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耽误工夫-潘石屹的博客

十年前,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佛学,艰涩的佛经总是让人一知半解,只知道了一粒沙子里有万千世界,一滴水里有万千世界。好在是出了位南怀瑾,把佛经口语化、大众化了。慢慢地走进了佛的一个分支——禅,知道了人还可以顿悟。“棒”、“喝”之间就可以得到智慧,知道世界本来面目。神奇吸引了我,我又在这上面逗留了几年时间,1997年写了一本书《茶满了》,回头看正是我在禅中逗留时期留下的。“茶满了”这三个字,还是在日本时,禅宗中的一句偈“吃茶去”给我的启发。近几年“禅”泛滥了,“禅”成为了一种时尚,饭馆、茶馆、家具店都用“禅”来装饰自己。外国人还把禅翻译成了“ZEN”,成为一种家具风格、建筑风格,甚至标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禅被当作时尚符号时,也就不能成为禅了,也不可能是一种对智慧的追求,当今天人人都谈禅时,我感到不是智慧、不是顿悟,而是一种假惺惺和装腔作势。“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

当爱因斯坦说E=MC2,C是光速,是一个常数,常数的平方当然也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一个系数。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少的物质,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于是地球上就出现了原子弹。但E=MC2到底是什么?我没有读懂,头脑中还是一片混乱。

英国有位残疾人叫斯蒂芬·霍金,他的回答十分直截了当,没有隐语,也没有暗示。“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时间是150亿年前。大爆炸之后,就有了时间和空间。大爆炸初的十分之一秒,宇宙密度比水大3000万倍,温度是300亿度。14秒后,温度是30亿度,第一个氘原子核形成了。34分钟后,用了70万年时间,电子能附在原子核上形成了原子。在过去150亿年的大部分岁月里,质子、中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了恒星。”科学家的语言总是这样精确和肯定,时间可以精确到十分之一秒。但为什么会大爆炸?没有这个起点的世界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吗?如果我们回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世界存在吗?是不是没有物质存在而只是以一种状态形式(爱、恨、嫉妒等)存在?

为了“世界本来是什么?”这个命题,我接触了我能接触到的宗教、艺术。但困惑我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有时甚至到了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地步。当在一次聚会上崔健说“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有神论者”时,我回答说:“我是有一切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也就是我在所有宗教中寻找答案,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

今年,上海要举办“上海双年展”,主题是“都市营造”,也请了我去参加他们的研讨会,好在还不是拉赞助。今天中国拉赞助太可怕了。晚上在上海新天地,和几个朋友在一家酒吧里聊天,我对舒可文说出我的困惑。舒可文告诉我,有位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哲学终止”,他最著名的著作《逻辑哲学论》最后的一句话,也是结论性的一句话是:“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要去想!”人无法彻底了解宇宙是因为人和宇宙都存在于同一个逻辑中,就像人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球一样,通过镜子看到的眼球,也只是眼球的投影,是一个假象。人也是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

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要去想!

舒可文还告诉我,他们单位有个司机看到他们整天在忙,总是用一句话表达:“瞎耽误工夫!”

我坐上汽车去飞机场,就要离开上海了,“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要去想!”“瞎耽误工夫!”是这两句话提醒了我。

但我再看世界上一切事情,从此多了一份敬畏,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永远有无法认识的未知领域。对人、对市场、对情感、对艺术、对未来,我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天慢慢暗下来,大上海商业广告的霓虹灯亮起来了,豪言壮语的广告词在我眼前掠过。其中一句房地产广告词留我记忆中“后现代的豪宅”。

我也不再那样不能自拔、苦思冥想了。

评论///

也是困惑

///2005/12/11///17:17:29

曾经有一段时间,总在思考“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想着想着差点想自杀了。后来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句: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误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从此不再轻易接触哲学一类的东西。

快乐地珍惜自己来此一游的机会,生命像一场旅行,开心就好。

gh

///2005/12/11///19:50:29

知道了一粒沙子里有万千世界,一滴水里有万千世界就好了。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可以及彼,由彼可以至此。没必要去刻意认识出什么。认识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现象的度量,这样就注定要受本身物质的限制,而认识到的东西也早已被filter了。这从主观上来讲,肯定是认识者所不曾愿意的,从客观上来讲,认识者与被认识者还是像从前一样独立存在着,并没有发生什么关系。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应该能给人以很好的启示。

柳乐

///2005/12/11///22:08:40

等你真正禅悟后,估计那些疑问就能神秘解决了。

或许连眼镜都不用戴了。

那是一种精神连同生理的飞跃,估计到时候你就会怀疑人真的能成仙了,很有意思的。

《红楼梦》是一本很好的悟道书。

泰戈尔写下“上帝创造有限,人触摸无限”那句诗时,估计也处于悟道边缘。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是一幅悟道的画。

他最终也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