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精英教育的先河 4-黄土店到剑桥有多远

(四)温切斯特公学愿意把仅有的两个十六岁"学者"的奖学金给一个给外国人,一方面说明英国社会提倡机会均等和公开竞争,另一方面,并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

所谓精英(anelite)在西方被定义为社会中一个特定阶层的人。这个阶层的人的能力比社会大多数人都强,对社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精英人物通常自己认为应该是社会的领导阶层。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会对精英有不同的定义。在西方,大多数人认为精英人物应该具有下面一些特有的素质。

首先一个精英人物必须受过良好教育,至少具有高等教育的程度。现代社会认为,高等教育的经历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有知识的人才能了解和理解许多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实质。

精英人物的另一个素质是有丰富经验和阅历。有了知识,加上经验和阅历,才能对事情和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精英人物的一个重要素质是有高智商。高智商是一种个人能力。高智商的人在推理、做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全面分析、语言交流和学新知识方面的能力很强。有人认为智商可以通过IQ测验确定。统计数据表明,智商对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直接影响。

精英人物通常具有好的创造性。创造性为近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空前的贡献。创造性被认为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创造性对文学、美术和音乐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精英人物通常具有高的品味。高的品味不仅仅意味着对文化艺术作品有高的欣赏水平,也通常指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行为。高的品味对社会的意识和潮流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精英人物通常自认生就优秀,包括在体育方面也有高于一般人的能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外交和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精英人才都起着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作用。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渠道。为了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首先要有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和环境。温切斯特公学愿意把仅有的两个十六岁"学者"的奖学金给一个给外国人,一方面说明英国社会提倡机会均等和公开竞争,另一方面,并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

英国是一个既珍惜传统价值又不断改良的社会。在英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都存在,这两种教育体制的共存不是由于有什么理论指导,而是社会的需要。英国这种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能够存在的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教育体制改革是历届英国政府重要的施政纲领。现任工党政府竞选时的口号是:教育,教育,教育(Education,Education,Education.)。英国历届政府总是在不断地教育改革,使教育大众化。

张艮在宋顿中学时,英国当时的教育与就业部国务大臣以《建基于成功》为题发表文章说:在公立学校中"要改变撒切尔主义的学校优胜劣汰倾向,要让每一所学校成功;要改变教育中的精英化趋向,要让每一位儿童成功"。当时在公立学校的倾向是反对竞争,反对学生有压力,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让每一所学校成功"和"让每一位儿童成功"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但是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哪儿来的成功?果然,五年后的今天,英国现任的教育与就业部国务大臣提出了教育改革,即使在公立学校,仍然要引进一定程度的竞争。

另一方面,英国社会又需要它的传统教育。六百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英国朝代更迭,世界风云突变,无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或是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公学教育保持了它的传统。温切斯特公学和其他的公学一样,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理念几百年不变,七十名"学者"没有增加一个,连普通生也不轻易增加。

精英教育的目标在于采用最好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用充足的资源培养少数的个体,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分子。因此精英教育的核心概念,除了是少数教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卓越教育,让受教育者在不同领域出类拔萃,创新杰出而且具备顶尖的素质。

英国的教育体制有它的局限性,肯定也有值得借鉴之处。虽然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与英国的教育体制不尽相同,然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今天英国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很可能也是是明天中国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只会读书和只会考试是不够的,素质教育才能造就精英,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几百年来,英国的精英教育成就了英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同时英国的大众教育也训练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商人、职员、技工和士兵。"大英帝国"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船坚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