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海归时代

中国目前有几百万家企业,中国每年的出口达到了5000多亿美元,占中国全年GDP。但这主要获得的是价值链上的底端,大量的设计,品牌,管理,出口,保险,营销,等高端收入是都让外方挣去了。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等高速发展地区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人才。

中国的海归绝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按人口比例算,港澳台地区的海归比例要高于中国内地上百倍之多。中国的原料和产品制造能力现在已经在世界上可以说排名前茅,但是与之相配备的提升价值链的中高端能力却远远不足,这造成了大量的海外定单还要通过中间商或海外贸易公司。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运作和管理的国际化人才造成的。中国需要一大批海归人才加盟到中国产品和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来。

实际上,中国在很多行业的海归人力资源都是世界第一的。但国内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海归的优势。中国绝大多数的国营和民营企业是没有海归的,还没有意识到海归可以带来的价值。海归的目标和优势就在于要为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寻找市场,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了,但我们一谈到开放,似乎就是招商引资,就是把外国公司吸引到中国来。其实,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觉得对外开放应当包含一层更广阔的含义,那就是应当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有一种说法:20世纪60年代,欧美公司在战后复苏的基础上开始了规模化的跨国经营;70年代,日本人开始大批量出国、创建跨国公司;80年代,韩国人开始了同样的旅程;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该是中国人创建跨国公司的时候了。跨国经营,谈何容易?经营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懂国外的人才,而海归是我们现成的人力资源。

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现在仍然对国外汽车技术顶礼膜拜。大家整天谈论的无非是把那家大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线引进来,做更多的车出来瓜分国内现有有限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行业最应该向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学习。那时他们的汽车技术与欧美的差距比现在的中国只大不小。但是他们闯入北美市场后,以低价位为开路武器,通过自身艰苦的开拓和市场的推动迅速缩短了与欧美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中国汽车行业应该认识到:通过引进技术和开辟国内市场永远无法追上国际先进技术,也无法使这个行业真正发展成为永久支柱产业。只有进入欧美国家市场,用他们的市场力量为动力,才能赶上并创造先进技术和产品。要做到这一步,这就需要大批真正懂国际化运作的海归人才。

美国商会前主席、安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曾说过,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应更多地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他说,在当前贸易全球化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新的资源,学习到新的技术,开拓一些新的业务,把“中国制造”变成“全球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