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麦兰采夫胡同-可怕的巧合(选载)

莫斯科的街道、胡同名称中真是史话连篇、趣谈纵横。最动人的莫过于波麦兰采夫胡同了。来往于这条胡同的行人中竟然还包括“革命烈士”波麦兰采夫本人!更有趣的是,“革命烈士”甚至还碰上过路人向他打听:“请问,波麦兰采夫胡同怎么走?”

这条胡同一点儿也不偏僻,它位于市中心,而且是在极著名的阿尔巴特大街上。有关它的史话可以追溯到那如火如荼的1917年。

波麦兰采夫是莫斯科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沙皇的一九三后备团服役。1917年10月26日彼得格勒起义的炮声传到莫斯科后,全团立即倒弋,选出以波麦兰采夫为主席的军事革命委员会。

从此,这位“叛逆”的年轻军官踏上了革命之途。波麦兰采夫满腔热情地来到红色近卫军司令部请战,随后便带领人马奔赴战斗最激烈的市区。由于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队伍节节挺进。最后,在向特罗伊茨胡同附近的临时政府司令部发起冲锋时,波麦兰采夫不幸被子弹击中,负了重伤。他被送进医院,几小时后,噩耗传到阵地。

1922年十月革命五周年之际,应原波麦兰采夫连队战士们的请求,莫斯科市苏维埃作出决定,将特罗伊茨胡同易名为波麦兰采夫胡同。决议上写道:“为纪念在此阵地上牺牲的一九三陆军后备团连长波麦兰采夫准尉……”

而实际上,波麦兰采夫入院治疗数月后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他庆幸的是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遗憾的是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痊愈后即告别戎马生涯,踏入大学校门。说也巧,当他大学毕业、由外地调回莫斯科大学任教时,正巧也是1922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巧合。

不过,波麦兰采夫很久以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胡同。第一个告诉他的人是他的女儿。女儿常去“科学家之家”听音乐会,波麦兰采夫胡同是必经之路,不知怎的,她获悉了胡同与父亲的关系。当女儿兴奋地告诉他这一惊人的发现时,波麦兰采夫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一九三团中每一个士兵都配享有这一荣誉。”他决定还是保持缄默。

若干年后,这个秘密终于公诸于众,而且作为莫斯科市的一大奇闻及革命传统教材写进刊物甚至教科书中。

发现波麦兰采夫仍在人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他们为了搜集莫斯科十月革命战斗史料在档案馆翻寻查找,忽然看到波麦兰采夫的卷宗,这下子把他本人也一并“挖掘”出来了。此时的波麦兰采夫已是莫斯科大学分子物理学教研室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