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拍马法则 下-马屁经

4.有孔必钻,无孔也要钻

李宗吾先生说:“这贡字是借用的,四川的俗语,其意义等于钻营的钻字,‘钻进钻出’,可以说‘贡进贡出’。求官要钻营,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是定义很不容易下,有人说‘贡字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我说:‘这错了!只说对一半,有孔才钻,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

按李先生所说,这“钻进钻出”实属不易,掌握此术,一要脑袋尖,眼光利,脑袋尖可以钻孔,眼光利可以找孔;二要胆子大,不怕吃苦。有些时候碰到硬东西,不易钻进去,死命往里钻,不免吃苦。有些时候碰到硬东西,不易钻进去,死命往里钻,不免头痛,有些时候头虽然钻过去了,卡在脖子上,进不来,也要受罪。

明朝太监焦芳,为了求官,苦读诗文,终于在大顺八年中了进士,迸了翰林院。当时翰林院都是饱学之士,只有焦芳不学无术,从未赋一诗缀一文,并且凶狠无赖。他是怎样人翰林院的呢?原来他有个同乡李贤是大学士,焦芳与李贤攀同乡关系,靠李的引见,而进入翰林院。

这就是见孔就钻。

焦芳此人,遵循的信条就是:“有奶便是娘”,在翰林院期间,时时窥视,寻找钻营机会,一有于已有利的机会,便立即改换门庭,他看到吏部尚书尹吴权势日盛,焦芳立即投附于尹吴门下,为其效犬马之劳,但好景不长,尹吴因儿子利用父权为非作歹,大肆受贿而被罢职,焦芳因与尹吴关系密切,也被赶出了翰林院。降为桂阳州同知。

这是焦芳在投机钻营中第一次摔跟斗。好比钻营不当,卡住了脖子。

焦芳被贬,日夜梦想东山再起,靠着钻营手法,他又找到了机会,弘治八年,曾出翰林院的李杰又人翰林院,焦芳得知,从南京日夜赶赴北京,援引李杰之例,又进了翰林院。

焦芳进了翰林院,脑袋削得尖尖的,硬是又钻出一个孔来。明孝宗死后,武宗即位。武宗是明代最昏庸腐败的皇帝之一,他整天沉溺声色犬马之中,宠信阉臣,挥霍无度。弄得国家人不敷出,财政告急,大臣们劝皇上节俭,焦芳得知这一消息,认为是向武宗献媚表忠,立功晋升的良机,故意慷慨激昂地陈说:“庶民尚须用度,况县官那!谚云:‘无钱捡故纸’。今天下逋租匿税何限,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说得武宗正中下怀,非常高兴,说:“焦芳可大用也。”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高位,焦芳当上了吏部尚书。

武宗年轻贪玩,太监刘褒执掌朝政,权力很大,焦芳积极投靠刘谨,充当走卒。正德元年十月朝中大臣弹劾刘莲,武宗决定处置刘瑾,焦芳以为立功的机会到了,立即向刘瑾告密,刘谨夜见武宗,痛哭流涕,致使武宗改变主意,第二天早朝,忠臣有的被罢官削职,有的被逮捕,刘瑾被任命“人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自此以后,刘瑾与焦芳相互勾结,排斥异已,荼毒缙绅,干尽坏事。

求官之路千万条,走通与否全靠钻劲,钻得巧,钻得妙就能显赫一时,位居人臣。

明朝太监魏忠贤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奸臣,但他出身贫寒,本人又好逸恶劳,酗酒、聚赌,无所不好,是一个市井无赖,由此看来实是求官无“孔”,但魏忠贤为了日后富贵,就自己阉了自己,人宫当了太监,这就是无孔硬钻出一孔。

5.杀子取肉做盘菜

阿谀拍马之徒,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估计能博得上司的欢心,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出来,道德、良心、舆论、廉耻,对他们全部没有约束力,为了能够发迹,能够上爬,什么罪恶、无耻的勾当都可干得出来。

齐桓公自称霸后,志得意满,逐渐开始昏暗起来,早年对霸业的追求和雄心壮志渐渐消退,身边的奸臣自然越来越多。桓公喜欢美食,在奸臣竖刁的推荐下,易牙成了一名御厨。

易牙有一手极好的烹调手艺,无论什么酸甜辣咸,到了他的手中一调配,便百味纷呈,无不适橱,有一年,齐桓公的宠姬长卫姬得了一种怪病,茶饭不思,吃了很多药,看了很多医生,却久久不愈,面黄肌瘦,使得老迈的桓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易牙听说后,认为这是亲近皇帝的绝好机会,于是就自告奋勇,为这位妇人做饭,易牙精心调制,五味惧全,美妙可口,长卫姬闻之食欲大振,一吃竟然胃口大开,吃后精神顿爽。久病之人首先是要营养的添充,吃了饭自然抵抗力就强了,长卫姬不几天就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使得桓公非常高兴,马上要易牙进入宫中,专为他一人做饭食,同时年轻体壮的易牙也与长卫姬勾搭上了,后宫多了一根“女人线”,易牙仕途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一次,桓公与易牙聊天,他见易牙这般的巧手艺,就开玩笑他说:“我吃尽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就是有一样东西没吃过,感到有一点可惜。”

易牙忙问是什么东西如此使桓公这般牵挂,桓公笑咪咪他说道:“人肉啊!听人说人肉滋味十分鲜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正为官阶进步缓慢感到犯愁,听到桓公想吃人肉,心想这正是自己表现忠心的大好机会。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三四岁的小儿子皮肤细嫩,就拿儿子开刀,将他杀死后,做成一盘蒸肉,送给齐桓公。

桓公一尝,果然极为嫩美,真是见所未见,尝所未尝,一会儿就将一盘肉吃了个精光。吃完后,桓公咧着一张油嘴,喜滋滋地问易牙道:“爱卿这盘肉做得太好了,巧夺天工!这是什么肉啊,我怎么以前从没有吃过!”

易牙见桓公高兴,也乐呵呵地对齐桓公说:“这是微臣小儿的股肉。小儿今年3岁多了,骨骼未成,筋肉甚嫩,昨日听主公说想吃人肉,微臣想‘忠君之人,不顾其家’,就回家把他杀了献给主公尝尝,以表我一片忠心。”

桓公听说是婴儿之肉,顿时感到极为恶心,恨不得都要吐下来,挥挥手要易牙快离开,但下来后也很感动,感觉易牙为使我高兴,杀子煮烹,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忠君之心超过了爱子之情,看来他的忠心真实可靠,从此对他非常宠信。

为了从上司那里分得一杯残羹,竟然丧尽天良,杀子取宠,这种人实在是卑鄙至极。

不过,这样的人绝只易牙一个。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善于用兵并屡建战功。然而,吴起是卫国人,担任魏国将军属于魏文侯招贤纳士,“引进人才”,魏国君臣对吴起的忠诚不免疑虑,这样一个“外来户”能为我们魏国真心效力吗?

吴起来到魏国后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练兵打仗格外卖力,以便求得魏文侯的信赖,捞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然而事与愿违,尽管吴起战功赫赫,仍没有得到一个像样的官职,他不禁心怀疑虑,思前想后终于明白了其中原委,当时,魏国和齐国是死敌,两国争霸多年,干戈不止,而吴起的妻子恰恰是齐国人。在魏人看来,一个有齐国老婆吹枕头风的将领,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诚心诚意效忠魏国的。

吴起看着跟随自己多年,年轻貌美的妻子不禁有些犹豫了。然而在功名和女人之间,他最后选中了前者,大丈夫何患无妻!有了功名地位还怕娶不到年轻漂亮的老婆吗?

