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姣二妃-汉献帝与曹操三女

毓秀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八月,秋分。

许都皇城西南隅的毓秀台刚刚建成,这是曹操专为小皇帝刘协准备的祭天的地方。

许都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即皇城,周长九里二百一十九步,约五百亩见方,地面高出平地丈余,是许国古城;外城,约为内城的四倍,这是曹操迎献帝都许后所扩建的。毓秀台位于皇城的西南角,高四丈五尺,占地约六亩。台上的祭祀场所,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坛庙,叫玉皇殿。庙顶为圆锥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说。殿中有一尊塑像,仪表端庄,叫玉皇大帝,或称天帝,百姓呼为老天爷。传说人间的皇帝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修建毓秀台,就是专供天子刘协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祭祀天地之用,以祈丰年。秋分祭天,也叫告天,就是人帝向天帝告慰之意。

曹操实行屯田,给官民带来了丰衣足食,改变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许都地区成了“人心向天子,万民赞曹侯”的天下。城郊四周,花团锦簇,桑林遍地;五谷丰登,碧波涌天,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天子刘协登上毓秀台祭天,司空曹操率百官陪祭,站在远处观望的百姓,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禁军兵士在毓秀台四周认真警卫,保证皇帝和大臣的安全。秩序井然,热闹而不混乱。

告天的仪式完毕之后,献帝刘协想到城外郊野转一转、看一看,曹操满口答应。

小皇帝刘协乘坐辇车,曹操骑着一匹大红马,陪同献帝到郊外视察。这时秋作物都已收割结束,家家大囤满小囤流。农民都在地里整地种麦。有用锨挖的,有用锄头刨的;也有用牲口犁耙的。这种繁忙欢乐的景象,是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下了辇车走向一位正在干活的老农,问道:“你整理这地,准备种什么?”

老农正在用耙耧地,就停下耙说:“准备种小麦。”

献帝问:“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小麦?”

老农说:“现在还不到时候呢?”

几个青年农民围过来,他们一起背着农谚说:

秋分早,

霜降迟。

寒露种麦,

正适其时。

小皇帝刘协不懂这农谚的含义,问老农说:“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农解释说:“现在是秋分时节,种小麦还有点早,等到寒露时节,种小麦正合适,若要等到霜降,再种小麦,那就有点迟啦!”

刘协与农人告别,来到一条大河边。他登上堤岸,看到大河两边到处都是桑田。片片桑树林里,都有姑娘们在采摘紫红的桑葚,一片欢声笑语。

就在这金秋晴朗的时日里,献帝刘协却萌动了春心,他想到了在洛阳一条老河边邂逅的两位姑娘。两位姑娘帮他摘的紫红桑葚又酸又甜,时过一年了,那味道现在在他嘴里还能回味出来。正好那时在两位姑娘离开之前,赵兴也赶到了,赵兴也许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况。他这时就问身边的赵兴说:“赵兴,你还记得去年在洛阳为朕摘桑葚的那两位姑娘吗?”

“记得,记得。”

“你还记得她们姓什么吗?”

“好像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潘吧?”

“你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吗?”

“启禀皇上,奴才忘记了。”

小皇帝刘协记得,他说:“一个叫张妍,另一个叫潘姣,对吧?”

赵兴说:“对对对,皇帝记性真好,一点不差。”

刘协又问:“她们的长相你总该还记得吧?”

赵兴说:“记得,记得,张姑娘是个瓜子脸,潘姑娘脸形稍微圆一点,反正两个人长得都很好看。”

刘协又问:“你看清楚她们脸上长有黑痣吗?”

赵兴说:“那时只有一会儿工夫,奴才怎会看得清楚呢?再说当时皇上一直瞅着她们,奴才也就不敢多看。”

刘协说:“张姑娘眉心上有一颗黑痣,潘姑娘下巴有一颗黑痣,真是巧合,我无意中一看就记住啦。”

曹操这时听得有点不耐烦了,他说:“皇上一直和赵兴说这两位姑娘干什么?咱们回去吧。”

刘协说:“我想——我想——”

曹操看出小皇帝刘协还有心事,就说:“皇上有话请讲,不要吞吞吐吐。”

刘协说:“朕想见见那两位姑娘。”

