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v s.海根派,谁更值得引进-海归时代

近年国内求才若渴,也派出过不少招聘团来海外招聘人才,表面来看似乎大受欢迎,每次会场都坐满闻讯而来的大陆留美学人。

据《世界周刊》2003年4月的报道,宾州西彻斯特大学(WestChesterUniversity)主管科研和师资发展的助理副校长洪朝辉对此现象表示,目前国内在海外的招聘活动,大多是“守株待兔”,更多的是“作秀”,“只是为了追随一种时髦和制造一些媒体效应”。他并认为,这种“撒网式的招聘,充其量只能吸引一些中低级人才回国”。

洪朝辉所持理由是,“真正的高级、稀缺人才往往隐而不现,他们大多不是『招』来的,而必须靠『挖』和『抢』得来。人才本身的高低级别与得到人才的成本应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有用之才,越需要用人单位付出相当诚意、财力和物力,所谓好才不便宜,便宜无好才。”

他说,“挖人才”与“抢人才”,不一定表现在钱和物,重要的是感情、信任和精神。根据国外经验,国家主要领导人利用出访国外的机会,主动个别地拜访国家需要的顶尖人才,效果显着。而目前国内国家领导人利用出访机会,集体接见留学人才,或在国内接见已回国的留学人才,效果微乎其微。

洪朝辉指出,过去十多年来,国内有关方面向海外招聘人才的重点侧重三大类,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和投资兴业人才。但随着一批旅美大陆学人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院长和校长,在美国主流社会出人头地,国内招聘人才的格局需要有新的突破。如果局限于现实条件,很难像当初南韩和台湾那样,直接“空投”海外人才在政府部门任职,那幺作为过渡期的需要,应在海外为大陆招聘大学院校长级人才。因目前国内短缺的不是资金、设备和教授,而是一大批既有海外大学管理经验,又懂得大陆教育现状的人才。

他指出,目前国内各界已认识到企业、公司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但对高等院校管理的专业化,缺乏重视。一般而言,国内重视的是高校校长学术造诣的高低,并直接将优秀的学术专家和教授提拔到领导岗位,以为“好教授就是好校长”,但美国大学在招聘校长时,看重的是候选人的筹款、管理、创造和公关能力等。

洪朝辉建议,国内有关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制度性的旅美高校院长论坛,通过这个方式与大陆高校负责人对话、沟通和合作,论坛每年可以举行两次,轮流在中国和美国大学举行,藉此鼓励“海根派”旅美学人出谋献策,引进资金人才。

他强调,在引进“海根派”高级人才的过程中,国内用人单位不仅需要相当的敏锐,及时发现海外人才的最新动向,而且需要“人性化的真诚”和“非凡胆略”,打破政治偏见和传统格局,将人才引进当作一种情感投资来运作,才能真正为国举才。

洪朝辉说,“海根派”在美国大多事业有成,正在形成一个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崭新群体,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并开始向美国政界的“边缘地带”——美国大学的管理阶层进军。洪朝辉认为,无论“海归”还是“海根”,“两派”人才都能在不同岗位扮演桥梁角色,为中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