于是,吴起狠下心来,挥剑砍下了妻子的首级,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叩见魏文侯。魏国君臣大为震惊,想不到吴起竟能如此“大义灭亲”,象这样的人能不重用吗?于是,魏文侯立即下令任命吴起为魏国的西河太守,从此成为魏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武则天时,司礼卿崔宣礼被酷吏来俊臣诬告为谋反下狱,后来武则天发觉这是一场冤案,便没有将其处死,而是流放至夷陵。

照说此案到此已经了结,偏偏崔宣礼的外甥、殿中侍御史霍献可,一再请求杀掉自己的舅舅,甚至说:“陛下不杀崔宣礼,臣就当着陛下的面自杀!”边说边以头叩撞殿前的石阶,流了不少血。

他大概没有别的迎奉的本钱,竟要以自己舅舅的性命作为讨好皇帝的进见礼,可惜武则天没有听他的,他也没有自杀。他要多少还有点廉耻,就应该偃旗息鼓,别再提此事,偏偏此公寡廉鲜耻,还以陷害舅舅为荣。他用了一块绿布将伤口包裹起来,而在戴头巾时故意斜一点,将绿包裹布露出一点在外面,希望让武则天看到,以赏识他的忠诚。

像易牙、吴起、霍献可之流的例子,自然不算太多,但却也是典型的,它表明这种好佞,为了能够讨好上司,捞点私利,可以冷酷无情,完全不顾人伦道理。

6.有奶便是娘

张全义,出身十分贫苦,祖辈都是老实憨厚的农民。张全义长大以后,为了生存,便到当地县衙里当了仆役,曾多次遭到县令的欺压和污辱。因此,当王仙芝的起义军到达张全义的老家濮州一带时,他就积极参加了王仙芝的军队,王仙芝失失败后,他又加入黄巢的起义大军,在军中,张全义作战英勇,又精明能干,迅速得到提升,在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大齐农民政权的吏部尚书兼水运使。在当时,吏部尚书主管政府的官吏考核与任免,权力大,职位也十分重要;而水运使更是担负着为长安百万义军从水陆筹集粮食的重任。从这两个职务可以看出,张全义在黄巢起义军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不久,黄巢大起义在唐朝军队和唐朝借助的外族军队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张全义也像许多农民起义军将领一样,投降了唐朝。当时,张全义见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较有势力,便投靠了他,诸葛爽屡次派他剿杀起义军残部和袭击其它军阀,张全义都很卖力,立了许多战功。在诸葛爽的推荐保举下,张全义被任命为泽州刺史。不久,诸葛爽病死,其部下李罕之与刘经相互仇杀,都希望能占领洛阳。当时,张全义是刘经的部下,刘经认为张全义既可靠,又有作战经验,就派他去抵抗凶悍的李罕之。张全义带着刘经给他的兵马来到前线,发现李罕之的势力很大,而且战斗力很强,不仅自己,就是刘经亲来也无法抵敌。在分析具体情况后,张全义就投靠了李罕之,反过来与刘经为敌,刘经见张全义背叛了自己,只得向诸葛爽的儿子诸葛仲求援。

在诸葛仲的支持下,刘经打败了李罕之。李罕之见刘经求救于人,也不甘示弱,就向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大军阀李克用求救。得到李克用的帮助后,李又反败为胜,占领了许多地方。这样,张全义又被李罕之推荐为河南尹。

这河南尹的官职比泽州刺史的官职大了些,但却很不好当,李罕之是个只懂得杀人剽掠,征战杀伐的军阀,根本就不懂得安顿流民,组织生产,总是接二连三地向张全义催逼军需物品。当时民生调敝,饿浮遍地,军粮极难筹集,尽管张全义尽力供应,还是无法满足李罕之的要求,加之李罕之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对送粮官员大张挞伐,弄得无人敢去送粮。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部下都劝张全义脱离李罕之或是干脆反叛,可张全义总是好言劝慰,个露声色。

张全义自己也深深地知道,长此以往,自己必然会与李罕之闹翻,必须及早打算,于是他一面表面上顺从李罕之,在军需方面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李罕之不起疑心;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准备,窥伺时机。唐信宗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再起战端,率兵攻打晋、泽二州,张全义见时机来临,就带领本部兵马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李罕之的河阳,自封为河阳节度使。李罕之闻讯大怒,立刻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也马上派兵帮助李罕之去收复河阳。在未占领河阳之前,张全义就已做好了准备,同军阀朱温联系,求他帮助,朱温正扩展势力,便欣然接纳,派兵帮他守住河阳。当李克用的军队来到时,朱温的援军已严阵以待,李克用的军队只好撤走。朱温帮了张全义盼大忙,从此,张全义就投在了朱温的门下,朱温对这个投靠过来的张全义并不放心,不敢给他兵权,深怕他在什么时候反过来咬自己一口。于是给了他一个没有实际兵权的检校司空的军衔,并仍让他作河南尹,去河南一带组织生产。

在张全义任河南尹的时候,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发展到代唐自立,朱温用武力把唐昭宗挟持到洛阳,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废掉唐朝,建立朱氏后梁政权。但洛阳地区是张全义的势力范围,他在这一带的威信较高,朱温生怕张全义反对他篡唐自立,就事先撤掉了他的河南尹的职务,把他封为东平王:给他换了一个中书令的虚衔。

张全义己是官场老手,他深深地知道,朱温仍然不相信他。这时候唯一的办法,是在朱温自立为皇帝的时候替他出力,这样才能表示出自己的忠心,取得朱温的信任。于是,张全义替朱温出谋划策,把河南一带的财力都集中给了朱温,让他自由调度使用。这么一来,朱温真地相信张全义了,再加上张全义一再上表辞谢,说自己不配封王,无力担任中书令职务,弄得未温都有些感动。朱温当了皇帝后,对张全义加官进爵,封他为魏王,让他重任河南尹。

五代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时期,不仅出了像石敬瑭这样的“儿皇帝”,皇帝的生活也极其无耻,朱温就是其一。这位后梁皇帝,到了谁家,看见谁家的妻女有些姿色,就硬让人家陪宿,居然还不以为耻。春秋时期已经够乱的了,齐庄公与大臣崔抒的老婆相好,还被崔抒领兵杀死,时人以为罪有应得,可朱温公然在臣子家里让人家的妻女陪睡,竟像没事一般。作为大臣,张全义也碰上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领是什么态度呢?

一次,朱温到了张全义家里,一住就是数大,朱温竟要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儿媳轮流陪睡觉,张全义的儿子愤恨不过,磨刀霍霍发誓要杀死朱温。可张全义不同意,他极力劝阻儿子,并说:“朱温曾救过我的命,他要怎样就让他怎样吧!”其实,张全义恐怕不是为了报恩,欲图报恩,可用别的方式,何必如此呢?其目的还是保住官位。人能委曲求全至此,也可谓有涵养了!