曹操说:“皇上是不是想纳她们为妃子呢?这好办,让赵兴亲自去传圣旨给洛阳令,寻觅这两位姑娘就是了。”

刘协说:“多谢恩公。”

刘协对曹操真的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产生了一种儿子对父亲那样的依托之情。他想:要在适当机会告诉荀彧,司空曹操,事实上已经代理大将军、代理丞相,那就干脆让众人称呼他曹丞相好啦。

合欢

曹操顺从献帝刘协的心意,派人去洛阳,要求洛阳令尽快找到张、潘两位民女。洛阳令按图索骥,很快在蚕户中寻访到了居住相邻的张、潘两家。两家正在合作煮茧缫丝,各家的老人都不同意让自己的女儿进宫,担心不能相见。洛阳令派主簿去说,两家老人仍然是不吐口答应。

洛阳令又亲自去劝说,张妍和潘姣两位姑娘,经过商议,提出了三个条件,皇上答应,才同意进宫。一是进宫之后能随时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二是进宫后两人同住一宫,不分开;三是进宫后能在宫中养蚕。

洛阳令听了之后,自己不敢做主答应这些条件,也就不敢怠慢,迅速派人把情况报告到许都,尚书令荀彧接到报告,又去向曹操请示。曹操问道:“在许都宫中能养蚕吗?”

荀彧回答说:“古代天子诸侯必有蚕室,在许都宫中建一座蚕宫,也是可以的。”

曹操说:“那你就奏明皇上,看他自己的意愿吧。”

荀彧把张、潘二位姑娘提出的三个条件奏明了

小皇帝刘协,刘协说:“她两个人要住在一起,那方便吗?”

荀彧说:“皇上,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她们以后感到不方便,她们自己还会提出分开嘛!”

刘协说:“那就请尚书令辛苦一趟,带着赵兴同去洛阳,他能认出两位姑娘。认准确实是张妍和潘姣两人,就把她们接来吧。”

荀彧和赵兴带着册封张、潘两位姑娘为皇妃的诏书及聘礼,到了洛阳,迎接张、潘二妃到许都。曹操在皇宫中为小皇帝刘协举行了隆重的婚典。

皇宫一片辉煌,笙弦高奏,歌舞升平,许都皇宫一派喜气洋洋。红毯铺地的甬道上,文武百官各带随从肩抬贺礼,鱼贯而入,拥向金銮宝殿。

最后当曹操和夫人卞氏的贺礼呈上时,人们都惊呆了。他的贺礼既不是珍珠宝石,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棵绿叶红桑。那紫红的桑葚,所有的人都辨不出真假,情趣高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为婚礼增添了光彩。献帝亲自口谕这棵树为“珍珠桑”。

曹操修建了颍阴相府,更扩建了许都皇宫。宫中与府中,下有地洞相连,上有官道相通,来往也极为快当。刘协在皇宫中的一举一动,曹操都了如指掌。就连刘协与张、潘二妃洞房之夜的情景,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刘协聘娶张、潘两位姑娘为皇妃,开辟了皇帝迎娶民女的先河。张、潘两位姑娘,同年同月生,又与小皇帝同岁,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感情甚笃,就结为了异姓姐妹。张妍稍大几天,潘姣就喊她姐姐,张妍就称潘姣妹妹。事有凑巧,两个人在洛阳河边桑树下一齐邂逅小皇帝刘协,如今又一同到许都被刘协立为皇妃,洞房之夜两个人真的要求

同居一宫,有言在先,刘协也只得答应。

蚕宫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张妍发觉自己特别想吃带有酸味的东西,而潘姣发觉自己特别想吃带有辣味的东西,两人都是呕吐不止。皇后伏寿闻讯后,前去看望,断定是强烈的妊娠反应。就去对献帝刘协说:“我一直忙于照看两个孩子,顾不得照顾两位妃子,她们已经怀孕几个月了,你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赶快去传太医给她们看一看吧。”

献帝刘协这才想到自己很快就又有两个孩子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忙对赵兴说:“赵兴,快去太医院传太医来给两位皇妃诊病,不得有误。”

赵兴请太医为张、潘二妃诊脉开药,太医诊断二妃怀胎正常。又过了一些天,妊娠反应趋于缓解,刘协对张、潘二妃宠爱有加,但又看到二妃终日闷闷不乐,不知何故。

一日,献帝刘协到二妃宫中,见二妃垂泪不语,只得问道:“二位爱妃,莫非在宫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了吗?”

