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日军断然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其中有日中战争的长期化、日本对南方资源的渴望,还有美国的经济制裁、德苏开战等背景。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日本被急剧变动的国际形势所愚弄迷失了方向,在进驻四个多月后,向美、英两国宣战。给日本的南进论火上浇油的,是1940年(昭和15年)5月开始的德国在欧洲的闪电战。在东南亚拥有殖民地的英、法、荷因此而面临崩溃的危机,日本国内急欲进军这些殖民地的议论一下子加快了速度。因为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有丰富的石油、橡胶和锡等资源,日本如果能将其搞到手,不仅可以扩大自给圈,还可以不再依靠英、美供应资源。

南进的第一步就是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当时美、苏、英、法等国仍在向退守在重庆的中国的蒋介石政权提供军事援助,日本认为这些战略物资支撑着中国的抗战力量,因此试图切断贯通法属印度支那(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的主要物资运输线(援蒋通路),扭转日中战争的局面。

巴黎陷落后的1940年6月,法国方面终于同意关闭运输通路。8月底,松冈洋右外相与法国驻日大使亨利之间签署协定,日军于9月23日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但是,日本方面在与当地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在军事上不断施加高压,导致了武力冲突。参谋本部派往当地的作战部部长富永恭次积极向南方行使武力,其越权行为造成了混乱。回国后富永被革职。

日中战争已呈现出长期战的态势。参谋本部的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后来曾写道,1940年(昭和15年)秋季,日中战争“局部解决”的希望已不复存在。凭借三国同盟的压力牵制苏联,使英、美停止援助中国,并伺机进军英、法控制的亚洲殖民地,以确保资源,为日中之间的长期战作好准备──这个脚本的下文就是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

海军在赞成三国同盟的问题上本来是以优先向海军分配预算和资源为条件的,军令部作战部部长宇垣缠的日记也明确反映了这一点。但是,在缔结三国同盟之前,美国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铁。海军由于对美国加强禁运措施有强烈的危机感,所以对南进的态度也随之积极起来。

对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当局,日本外务省开始与其进行谈判,并要求其增加重要物资的供应。但是,由于荷兰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谈判极为困难。因为三国同盟缔结(1940年9月)后,日本已成为荷兰的敌对国德国的同盟国,所以荷兰不可能再给其以协助。到1941年5月,谈判已失去了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与荷属东印度的谈判陷入僵局,使军部中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议论势头大增。军部估计,如果在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建立日本的军事基地并施以威压,也许荷属东印度会答应供应石油。

另外,一旦英国失败,进军英属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机会成熟时,如果是从海南岛及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日本基地起飞,轰炸机的续航能力无法满足需要。军部认为即便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也会容忍,因而希望在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获得前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