在朱温晚年,最大的对手就是李克用了,这两派军阀之间征战不休,因此,朱温对手握兵权者很不放心,对一批曾与李克用有过关系的人也不放心,张全义就是他要杀掉的目标之一。张全义采取的自救措施还是献忠心,把洛阳的财力以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支持朱温对李克用的战争,这才使朱温稍稍气平。后来,张全义又派自己的妻子去宫中为自己说情,这才打动了朱温,朱温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全义的女儿做媳妇,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好感。

经过反复的战争,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勋终于打败了后梁,于923年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早就知道张全义多年替朱温操办军需品,十分恼恨,想把他全家杀掉。张全义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早就做好了准备。张全义准备了上千匹好马,送给李存勋的刘皇后,请她帮忙说话,自己又上表请罪,乞求哀怜,并表示愿替他治理洛阳,李存勖觉得他还有用,就赦免了他。后来,张全义又不失时机地表示自己的忠心,李存勖的许多活动的必需品都由他圆满地置办起来,弄得李存勋十分高兴。他这种善于体贴巴结的做法竟然打动了刘皇后,要拜他为义父。就这样,李存勖仍让张全义做了河南尹,还任他为中书令,封为齐王,又做了李存勖的岳父,张全义又在新朝站稳了脚根。

后唐庄宗李存勖荒淫无耻,且不善治国,只知重用武夫和名门士族出身的人,不知重用文人和有才能的庶族出身的人,因而很快衰败下去。在李存勖的晚年,他的养子李嗣源的势力逐渐变得很大,大有取代李存勖之势。恰在这时,赵在礼于魏州发动叛乱,张全义为了巴结李嗣源,就极力推荐他去平定魏州之乱。张全义的用意是很明确的,李嗣源一旦领兵出征,就会得到两条好处,一是树立威信;二是手握重兵,对将来篡夺帝位是很有利的,如果李嗣源真的当了皇帝。自己岂不又成了新朝的大功臣。但没有想到李嗣源到了魏州,并非与赵在礼打仗,而是与之联手,共同进攻李存勋,这一下可把这个推荐人吓坏了。张全义恐怕李存勋杀掉他,日夜忧惧,连饭也吃不下去。没过几天就病饿而死。就在这时,李存勖也被部下杀死了。

三、拍马细无声

拍马像玫瑰,虽然有成功的美丽,但美丽中却带刺。

拍马是一种兵法,也是一种战术。但不需要舞枪弄刀,金革铁马“随风潜入夜”,要做到“不显山,不露水”。

1.“忠诚”是最有效的拍马术

当领导的最痛恨部下的不忠,因为在领导看来,不忠,不仅是使他的权力受到损害,更是对他威严的轻蔑,所以,从来没有一个被领导视为“不忠”的部下,会得到提拔重用的,所以在领导面前树立“忠诚”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深诣拍马之道的势力小人,尽管他们看中的领导的权势,而没有一个是真正忠于领导的,但其所作所为,却是以“忠诚”的面目出现的,而大大满足了领导对“威严”的需要,因而得宠。

杀人魔王戴笠对上司蒋老头子的“忠诚”在国民党高官要员中是出了名的,他从不拂逆老头子的心意,事事处处维护老头子领袖的尊严,而使老关子欢心不已,以至视戴笠为他的左右臂,戴笠摔死时,老头子竟然痛哭流通。可见戴笠在蒋老头子心目中的地位。

戴笠在发迹前,曾经以冒险拦车迭情报的方式来表达对蒋介石的忠诚。他负责军统局后,更是竭尽全力为蒋尽忠,他在军统内部发行的《家风》卷首上题着:“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他常常以此勉励部属,教育学生、标榜自己。

戴笠讨蒋欢心的办法很多,连称呼都用尽了心机。他称蒋介石为“老头子”、“校长”、“领袖”“委座”。但在不同的场合却使用不同的称呼,而且很有分寸,决不令人听了不快。例如,同与自己平行地位的人讲话时称“老头子”;对清一色的黄埔同学说即称“校长”;在纪念周的大会上,就称“领袖”。为了表示对蒋的尊敬和亲切,军统局所有用他的名义送给蒋介石的报告,一律称蒋为“校座”,而自己称学生。一些特别重要的情报,再忙也要亲自书写。以示慎重。

复兴社成立那年,蒋介石看到一本《墨索里尼传记》,自己读过后,交给贺衷寒、郑介民、戴笠等人相继传看。号称复兴社“十三太保”的戴笠、胡宗南等人,领会到蒋交读此书,“绝不是事出无因的事”,便集议会商,一致拥护蒋介石为复兴社的最高领袖,提出用复兴社改造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国。因此,复兴社成立特力处时,戴笠被指定为处长。

军统局成立不久,国民党临时全体大会在重庆召开。戴笠被蒋介石定为“中央委员”。当蒋找他谈话时,他慌忙报告说:我连国民党的党员都不是,怎么能当中央委员呢?蒋一听非常奇怪:“既是黄埔学生,复兴社社员,人在我身边干了这么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

戴笠回答说:“以往一心追随校长,不怕衣食有缺、前途无限,入党不入党,决不是学生要注意的事,高官厚禄,非我所求。”

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挥笔写了一张纸条:“蒋中正介绍戴雨农为中国国民党党员”。他接过纸条,坚决推辞说:“愿终身做无名学生,不当中央委员,中央高位请让给其他老大哥。只要校长信得过我,就是莫大的光荣。”后来,国民党召开六大时,蒋介石又圈定他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同时被圈的还有郑介民、唐纵。他再次坚辞不二,而且亲自出面,大摆宴席,串演京戏堂人,邀请老牌中委,新牌代表,为郑、唐二人拉选票。郑介民当选后,对人说:“雨农的鬼把戏,总是讨得老头子的欢心。”

西安事变爆发的那一大,戴笠收到军统西安站的来电后,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先去见何应钦和复兴社的头头,又去见宋子文、宋美龄,表示要“冒死”去“救”蒋介石。随后,找特务专家余乐醒相商“救策”,他哭丧着脸说:“领袖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劫持了,生死难卜。何部长主张立即讨伐;宋院长和夫人则认为打不得,要用政治解决。……我想亲自到西安去,最好能找到飞檐走壁的人同去,混入西安,去救领袖,请余乐醒兄想出办法来。”

余乐醒流着眼泪说:“救是要救,越快越好。飞檐走壁的人,一时何处去找?我愿随戴先生化装混人西安,再想办法。”郑介民等人主张打,戴笠说:“打吗?一打就难活命出来,打不是催命吗?”