二妃同时摇头。

刘协又问:“二位爱妃,是因为怀孕身体不适吧?”

二妃又是摇头。

刘协又问:“二位爱妃,大概是都想家了吧?”

二妃同时点头。

刘协说:“你们身怀有孕,想家也只能到生过孩子,再回去探望双亲。”

张妃说:“那就躭误我们养蚕啦!”

潘妃说:“我们不回去也行,请皇上派人告禀我们的双亲,请他们到许都来一次,记住要给我们带来蚕种。”

刘协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你们有孕在身,怎么还能养蚕呢?”

张妃说:“能养,蚕卵变成蚕虫,养大就可以吐丝结茧,我们能干得了。”

潘妃说:“养蚕又能活动身体,又能愉悦心情,皇上就答应我们吧。”

刘协说:“好吧。”

张、潘二妃的父母奉诏从洛阳来到了许都,都给自己的女儿带来了许多蚕蛾产在纸上的蚕卵,献帝刘协赏给了他们一些钱物,他们回去后,又分给了提供蚕种的亲友乡邻,献帝刘协还亲自把一座宫殿题名为蚕宫,让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

张、潘二妃亲自养蚕,蚕吃的大量桑叶,都是赵兴等人在大街上买的。卖桑叶的人发现皇宫中有人买桑叶,就纷纷把桑叶挑到皇宫门前去卖,卫兵没有得到命令,也不敢驱赶,竟在附近形成了一个桑叶、蚕具交易市场。

去年秋天,曹丞相送给皇帝绿叶红桑,献帝亲自口谕称为“珍珠桑”;今年春天,张、潘二妃要在皇宫中养蚕,献帝亲自提笔题字“蚕宫”。这两件事在许都乡间流传开来,植桑养蚕盛极一时,许都周围更是遍地桑林。

蚕宝宝吃着鲜嫩碧绿的桑叶,迅速长大时,张、潘二妃的肚子也越来越鼓起来了。伏皇后来对她们两个说:“你们要心疼肚子里的宝宝,他们比蚕宝宝重要,养蚕可以让杨玉兰带领宫女们来干就行了,你们要多注意休息。”

张妃说:“把蚕交给宫女们养,俺们不放心。”

潘妃说:“每天来这里,看看蚕吃桑叶,听着那细微的‘刷刷’声,我们心里才最愉快。”

伏皇后很心疼地说:“两位小妹,你们肚里怀的那是皇上的龙种,要听话,太累了,会出事的。”

张妃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

潘妃怡然自得地说:“没事的。”

这时献帝刘协来到蚕宫,他向张、潘二妃说:“你们两个人的脾气也太倔犟,连皇后的话也敢不听,那就让朕来替你们养蚕,你们都回宫休息吧。”

张妃说:“皇上,你说这话不是要折杀我们吗?”

潘妃说:“俺两个人有点小家子气,给皇上带来麻烦了。”

“你们两个别误会,朕没有责怪的意思呀。”刘协说,“你们在宫中养蚕,口碑很好,传为美谈,朕已得到奏报,民间现在蚕户大增,你们有功劳呀!朕是心疼你们,想和赵兴来替你们养蚕。要么让牛文、李武来也行。”

张、潘二妃得到献帝刘协的夸奖,都喜形于色,齐声说:“感谢皇帝夸奖,但我们不能离开。”

刘协问:“为什么呢?”

张妃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这蚕很快都要上簇吐丝结茧了,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功亏一篑。”

潘妃把用稻草捆好的蚕簇放到蚕席上,把一些通体透亮、抬头寻找附着物吐丝的金黄蚕儿放到蚕簇上,它们立即开始忙碌起来,把丝绕成环状,一会儿就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蚕簇摆好后,不少蚕儿也会自己爬上去结茧。那金黄色、银白色的蚕茧,查也查不清,煞是喜人。

流芳

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喜获丰收,上自皇帝三公,下至黎民百姓,赞不绝口。更使小皇帝刘协无比欢欣的事情,是张、潘二妃在这年夏天又各为他生下了一位皇子,使他喜上加喜。他为给这两位皇子起名字又动了一番脑筋。他认为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影响邈远,就为张妍所生的第三位皇子取名叫刘邈;又认为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很能敦促人和谐奋进,就为潘姣所生的第四位皇子取名叫刘敦。这样的喜事传到民间,厚道的乡民,也都以为这是国泰民安的好兆头。

