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这是我读过的所有书里面最残忍的一本。
在书中,他描写刽子手实施的“檀香刑法”比他描写的另外一种刑法“凌迟”还要缓和一些,莫言手下的凌迟是最残忍的刑法。
我记得刚读完莫言描述凌迟的这一段,正好要在西边的香格里拉饭店见客人,到了饭店的门口,已经到了与客人约会的时间,我还是花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之后,才到大堂里面去见客人。
几个月前,与莫言一起在现代城的茶马古道吃饭,主要谈他的小说《檀香刑》,也谈到了“凌迟”。莫言谈到他写这些酷刑的初衷,实际是从鲁迅的小说中受到启发,批判一些中国人人性中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莫言说:中国人的人性中有这种看客的心态,在欧洲人的人性中,也有这种看客的心态。在欧洲要用绞刑处死一个犯人时,也有好多贵妇人、贵小姐买好票,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去观看。当被处死的人被带上绞刑架,或者断气的时刻,这些贵妇人也会遮着眼睛去尖叫,但第二次有这样的事情她们还会去。
吃饭间,莫言的手机响了,是意大利使馆文化处来的电话,他们正在把《檀香刑》翻译成意大利文。但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凌迟这种刑法说要从人身上割下500块肉,这个人还不能死,这是一种技术。而在莫言的原文中只写到了490块肉,割少了。莫言想了一会,一边吃着茶马古道的云南菜,一边说:那就再加10刀,左屁股蛋上5刀,右屁股蛋上再加5刀。这500块肉就算是凑齐了。
这让我也想起《圣经》中对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描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还要受到鞭打、油煎、头上戴上有刺的帽子的折磨,钉在十字架上后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但莫言在《檀香刑》中描述的这几种酷刑跟耶稣被钉之前的待遇截然不同,在莫言的描写里,临刑前犯人一定要吃好,养好精神,尤其在实施刑法的几天,还要让自己的亲人去喂人参汤。把身体养好了,因为行刑后活的时间越长,刽子手认为这活才算做得漂亮。这就是人对人的残忍,看完之后,让人不寒而栗。
那时,正是在评茅盾文学奖的前几天,莫言似乎还很有信心,认为自己的《檀香刑》应该能获得这届的茅盾文学奖。几天后我在媒体上看到,《檀香刑》这本书因为几票之差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如果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我劝大家不要拿起这本书,免得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恐惧和不安。
评论///
彩虹另一端的喧嚣
///2006/01/13///11:06:31
中国人的事不关己和看客心态,两种相反的心理构成的天性也确实残忍的可怕。每次下班高峰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所有人都无视他人,无视一切,完全呈一片失控状态。可当发生了点什么交通意外,所有人的兴趣和热情都被激发了起来,只是在围观的人群中,看到的只是他们的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
歌
///2006/01/20///16:40:00
这文字的描述让我想到了安乐死。从这个角度看,安乐死确实是非常人道的。我是一个不排斥安乐死的人,为难的是,怎样判断安乐死的标准才能最佳呢?怎样避免有人以安乐死的名义来做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