1936年12月21日,宋美龄、宋子文乘专机前往西安,随行者除瑞纳德顾问,就只有戴笠一人。临行前,戴笠在南京曹都巷特务处大礼堂召集利。股长以上人员,涕泪交流他说,此去凶多吉少,要和委员长共生死,并带了两支左轮手枪,上满于弹。到西安一见到蒋介石,即扑通跪在地上,抱脚痛哭,大骂自己没有尽到保卫校长之责。不几天,他从西安回来,便把此行与蒋介石当年于永丰舰护卫孙中山蒙难相比,抬高自己的身价。宋美龄在《西安半月记》一书中,用蒋介石的语气,表扬了戴笠。他即引为不世之荣,以后一谈起此事,就说:“冒死而去,呈祥而归。”

戴笠善于混世,他深知在蒋介石跟前得宠,会受到其他人的忌妒,因此,搞好与其他权贵的关系非常重要。

为了巴结宋子文,戴笠在宋子文家派了一个便衣分队,保护这位“国舅”,宋子文非常非常高兴。他还知道宋子文不爱看中文字的公文,便用英文摘要后呈送,宋子文一看非常满意。在抗战期间,军统特务的实际人数,比正规编制增加一倍多,庞大的超支无从报销。全靠宋子文帮忙,他们从美国购进印钞机,大量印刷敌伪的各种假钞票,以此贿赂汉奸,购买军火,黄金等。

对孔祥熙,戴笠也想尽办法巴结。起初孔祥熙看不起戴笠,戴笠就想办法让孔高兴。孔有自己的卫士,可是每逢孔家举行宴会,舞会时,他都主动派特务去警戒。凡孔家抓送去的人,不管有没有不轨行为,都不由分说扣押起来。这样二人关系密切起来。后来,孔祥熙还推荐戴笠兼任财政部缉私总署署长,不久又兼任该部战时货运局局长,从而插手财界。他立即委派军统特务充任河南、甘肃、宁夏、四川、陕西省的缉私处长,以及界首货运分处处长,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控制豫、陕、甘、川五省的“八阵图”。戴笠还与汤恩伯合伙,进行走私活动,捞取大量钱财。

戴笠与国民党的一些军政大员如程潜、杜幸明、傅作义、宋希濂、曾扩情、周至柔、李惟果、林可胜、宋子良等人的关系也很深。

戴笠与胡宗南的关系很不错,军统内部的有些问题,他也找胡宗南商量。有关胡个人或其部下的任何情报,他都要亲自处理:非报蒋介石的问题,他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样,胡宗南每次见蒋介石,要谈什么重要问题,也找戴笠商量一番,军统要扩建,胡从人员到装备,全力支持。在私人生活上,两人达到了不分彼此的程度。胡每次从西安到重庆,总是爱住在戴笠的公馆里。有一次,胡到重庆,戴外出了,毛人凤就叫沈醉去招待,并叮嘱把戴所用的、吃的都拿出来。沈知道戴笠有时非常小气,特别是他用的。吃的东西,是不大随便让人动用的。毛人凤看出沈的心事,便说:“对胡宗南,戴笠比对自己的兄弟亲得多,一定要和戴笠一样招待。”胡住在戴笠公馆,就同住在自家一样,几乎天天请客。

胡宗南有统治国家“舍我其谁”的报负,一心要造成黄埔系,自己做穿黄褂的头,接蒋介石的班,曾鼓励戴笠设法控制政治、经济部门,多准备人才,以待将来“平分天下”。但胡又很明白,与自己相争的对手,一个是老牌的何应钦,一个是后起的少壮派陈诚。上海《字林西报》曾预测蒋介石的接班人,也是按何、陈、胡的顺序排列的。汤恩伯也想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戴笠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便为胡、汤当牵线人。

戴笠经约定胡、汤在洛阳会面。戴笠带着文强等随从自穴寺提早出发,胡、汤于洛阳动身,先后在龙门大桥会合。他命文强陪着胡、汤先到石窟休息。自己带着两个卫士爬到香山白家的最高处,四面了望一“下,才赶到石窟。胡笑着对他说:“用不着一步一岗,五步一哨。”

戴笠说:“两位老兄的命比我大,比我值钱,还是亲自去察看一番放心些。”

汤恩伯接上话头说:“难怪老头子那么信任你,这么细心不苟,难得,难得。”

在石窟,胡、戴、汤结成了三角同盟。

正因为戴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国民党内部,看不起他的人不少,但对他恨之人骨的人并不多,而且不少国民党要人还要靠他办事,不敢得罪他。

2.利用上司的宠信整倒对手

宋朝阎文应是开封人,因他善于见风使舵,不断升迁,到仁宗时,已升至内副都知。经过详细的了解,阎文应终于知道吕夷简遭免是郭皇后所致,于是,两人合谋,想寻找时机废掉郭皇后。

吕夷简事先做的铺垫工作果然有成效。经过一番活动,仁宗觉得吕夷简为自己的母亲的葬礼出了力,也算为自己争了一些面子,就又恢复了他宰相职位,吕夷简大权在握之后,便进一步同阎文应勾结,要把郭皇后废掉。

恰在这时,宋仁宗的妻妾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被阎文应及时地利用了,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有两个,一个是杨美人,一个是尚美人,两人相互争宠,但同时又联合起来对付郭皇后,生怕郭皇后专宠,会让仁宗弃了她们两人,因此,杨美人、尚美人和郭皇后的矛盾越来越深。郭皇后又是个好强斗胜之人,不甘于被两个美人分宠,经常训斥她们。一次,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训斥尚美人,尚美人见仁宗在场,就有恃无恐地顶撞了几句。郭皇后怒火上冲,一巴掌打在了尚美人的脸上,尚美人不敢还手,连哭带喊地跑到仁宗的背后躲避,郭皇后紧追不舍,竟一巴掌打在了仁宗的脖子上,留下了几条血印。这下子恼了仁宗,也吓坏了郭皇后。但事已至此,郭皇后只好赔罪,仁宗拂袖而去。

阎文应看到这一幕,觉得捞权的机会到了,若能废了郭皇后,再立一位新皇后,哪有不受宠信的道理?他从一旁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他说了一番郭皇后的坏处,弄得仁宗更加气恼,决定废掉郭皇后,但仁宗生性谨慎怕事,胆小儒弱,他担心随便废立皇后会引起大臣的不满,就问阎文应该怎么办?阎文应一听,正中下怀,对仁宗说:“陛下圣明,虑事周密,这本是陛下的家事,朝臣不应干涉,但陛下愿意交给朝臣讨论,实在是英明仁厚之举。不过,象您脖子上被打了几条血印这种事,恐怕不好当众展看,陛下可把宰相吕夷简召进宫来,让他验看,他若没有异议,其他朝官就不会阻拦了。”

仁宗觉得阎文应说得有道理,就把吕夷简召迸宫来,吕夷简早由阎文应告知,一见仁宗脖子上的血痕,当即显出痛心疾首之状,而且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极力主张废掉郭皇后,并建议谁不同意废掉郭皇后、谁就是不通君臣大义,就坚决罢掉谁的官,在吕夷简的大力支持下,仁宗顺利地废掉了郭皇后。

郭皇后被废以后,阎文应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进一步信任,后宫的嫔妃也都对他倍感敬畏,尚美人和杨美人也对他感激不尽。只是两位美人生性轻薄,郭皇后被废以后,两人更加肆无忌惮,日夜纠缠不休,弄得仁宗沉溺酒色,有时连早朝都不到,后来干脆病倒在床。于是,宫廷内外议论纷纷,都说杨美人、尚美人淫荡成性,妖害君主。阎文应见显示自己忠心、取得皇帝信任、大臣好感的时机又来了,就三番五次地劝仁宗要保重身体,弃绝两位美人。仁宗听得烦了,就顺口说了一句:“好吧!”阎文应一听,即刻来到两位美人居住的地方,喝令小太监把两位美人强行拉上车子,推出宫外。两位美人哭泣求情,阎文应自称是奉了皇上的旨意,无人敢违。杨美人还想见皇上,阎文应骂道:“你们这两个宫廷奴婢,别再作痴心妄想,赶快出宫去吧!”

