际局势判断有失冷静,结果误导了外交路线。

海军本来担心日美开战,抵制缔结三国同盟。但是出任海军大臣的及川古志郎转为赞成。

从第一届近卫内阁和平沼骐一郎内阁的时候开始,陆军就是三国同盟的推进派。为了摧毁消极派的米内光政内阁,陆军指使陆军大臣畑俊六提出辞呈。军务局长武藤章等人利用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度,在背后策划了这一行动。

跟三国同盟关系的缔结具有同等意义的过失,是进驻法属印度支那(1941年7月)的行动。美国对日本向南方的进攻极为敏感,多次提出警告。进驻行动前夕,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还致电国内,提及石油禁运的可能性。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行动的主导势力是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力主进驻。他认为如果要用军事手段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就必须攻占设有英军基地的英属马来地区,为此也必须在法属印度支那开设基地。

然而在美国为了援助英国正准备参与欧洲战争的当时,“对英战争”有可能发展成为“对英、美的战争”,已经是明白无误的。

抱有强烈的亲德、反美倾向的海军骨干幕僚们,对永野作出上述判断发挥过重大的影响。他们的首领人——军务局第二课长(负责国防政策)石川信吾曾气势汹汹地扬言:“就是跟美国干我们也不会输。”是石川,起草了敦促永野等人速

及川古志郎海军军令部总长、海军大将。

历任海军军令部作战部长(1930年6月),海军大臣(1940年9月),军事参议官(1941年10月),海上护卫总司令(1943年11月),军令部总长(1944年8月)等。1958年5月死亡。

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陆军大将。东京审判判处无期徒刑。

历任参谋本部总务部长(1931年8月),中国驻屯军司令(1934年3月),陆军次官(1936年3月),关东军司令(1939年9月),参谋总长(1944年7月)等。作为甲级战犯被判无期徒刑,服刑期间死亡(1949年1月)。

下决心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意见书。

在进行船舶损耗量等物质性国力判断的时候,石川又过低评估了美国的国力。而这些数据是作出对美开战时的重要判断要素。

松冈等人主导了三国同盟,永野等人主导了进驻法属印度支那,而把他们的活动上升为国策作出最终决定,把日本引上对美战争道路的,还是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