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nternet的建筑师-海归时代

1996年春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突然树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广告牌被很多人当成了路标。树广告牌的张树新和她的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瀛海威因此走进了历史。后来瀛海威出现大亏损、集体辞职、零收购闹剧等种种动荡,张树新也最终离开了。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却因此有了一个显著的路标。从此,海归、互联网、新经济开始愈来愈多的吸引国人的眼球,直至1998~2000年成为中国经济当时最大的亮点。而今互联网泡沫虽然已经破灭,但因此而起的海归回国潮至今热度不减,撇去浮华的海归们的价值得到了更切实的承认。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和社会还是科技、教育和文化,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90年代,海归们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3年,丁健与合作伙伴田溯宁,作为美国德州亚信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利用网际网络(Internet)技术,将大陆企业及经济发展的信息介绍给美国。1995年两人决定回国发展,对大陆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经过数年发展,亚信先后承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五大全国性Internet骨干网,并建设数百项大型网络工程,被誉为“中国Internet的建筑师”。

2002年《富布斯》杂志一篇文章指出,亚信创始人田溯宁和丁健,“是把中国用网络连接起来的巨大工程的功臣”。田溯宁回国后先任职网络通讯公司,成为第一位掌管全局性国有企业经营的民营企业家。丁健则是在国内举办联际网络圆桌会议的第一人。目前亚信和网通负责建造中国的网际网络基础设施,包括通讯主干路和宽频网络,他们被称为“网住中国”的双雄。

《富布斯》指出,田溯宁和丁健的成功,代表着大陆新兴商业模式的诞生,他们没有任何特殊的背景,但拥有美国学位和令人骄傲的创业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当亚信1993年成立时,五万美元资本是由一位住在达拉斯的香港人(刘耀伦)提供,最初不过是收集一些与大陆投资相关的信息。但在联际网络时代降临的前夕,他们迅速抓住机遇,积极向国内宣传引进这一新生事物。《富布斯》说,田溯宁和丁健给无数弄潮儿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一旦他们“网住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将从这一起点和平台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