第二大,阎文应向仁宗汇报了这件事,仁宗真是瞠目结舌,不知以对。但他总不能再让人把两位美人请回来,只好承认这种现实,诏令她俩做了尼姑。

3.假别人之手,行巴结之事

周灵王二十六年,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令尹屈建利用诱敌之计,大败吴国。

周灵王二十七年,楚国国王楚康公为报吴国伐楚之仇,到秦国借兵,准备讨伐吴国。秦景公使派他的弟弟公子围帅兵相助。

吴国得知消息后,以守为攻,屯重兵于江口坚守。楚国见吴国有所准备,不易取胜,就转而攻打归附于晋国的郑国。

双方交战:郑国自然不是对手,楚国大夫穿封戍活捉了郑国大将皇颉,大胜而归。

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也想在主公面前领功请赏,便想从穿封戌手中夺走皇颌,将此功据为已有,穿封戍当然不从。

公子围仗着是楚康王的弟弟;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对楚康王说:“我捉住了郑国大将皇颉,不料却被穿封戌夺去。”

过了一会儿,穿封戍押着垦颌前来领赏,并向楚康王陈述公于围要从他手中抢夺皇颌,冒功领赏之事。

两人各说各有理,楚康王一时不知谁真谁假,便命太宰伯州犁来决断。

伯州犁早就有心奉迎公子围,只是平时没有机会。现在楚康上要他决断公子围与穿封戍的争论,真是天赐的一个向公子围献媚的好机会,于是他就对楚康王说:“俘虏是郑国的大夫,并非普通将士,只要问问他便真相大白。”

楚康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就命皇颌站在庭下,伯州犁站在他的右边,公子围、穿封戍站在他的左边。

伯州犁先把双手向公子围高高拱起,向皇颉介绍说:“这位是公子围,是我们国君的弟弟。”然后,又对着穿封戍,双手在下边拱了拱,向皇颌说:“这位是穿封戍,是方城外边的县尹。到底是他俩谁将你抓到的?你要从实说来。”

皇颌虽然当了俘虏,但毕竟是郑国大将,对伯州犁的眼神、动作所表现出的一切,早已领悟,为了活命,也为了讨好公子围,便佯装看了看四周,回答说:“我遇公子围,战他不过而被俘。”

穿封戍听了大为愤怒,顺手从兵器架上抓起一戈,发疯般地朝公子围刺去。吓得公子围急忙跑开。

伯州犁见状,忙走上前去,一面竭力劝解,一面请求楚康王对两人都记功奖赏,又亲自设酒宴,劝二人和好。

结果是皆大欢喜。

伯州犁献媚可谓不露声色,手段高明之极,真堪称典范。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稍有心计的人便可看出他在行巴结之事,但无论多有口才的人也难责备其决断不公平。既使强有责备,也只能说皇颌怨怨相报,干伯州犁何事。假人之手,行我之事,真是绝了!

郑袖是楚怀王的夫人,长得漂亮,又聪明机智,很得楚王宠爱。

有一次,魏王赠送楚王一位美人,姿色艳丽,热情大方,一下子把楚怀王给迷住了。

郑袖非常伤心,眼见被人横刀夺爱,大有被打人冷宫之险。但郑袖表面上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既不向楚怀王嗜嚏,也不发半句牢骚,并且对那位新夫人表示特别好感。新夫人爱好什么衣服,喜欢什么玩物,郑袖一定给她办到;她要相把房子怎样布置,郑袖也很快给弄好。对新夫人的关怀,比楚怀王还周到,像婢女服侍主人一样,无微不至,还在楚王面前,大赞新夫人的好处。

新夫人对这位老姐也非常感激,时相过从甚密,凡事都要找她商量,亲妮地以姐妹相称呼。

“姐姐!”新夫人说:“我非常感激你对我这么好!”

郑袖说:“这算什么!咱们姐妹共事一个丈夫,正所谓骨肉相连,不分彼此。再说丈夫为一国之王,日理万机,我们做妻子的,应该多方体贴他,使他的疲劳有一个轻松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把家事处理得和谐,不是在折磨丈夫吗?妹妹,你能够这样给丈夫快乐,我也快乐哩,我得感谢你才对!”

新夫人听了这番话,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说:“姐姐的话过重了,妹妹实在担当不起,还请姐姐经常教训我,指导我怎样去增加丈夫的快乐!”

“何必客气,看在丈夫份上,我们凡事要有商有量,那丈夫就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了。”

楚怀王见这一对如花似玉的夫人相处得这么好,心里也十分高兴,说:“女人大多凭美貌去博取丈夫欢心,且酸劲十足。但我的第一位夫人不会这样,她真能体贴我,晓得我喜欢新夫人,她竟比我更喜欢,简直比孝子侍亲、忠臣侍君更好。”

郑袖知道楚王绝不怀疑自己吃醋了,暗自高兴。有一次,和新夫人闲谈的时候,似无意地告诉新夫人:

“大王在我面前说你可爱极了,又漂亮又聪明,又温柔又体贴。只有一点,大王嫌你的鼻子略尖了点儿!”

“那怎么办呢,姐姐!”新夫人摸一摸鼻子问。

“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郑袖依然若尤其事地回答。“你以后见到大王时,轻轻地把鼻尖掩一掩不就行了吗!”

新夫人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以后每次见楚王时就把鼻子掩起来,楚王觉得很奇怪,又不便当面相问,便问郑袖,“为什么新夫人每次见到我时,就把鼻子掩起来”

郑袖诚恳他说:“我也听她说过,可是——”她向楚王飞一媚眼,欲言又止。

“你说罢!”楚王追问:“夫妻间还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吗?就算说锗了,我也不会怪你。”

郑袖装出害怕的样子,低声说:“她说你身上有一种恶心的臭味。”

“啊!我身为国王,身上竟有臭味?她会讨厌我?岂有此理?”这位喜怒无常的楚王发怒了,猛力把桌子一拍,狠狠地咆哮起来:“来人哪!快去把那个贱人的鼻子割下来。”

新夫人的容貌被毁了,郑袖的情敌打倒了。

对于人来说,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于人有奸诈,此本能也就变了质、走了样,哭和笑,就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不外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或博人同情;但笑却不同,有天真的大笑、微笑和媚笑等,其目的不是谋人之财,就是害人之命。因为哭的形象是丑恶的,笑是美丽的,人多厌丑而爱美,所以哭计上当少,笑计上当多。

美人的哭能淹没英雄,而入的笑也可以埋葬豪杰。对于女人来说,笑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总之,表面上装出谦恭敦厚,和谒可亲,使对手不知不觉坠人吾术之中,这乃“笑里藏刀”的妙用,郑袖用“真诚”的笑,极力巴结对手,然后不动声色滁掉了对手,以至对手至死还十分感谢她呢。

4.识时务者为俊杰

那些谄媚小人并不见得一开始就是坏蛋,有些甚至曾经还是正直之人,但封建官场的污浊,本人思想的不坚定,而最终被拉下水。而这些人一旦坏了良心,丢了道德、人格,那么干起坏事来更是可怕,其拍马之术也更是老道成熟。

唐朝未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李克用割据晋阳,独霸一方。李克用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其于李存勋在灭梁前期,也还是颇有作为的。大概是因为冯道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李存勖,以图求得前程。在这以前,冯道先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当时,幽州守军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也是一言不合,即加诛戮,甚至杀了之后,还叫人割其肉而生吃之,冯道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很危险的。一次,刘守光要攻打易、定二州,冯道却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被杀死,经人说情,被押在狱中。由此可见,当时的冯道还是较正直的。冯道经人帮助,逃出牢狱,投奔太原,投在晋大将张承业的门下,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什途。

