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坚持“舰队决战思想”-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海军的指导者们是如何预测日美决战,如何考虑作战的呢?

世界各国海军都采取传统的舰队决战战略(大炮巨舰主义),即战舰之间以大口径的主炮互相攻击一决雌雄这样一种战略。

日本也不例外,日美开战前,海军描绘了在中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迎击从美国本土而来的美军舰队的蓝图。

然而,在对珍珠港的攻击中,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大约350架舰载机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半战舰葬身于大海。紧接着,在马来海域的海战中,也是海军基地航空队的攻击机将英国的两艘精锐战舰击沉。不论哪一次作战都是对凭借飞机的攻击歼灭海上战力中心的战舰这种“航空优先观点”的实践。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是一贯主张这种理论的人之一。

在这两次作战中,舰队决战的主角,即以战列舰为中心的主力部队连一次参加攻击的机会都没捞到。日本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展示了颠覆世界海军常识的全新的战术。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战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也没有能够转变思想,以航空优势取代舰队决战。以战列舰为主力部队的联合舰队编制没有改变,“大和”

型三号舰“信浓”号仍然作为战列舰来建造,并没有采取迅速增产航空母舰和飞机的措施。

在中途岛海战中,联合舰队的编制是,将以“赤城”号等4艘航空母舰为中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作为先导,在其大约500公里的后方,部署了山本长官坐镇的旗舰“大和”号和由7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主力部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航空母舰“赤城”号正在躲避美军飞机攻击。

这是一个“主力部队从后方全盘支援机动部队”的计划,根据军令部作战部部长福留繁的回忆,“战列舰依然是主要兵力,而航空母舰部队则是强有力的辅助兵力。攻下中途岛,(由主力部队)占据与敌人的间隔地带,瞄准迎击作战的机会”(《战史丛书》),仍然还是考虑由主力部队进行舰队决战。

在海军1941年11月5日决定的“对美、英、荷战争中的联合舰队作战”计划中,写有“击破美国舰队”“迎击歼灭敌军主力”这样的豪言壮语。而这正是源自在日俄战争中击灭了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日本海海战(1905年5月)以来的战术思想,即舰队决战主义。

在刚刚开战后的珍珠港和马来海域的海战中,海上作战的主角从舰队变成了飞机。在这一点上,日本海军自己尽管给海内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但却没有能够摆脱历来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有分析认为,占据海军中枢的都是大炮战术和水雷等方面的专家,而缺少航空方面的专家,这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

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的日记“战藻录”(1942年3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第十一航空舰队参谋长大西泷治郎少将来访,主张“军备的中心是航空”,对此本人认为“在辽阔的大洋上,很难使用航空兵力。难道仅靠航空母舰就足以使航空部队前进了吗”?宇垣是一个一直从事战列舰的大炮战术方面研究的战列舰决战主义者,他就是以这种观点面对中途岛决战的。

在中途岛决战中,美军飞机对第一机动部队的攻击开始后,航行在后方的主力部队开足马力也要10个小时才能赶到,由于航空攻击展开得极快,主力部队还未进入战区,竟然连一次炮击都没有展开,就眼睁睁地看着4艘航空母舰被击毁。如果能像美军舰队那样,采取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主要兵力护卫在航空母舰周围的战术,敌机袭来时的情况应该就会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