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发现美洲了吗-颠覆历史(选载)

在西方人编撰的史书中,美洲的发现者从来差不多都是哥伦布,“五四”前后,西学东渐,一些喜欢盲从的人以讹传讹,口耳相传,认定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于不知不觉之中陷入了一个误区——

1982年“哥伦布日”,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别了,哥伦布》,宣布“哥伦布发现美洲”论的破产。

老外的这篇文章实系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早在1965年前后,就有一位中国学者撰文认为最早发现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一个名叫慧深的中国人。

这位撰文辨误的中国学者不是别人,乃是后来成为“三家村”老板之一的马南村(邓拓)。

马南村的文章因为他不久罹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而鲜为外国人所知,但另一华人学者卫聚贤先生的《古史研究》第三册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卫先生在这部书中指出,中国人在数千年以前就已发现了美洲。香港巨轮出版社于1969年出版了一部题为《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书,书中明确指出发现美洲者乃是被武王所灭的殷商遗民。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术界思想解放,1988年、1989年,一个名叫宫玉海的中国学者又先后发表了《中国——印第安人的故乡》及《纪念法显、慧深和尚到达美洲一千五百年》的文章,重提“中国人发现美洲”。

如果说马南村,卫聚贤、宫玉海等人还是从文献典籍中去寻找根据否定“哥伦布发现美洲”说的话,那么,另外一些学者则独辟蹊径,试图从出土文物方面去寻找新的证据了。

证据很快就找到了。

美国学者ByjosephBuchas(白约瑟•布鲁查)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十月号(第180卷第4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奥次顿哥》的文章,介绍了在美国莫哈克河奥次顿哥村居住的易洛魁人中新近发现的两幅鹿皮画。这两幅画一幅名叫《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幅名为《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作者认为这两幅画可以证明现正居住于美国纽约洲的易洛魁人是传说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中国轩辕黄帝的后裔。

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人于1992年2月28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古代美洲奥尔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中华文明东迁美洲的文字学证据》叙述并论证了几个出土文物——玉圭。

这些玉圭是考古学家在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处的沙土中发现的,共6块。

经由对这六块玉圭上的铭文的破译,作者的结论是:“而在羲(支和中)华华州居住的殷福布人自称为中国血统,是殷人后裔。这些人每日相见、起床、吃饭、睡觉时必说YINDIAN(殷地安),实则东渡美洲的殷人思念‘殷地安阳’,犹言‘家乡好’……并仿照故国殷地安阳建立新‘家’——拉文塔……从此在尤卡坦半岛兴起东渡美洲的商殷文明——奥尔梅克文明……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之隆曼岛登陆时,已有殷人后裔生活了近三千年,因听他们讲‘殷地安’,就以为是到了印度,便称他们为印度人。从此,谬误流传。今据考证理应推翻其说,以匡天下之大谬。”

这篇文章的结论应该说是正确的,只是文中把“殷地安”理解成“思念‘殷地安阳’”未免有点以今证古。“安阳”一名共有4个地方可指:(1)古邑名,在今河南安阳东南;(2)古县名;(3)市名;(4)县名。这4个地方分别得名于秦昭襄王时代(公元前257年)、西汉时代、北周时代、秦代,在秦昭襄王时代以前,没有一个地方叫“安阳”的。殷商时代与秦昭襄王时代隔了好几千年,那些武王伐纣时就东渡重洋的殷人后裔,是不可能知道几千年后,他们的故土被以“安阳”命名这一情况的。

其实,盘庚迁都后,殷商的都城即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商朝的国都就是叫“殷”,当时根本没有“安阳”这个名称。在中国历史上,太原府、临璜府(内蒙昭乌达盟)、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等都先后叫过“北京”,可这些“北京”没有一个等于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北京”。倘若有谁硬要在二者之间画个等号,那势必会闹出一个大笑话,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把几千年以后才有的名字硬性塞给早就东渡重洋、泛舟北美的殷商人后裔,让他们未卜先知地为一个几千年以后才有的名字而“思念”。

笔者认为“殷地安”者乃“殷地平安”之谓也,没有必要把这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我们不惜笔墨论证“殷地安”不等于“殷地安阳”并不是要推翻王大有等人的结论,而是要使其结论更加合理。

Poda叫“熊猫”吗

20世纪40年代,中国重庆曾经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有一种动物的标本毛色除眼睛四周、耳朵、前后肢和肩部呈黑色以外,其余皆为白色,看起来既像猫,又像熊,它的标签上写着英文“Ailuropodamelanoleucus”和中文“猫熊”,可中国的记者们却按照当时中文从右到左的阅读习惯,将横写“猫熊”竖写成了“熊猫”。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Ailuropodamelanoleucus”——以下简称“Poda”就开始作为“国宝”级的礼物赠送给友邦,或作为和平使者出访各国,1990年召开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以其作为“吉祥物”,更使这种动物成为人见人爱的东西,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四川青衣江畔谭微道的发现

在Poda的发现过程中,一个名叫DavidJean&PierreArmand(达维•让•皮埃尔•阿尔芒)的法国人是个关键性的人物。

达维的中国名字叫谭微道,是法国遣使会教士,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1869年,谭微道在四川省青衣江畔的宝兴县的一个猎户的家里发现一张兽皮。猎人告诉他这是“黑白熊的皮”。作为博物学家,谭微道不知道这张“黑白熊皮”究竟该确切地属于什么动物。

熊猫乎猫熊乎

公元1871年,谭微道在北京设立了一座自然博物馆,专门陈列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在这里,那张“黑白熊皮”已改名为“猫熊皮”了。

原来,在猎户家里发现黑白熊皮以后,谭微道意识到这种动物是一种珍稀熊种,于是,通过向猎户询问和亲自考察,他发现,这种“黑白熊”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高山上的有竹叶的树林中,喜食竹类植物,有时亦食小动物。它们善于爬树,性喜孤独,不群居,多在春季交配,晚秋产仔。弄清这些情况后,谭微道写信给国内的同行专家,求教给这种动物该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经过近两年的切磋和论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给这种动物取名“猫熊”。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转眼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百年前就已经定名“猫熊”的Poda,由于被记者们误写,而使“熊猫”这个名字沿袭至今。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是约定俗成,但起码应该知道并让我们的下一代晓得:“熊猫”最早叫“猫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