冯道起初担任晋王府中的书记,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政令文告、军事信函,不久,李存勖看到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十分腐败,就准备灭掉后梁。

李存勋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以后,只重视那些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的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直到庄宗李存勖被杀,明宗即位,他才被召回。明宗鉴于前朝教训,重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才被任命力相,真正发迹。

冯道虽为宰相,还是为时人看不起,残留在人们意识中的门阀士族观念还未肃清。冯道出身低微,因此经常受到人们的奚落。一天,冯道下朝回家,一个出身于“衣冠门第”的工部侍郎跟在他后面起哄道:“宰相走得太快了,必定要从腰里掉下一本《兔园策》来!”当时,《兔园策》是一本乡村里儒用来教农夫和放牛孩子的读本,这么说冯道,明摆着是讽刺他出身低微。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竞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奚落宰相,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冯道当时所处的环境。

后唐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此,冯道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为做官而做官了。李从厚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姨夫石敬瑭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河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是一反常态,极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力宰相,按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为人又过于宽和优柔。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但个别正直官吏还是出言洁间。中书舍人卢导首先抗言说:“哪有天子在外,大臣反去劝别人当皇帝呢?我们是不是该去投奔天子?”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形势,不要固执见。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迎接李从珂,并献上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元勋。只是李从珂对他实在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

不久,石敬塘同李从珂发生冲突,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他以恢复明宗为号召,把原来明宗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复了职,石敬瑭对他既往不咎,冯道是乐得当官。

石敬塘当皇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尤其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情。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战”,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来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瑭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同意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

其实,石敬瑭哪里知道冯道的“苦衷”。冯道十分清楚,只有结交好耶律德光,他在石敬瑭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宠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容易对付了。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冯道可以说极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他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儿确实忠实可靠,就决定放他回去。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经过多次反复,那津德光一定要他回去,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准备启程。一个月以后,他才上路,在路上又走走停停,走了两个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间:“能活着回来,恨个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上快,就显出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那有什么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随从人员这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瑭都得巴结他。石敬瑭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归他管。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瑭对冯道的宠遇无与伦比。

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一点儿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了吧,就从襄邓主动来投靠那津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族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连忙换上一副卑躬的笑脸,小心侍候。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冯道说:“我既无兵无城,怎敢不来?”又问:“你这老头儿是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儿!”冯道以老朋友的姿态装憨卖傻,卑辞以对,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为难他。

不久,耶律德光见中原百姓生灵涂炭,便问冯道说:“怎样才能救天下百姓呢?”冯道见机会来了,就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说:“这时候就是如来转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灾难,只有陛下才能救得!”大概爱听谄谀是人的本性之一,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冯道,让冯道当了辽王朝的“太傅”。后来曾有人检举冯道曾参与过抵抗契丹的活动,耶律德光反为冯道辩护说:“这人我信得过,他不爱多事,不会有逆谋,请不要妄加攀引。”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冯道随契丹到恒州,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这时石敬蹭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刘知远就拜冯道为太师。

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人汴京。这时候的冯道,又故伎重演,准备率百官迎接郭威。他做了后唐明宗的七年宰相,尚且不念旧恩,何况只做了不到四年的后汉太师,更是不足挂齿。,于是,冯道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去收伏刘知远的宗族刘崇、刘斌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刘斌相信了冯道,认为这位三十年的故旧世交,总不会欺骗他,没想到一到宗州刘斌就被郭威的军队解除了武装。冯道又为后汉的稳固立了一大功。

没过几年,郭威病死,郭威的义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割握一方的后汉宗族刘崇勾结契丹,企图一举推翻后周政权。冯道根据半个世纪的经验,知道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自己虽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官位爵禄。

柴荣当时只有34岁,年纪不大,却很有胆识气魄。刘崇、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帝新丧,人心易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却一定要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愿随出扯,不冉多说,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地“固争”,下面的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不起我了!”

其实,冯道倒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儿投靠新主子的资本。

谁知柴荣还真不怕邪,亲率军队,于高平之战中大败刘崇、契丹联军,以事实给了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就在柴荣凯旋之际,冯道也油尽灯枯,对在下一个工朝做官失去了信心,也许他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伤心吧,柴朵高平之战胜利终于送了他的老命。

冯道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后无哀荣,身后境况凄凉。

冯道死于954年,一生度过了73个年头。

在封建时代,当一朝红人,不算太难,但三朝四代依然走红,确实需要功夫。冯道服务五朝,官运不衰,可也称得上官场“常青树”了。

5.悄悄俘虏领导心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仅是位经商老手,也是一位拍马大师。

胡雪岩深知中国封建社会“官”的重要意义,离了“官”什么也办不成。胸怀大志的他不惜以自己失业为代价,冒险挪用钱庄500两银子资助一位穷愁潦倒的冗吏王有龄升了官,使王有龄感激不尽。王有龄进入官场后,官运亨通,连连高升,权势日隆,胡雪岩便利用王的权势,自己开设私营“阜康钱庄”,从此以金融业为中心,周旋于官府、帮会和洋商买办之间,极尽投靠、勾结、拉拢、网络和收买之能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利用这个关系网大肆进行各种合法的、非法的经济活动,他工于心计,精干谋划,手段高明,处事圆滑,在生意场上以极其精细的连环计,进行大规模垄断性经营,屡屡得手。

除做蚕丝、茶叶生意之外,还帮清政府大举洋债大量进口军火,这些大生意使银子流水般地涌迸自己的钱庄,短短十年,家财暴增到亿万,富可敌国,阜康分号遍及江南十数个省市,并有十多家药店、当铺……发达后,胡雪岩捐官至二品,顶戴花翎,显赫一时,人称“红顶商人”。

胡雪岩官商相通,以行贿手段把一堆贪官污吏伺候得舒舒服服,他善于摸透官吏们的性格、爱好、投其所好,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办法,使这班“老爷”们在胡雪岩面前服服贴贴,听候“调用”。

太平军攻破杭州后,王有龄死去,胡雪岩失去了官府靠山,经仔细权衡,他选择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一品大员左宗棠为靠山。左宗棠当时是镇压太平大国方面军的主帅,官衔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钦命督办浙江军务”。这是位权势显赫的社稷重臣。对于胡雪岩来说,以杭州为中心进行商务活动,离开了左大帅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是,左大帅这位湖南蛮子,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最棘手的是当时已有人向左宗棠密告胡雪岩贪赃在法,“生活起居,严如王侯”,左宗棠正准备拿他法办。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胡雪岩镇静自若,他有充分的自信拍准这位左大帅的马屁,他针对左大帅的性情,精心设计了求见左的方案,主动拜见左大帅,他看准了左的清廉刚正,抛弃贿赂个人的老套路,而是将大量钱财用于战后拯救,帮助左宗棠解决他最关心的问题。

胡雪岩当面向左宗棠“捐献一万担米”。而时值兵烫之后,哀鸿遍野,军粮都难以保证,突然问一万担米从天而降,救民于水火,左宗棠怎不惊喜而感激呢?这一定军心、救百姓的“义举”令左大帅盛赞胡“满朝朱紫,没有一个如老兄有见识”。胡雪岩用此法征服了左宗棠,使左大帅不仅没有惩办他,反而委任其为军需采购大臣。