又是一年桑葚红。如今粮食连年丰收,有粮食吃了,桑农都不再去摘桑葚了,任它们自然脱落。张、潘二妃,知道桑葚能酿美酒,于是,她们就倡导桑农用桑葚造酒。

张、潘二妃生完孩子满月过去后,念叨着要去郊外看看满树桑葚的桑树林。这次献帝刘协说什么也不答应。

一天献帝刘协来到张、潘二妃宫中,逗着皇子取乐。二妃和刘协说笑一阵之后,张妃又首先问刘协:“皇上现在一日三餐有美味佳肴,不知还记不记得那桑葚的味道?”

刘协:“记得,记得,又酸又甜。”

潘妃:“俺姐妹二人是因为采摘红的桑葚与皇上结下姻缘的,俺对桑葚有特殊的感情。”

刘协:“桑葚成全了朕与两位爱妃的姻缘,桑葚还救过朕的命呢。四年前,在长安遇到蝗旱灾害,人们易子而食,草根树皮都很难找到,到那年的九月,桑树却又复结桑葚,民得以食,朕与百官也才得以活命,朕怎么会忘记桑葚呢?”

张妃说:“那现在五谷丰登,桑农都不再摘食桑葚,白白落掉,岂不是很可惜吗?”

刘协说:“如今总不能还让老百姓去吃桑葚充饥吧!”

潘妃说:“桑葚可以酿酒。”

刘协问:“那你们会酿吗?”

张妃说:“会呀。俺想把这酿酒的技术传授给桑农,切望皇上恩准。”

献帝刘协听后,想了想:许都郊外,潩水河、运粮河、小黑河、小洪河,各河两岸都是桑林,桑葚很多,用来酿酒,桑农又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还能省下不少的粮食。于是就说:“你们如果真的要下去教桑农酿酒,朕愿同你们一块儿下去。”

张妃说:“这可不行,皇上下去,兴师动众,多有不便。”

潘妃说:“我们两个去是干活的,皇上同去怎么能行呢?”

献帝说:“咱们三个人扮成村夫村姑怎么样?”

张妃说:“第一次,俺们同皇上一块儿去也好,以后我们自己去,皇上就不能再去了。”

献帝说:“那我让赵兴安排一下。”

张妍和潘姣本来就出自桑户之家,略一化装,便是形神兼备,地道农妇。献帝刘协和小黄门赵兴等人也化装成订购桑葚的商人,一同乘坐马拉轿车下乡了。他们先后到附近的桑园村、桑坡村、花沟村、桑林村转悠,老百姓听说是来订购桑葚的,都感到惊奇,都说现在有粮食吃了,还要这桑葚干什么?张妍和潘姣二妃就趁机给他们解释桑葚造酒的技术,引起了不少桑农的兴趣,跃跃欲试。

当桑农们得知教他们用桑葚酿酒的两位美女,就是相传皇宫中养蚕的张、潘二妃,这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乡间传颂开了。各村男女老少,都去采摘桑葚,试着造酒。以桑园村和花沟村酿造的桑葚酒酒味最浓。他们说可以与汝阳的杜康酒和颍阴的青梅醇媲美。

一个雾气茫茫的早晨,张、潘二妃没有告诉献帝刘协,自己跑去桑园村察看酿酒情况,可就在她们返回的路上,遇到一群小孩子在河堤上玩耍,突然听到有孩子呼叫:“救命啊!救命啊!”

“狗娃掉进河里啦!”

她们一开始以为是孩子们逗狗玩耍把狗娃掉进了河里,没有十分在意。接着又听到呼喊:“救人啊,救人啊!”

“有人掉进河里啦!”

二人慌忙上到大堤上,原来是一个叫狗娃的男孩子掉进了河里,眼瞅着那小脑袋还在水里一浮一沉。张、潘二妃略识水性,稍会游泳,情急之下,连外衣也没脱,就一同跳进河里救人。名叫狗娃的孩子得救了,张、潘二妃却因体力不支,被滚滚波涛卷入河里。等到村民们赶来把二妃捞上来的时候,她们的心脏都已经停止了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