左宗棠镇压农民起义大军缺钱,胡雪岩帮他精心设计筹措军饷,深得左的欢心。左宗棠攻打新疆与俄军交战,委派胡雪岩出面向洋人借钱,胡雪岩以巨额家资为底子(担保),前后四次共借1100多万两用于购买洋枪洋炮及军需物资,解除了左宗棠的后顾之忧。

胡雪岩的办事干练、稳妥,军需供应及时,使左宗棠在新疆打了胜仗。左宗棠在受到清廷嘉奖之时,也没有忘记胡雪岩这位后勤部长,左在给清皇帝的奏折中大大地称赞了胡雪岩一番,说:“胡雪岩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比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功劳还要大。”于是,皇帝钦赐胡雪岩着黄马褂(黄色为皇家象征,黄马褂是钦差大臣衣着)。作为商人的胡雪岩极尽封建上朝殊荣。

6.礼多人不怪

送礼,大概是拍马之徒惯用的“常规武器”。俗话说,没有不吃腥的猫。同样,也没有不贪钱的官,在封建时代如“权钱交易”、买官鬻爵早已司空见惯,就是在民主制度和公共监督较为完善的西方,对这一“灰色癌症”也是无可奈何。在官场上,许多人都把送礼作为已结权贵,升官发财的手段,对送礼的学问有精湛的研究。

李宗吾老先生在他的名著《厚黑学》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写道:

“送,即是送东西,分大小二种,大送,把银元钞票一包包的拿去送;小送,如春茶火时,及请吃馆子之类。所送的人,分两种:一是操用舍之权者,二是未操用舍之权,而能予我以助力者。”

人们对赵公元帅和“孔方兄”大都格外垂青,说来也难怪;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文钱憋死英雄汉”,即使在当社会,许多人仍深信“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遇到大事小事往往求助于“孔方兄”。这在官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常言道,礼多人不怪,给上司送了厚礼,有·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事的则想办法找机会给弄个乌纱帽戴一戴。所以,送礼不愧为做官的终南捷径。

送礼,首先要把握好对象,有时给甲送,而没有给乙送,得罪了乙也不上算。民国初年著名人物陆建章给袁世凯的妻妾送礼就是一例。

袁世凯筹备帝制时,陆建章首先称臣。

他听说袁妻于夫人要过生日,亲自献上一枚钻石戒指。于夫人很喜欢,向诸妾炫耀一番后,珍藏在卧室的首饰盒中,准备大典时戴。谁知第二天,钻石戒指不翼而飞。于夫人又气又急,召集众仆,严刑拷打、追问,钻于戒指还是没有下落。最后,她只好去翻检诸妾的卧房,竟在十姨太的屋里找到了那颗宝贝,窃贼是她。原来,这位姨太太嫉妒心极强,看到陆建章送给于夫人这么大的钻石戒指很是眼红便俏悄偷去。

于夫人很生气,向袁老头告状,袁特别宠爱十姨太,故袒护她,反而责怪于夫人:“小小钻戒算得了什么?过几大我可以给她几个更贵的钻戒,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果然,不出几天,十姨太手上一下子戴了五六个金光闪闪的钻戒,神气十足。于夫人差点气昏过去。

这十姨大的钻戒由何而来?是袁世凯悄悄把消息传给了陆建章。陆心想:这可要坏事啦,十姨太万万得罪不起,我的乌纱帽还是得过她的鼎力相助才弄到手的。他火速购得十几颗贵重钻戒,特赠十姨太。

此事办得巧妙、及时,解决了袁老头的妻妾矛盾,又讨好了其宠妾,袁对陆建章自然就另眼相看了。

送礼还要把握好礼品的轻重分量,以我手中钱,买你手中权。

在清代,官员贪污是个公开的秘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国最大的贪官和申可谓生逢其时。乾隆年间,和申是朝中的实权人物,皇上面前的红人。在和申那里,大小的百官皆有定价,出什么价钱做什么官,当时盐政、河道总督是两个最大的肥缺,标价也就最高。官员们必须先以“巨万纳其府库”,然后才能走马上任。即便好不容易捞到了一个肥缺,仍要经常向和申行贿,因为大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一个官都有犯罪的可能。如果早早送上金银财主,一旦获罪,和就可以为之从中斡旋,否则,就不要怪我和手下不留情了。

督抚们向和申行贿的数额之大是十分惊人的,一二十万两银子在和申眼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有一位姓张的巡捕官受陕西巡抚的派遣,送20万两银子给和申。张巡捕押着银子到了京师,却没想到竟然行贿无门,和府根本无人接待。后来花了5000两银子做“小费”,才出来一个穿着华丽的少年问:是白的,还是黄的?张巡捕答说是白银。那少年吩咐左右收在外库。然后给张巡捕一张名柬,说,“用这个作为回执,回信另发了。”张巡捕以为这个少年一定是和府的总管或者心腹,可别人告诉他说,这不过是一个门子而已,几千两银子,就能见到和府总管吗?20万两银子竟不值总管出面,见一个奴才尚且需要几千两,真可谓“侯门深似海”!

民国年间,官场送礼成风,一般官僚、政客大都精通此道,就连以“三不知”著称的狗肉将军张宗昌也不例外,而且还称得上是个送礼求官的行家。张宗昌本人士匪出身,臭名远扬,劣迹斑斑。但在官场上却能呼风唤雨,游刃有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他的送礼艺术。

1920年,张宗昌兵败湖南,只身逃走,从此成了光杆司令。张宗昌明白,只能用金钱打通关节。说来也巧,直系首领曹馄恰好在保定过50寿辰,张宗昌便以祝寿为名,风风火火来到保定,一进曹府,便当着众宾客的面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拱起双手,自报家门。

“俺,山东掖县张宗昌,如今落魄了,听到曹大帅做寿,俺想啦,都是行武出身,和尚不亲帽子亲,俺得来为大帅拜寿!”他转身又对曹馄说:“曹大帅,目下俺手里穷,没厚礼,千里送鹅毛,表表心意吧。你可千万别嫌礼大薄。”说着,自己把破布包打开。

这包一打开可不要紧,竟吓得在场男女个个目瞪口呆,惊若木鸡。张宗昌的寿礼,原来竟是纯金的8个金仙寿星。光闪闪,金灿灿满屋放着光辉。

原来,张宗昌兵败之前也颇有积蓄,攒下二十几万块大洋,若把这笔钱带回山东,却也购置一片像样的田产。张宗昌他不,他想买枪、习兵,想拉队伍。所以,张宗昌便倾囊而出,做了8只金仙寿星。

曹馄虽觉此人粗鲁,但忽然间得到如此重金和一员干将,顿时心花怒放,马上委以重任。

张宗昌从曹馄那里讨得一个师的番号,开始招兵买马,但却遭到直系干将吴佩孚的竭力阻挠,最后师长未当上,礼也自送了,只好改投张作霖。然而此时的张宗昌已无钱送礼,于是就别出心裁,拎着两个大抬筐去见张作霖。张宗昌指着两个抬筐对张作霖说:“远道来投,敬献礼物,还望笑纳”。

众人看着两筐土,不禁交头接耳,暗暗耻笑张宗昌。唯独张作霖不动声色地沉吟着,张宗昌毕恭毕敬地等待着,心中忐忑不安。终于,张作霖露出笑容,点头允诺接受张宗昌的礼物,命令副官将两筐土收好,并任命张宗昌为高参,还让张学良给张宗昌送上2000元费用。左右官员不明所以,问张作霖究竟是何意。张作霖得意他说:“告诉你们,那两筐土的意思是要为奉系添把土。挑筐一副而无扁担——权柄,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希望我授他职权。”众人恍然大悟。事实上,张作霖、张宗昌都是胡匪出身,确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送礼还要送得巧,送的不巧,拍马屁拍在驴蹄子上,还要反被踢上一蹄子。民国年间,吴佩革坐镇洛阳,严然成了高高在上的河南王,原来不可一世的督军张福来却成了受气的媳妇,在吴佩孚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

1923年4月22日,吴佩孚50诞辰。吴本想借祝寿之机大肆张扬,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但他沽名钓誉,为表示清廉,特意在报上刊登启示,三令五申要“谢寿”,自讨没趣的张福来忽地觉得:别人不来祝寿可以,可我这个在吴大帅眼皮底下的官与人家不同——受气媳妇不给婆婆拜寿,恐怕将来没有好果子吃。再则,常言说,礼多人不怪。于是,带人抬着厚礼进吴府拜谒,恭恭敬敬施礼说:“特来恭祝大帅千秋!”

吴佩孚本来就看不起他,见此,气不打一处来,他一蹦多高:“你没看见我的启事?你有功夫来拜寿,为什么不抽出工夫管教你的兄弟?你的兄弟与赵三麻子有什么两样?”赵三麻子是河南前督军赵倜的痞子弟弟赵杰,此人作恶多端,人们对他恨之人骨。

张来福的脑袋雷击一般,嗡嗡作响,好半晌不敢抬起,斜眼一瞥,忽见很多人都在座,羞得他汗流满面,无地自容。他回去后大哭道:“大帅不给我一点面子,我再也不干了!”

其实,吴佩孚也喜欢拍马、送礼者,只是要拍得恰到好处。此日,他正想显示一下“刚正”、“清廉”、“说到做到”。于是倒霉鬼张福来一下子拍到驴蹄子上,被踢个不亦乐乎。

人们送礼时有一个习惯的心理,自己以为好的往往也以为受礼者喜爱,其实,人的性情不同,自己喜爱的别人未必就喜爱。有的人认为送钱好,这要看你送给谁,送多少钱;有的人认为送东西好,无论送什么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受礼对象的心理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送礼。要送得受礼者媚开眼笑,要送得受礼者看不出你是在拍他的马屁,这才算得上水平。

方务德的送礼水平实在高明。

秦桧任宰相,手掌国家大权,因此,各种各样的礼品不断从四面八方飞进相府,“四方馈遗日至”。

广东路经略使方务德知道秦府常摆宴席至深夜,便苦思冥想,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讨得秦桧的欢心呢?办法有了:他特制了一批蜡烛,并派能言善辩的心腹之人骑上快马,限期送抵相府。同时,特别嘱咐送烛之人选送一份厚礼给主藏史。送烛人按计行事。被买通的主藏史接到厚礼后,告诉来人不要着急,静候消息。

一日,又遇秦府饮宴,从午至昏,天色渐暗,秦桧嘱人拿蜡烛来,主藏史故意说,府里蜡烛用完了,这里正好有方经略使送来的一箱蜡烛,还未启用。秦桧说:那就拿出来用吧!蜡烛点燃不久,突然,满屋异香扑鼻,宾主均觉诧异,不知来于何处,细察,原来异香自蜡烛中飘出。秦桧好生惊奇,立即令把剩下的一起拿来,共49枚。秦桧狐疑不解,心想:送到我这里的礼品怎么连个整数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叫来广东送烛的人询问。来人上堂禀告:蜡烛是我们经略使大人特地派人监造制作,专为贡献相府用的。一共做了50枚。做好以后,不知质量如何,拿出一枚试燃,这样就只存49枚了。因为是送给相府的,所以经略使大人不敢用其它蜡烛来充数。秦桧闻故,心中大喜,认为方务德崇奉自己专心不二,诚实可嘉。从此,对方务德特别照顾。

拍马,是一种服务加示忠行为。服务和示忠都要求专一。逢人就拍的拍马者,是不受青睐的,方务德送香烛事小礼薄,关键是向秦桧曲折地奉献了忠诚不二之心。

程松寿以送美人的方式,示之以忠,赢得了受贿者的喝彩。

韩宅胄有一爱姬,因为一桩小事,被赶出了韩宅。钱塘县令程松寿得知后,马上花大钱买来此女。回家后,程县令特地将她安置在中堂,朝夕由程氏夫妻亲自侍奉,殷勤周到,恭敬小心;弄得此姬惶恐狐疑,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韩宅胄自爱姬被赶出家门后,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不几日,思念难熬,于是派人寻找。很快得知是被程松寿买回,不觉大怒。程松寿闻之,立即登府拜谒,当面禀告韩宅宰相说:我之所以买回此女子,是怕她被外州县买去或不幸流落他乡。为的是替你将此姬藏在近处,一旦你需要,立即将她送还给你啊!程松寿的解释虽稍解了韩宅胄的气恼,但疑虑仍未消失。爱姬回府,祥细叙述程松寿夫妻侍她是如何的好之后,韩宅胄的疑虑这才冰释,转而十分高兴。第二天就提升他为太府寺丞,越年,又拔为谏议大夫。

按说,程松寿应该满足了,哪知他是个胃口很大的人,还想继续往上爬。于是,心生一计,又买来一美女,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松寿”献给了胄。女抵韩府,宅胄觉得好奇,间程松寿道:“怎么与你同名啊?”程松寿不慌不忙,厚颜无耻地答道:“欲使贱名常达钩听啊!”韩宅胄喜欢他这般殷勤乖巧,很快就提升他枢密院院事。

最令人称奇的是,安徽合肥知县只一纸对联就讨得了权臣李鸿章的欢心。

李鸿章夫人50岁生辰快到了,满朝文武大臣都准备前注祝寿。消息传到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去拍马求荣,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宠。可是细一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知县能送多少礼?少了,等于不送;多了,送不起。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量。师爷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也不用了,保你的礼品最为注目,列于他人礼品之上。”

知县听说一两银子也用不了,自然高兴,可想天下哪有这般好事,便问:“送何东西?”

“一副普通的寿联即可。”师爷答道。

知县听罢直摇头。师爷忙说:“包你从此飞黄腾达,不过这寿联必须由我来写,你亲自迭上,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

知县满口答应。

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寿联上了路。他昼夜兼程赶到京城。等着祝寿之日,他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下跪说:“卑职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叫他进来。知县站起身,忙拿出寿联,将上联先打开,李鸿章一看是: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知县又“哗啦”一声打开了下联,李鸿章一见,忙双膝跪地。原来下联写着: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两宫”指当时的慈安、慈禧,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由地跪了下来。于是他命家人摆香案,将此联挂在《磨菇上寿图》两边。

这副寿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这位知县也因此而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

由些看来,礼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马屁不在于多拍而在于会拍。小小一副寿联胜过千万句奉承话和贵重的礼品。此位师爷可谓拍马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