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长的年代,学校教育主导了青少年的生活。这些年我有很多的机会与当今的中国青少年交谈,我感觉父母、老师以及孩子关注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学业上,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如果书读不好怎么办?除了读书这座独木桥,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读书以外的自我价值在中国社会仍然得不到普遍的支持。中国相比之下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社会,多元价值还没有普遍被接纳,所以青少年行为上的偏差多数会是因为学业上失败,得不到家庭学校的肯定的时候转向的一个表现。相比,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华人青少年面临青春期的挑战与别的族裔孩子是一样的,就是自我认同与家庭认同分裂。华人青少年感觉到文化的落差,尤其是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变成美国文化,传统文化变成现代文化。他们生活在两个文化系统的夹缝之间,他们不知道是放弃同辈的认同来接受父母的价值系统,还是相反的。
而他们就是我的主人公们。十几岁的孩子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是定型的。没定型的主人公,他们对世界没定型的看法在小说公式中是一个变数。这就是成长小说的缘起。而又不单是成长小说。移民,为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层层叠叠的舞台布景,他们有充分的表演空间。全新的环境孩子变得异常的敏感,许多事物被激化了,他们潜藏的层面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掀起。中外文化在少年成长经历中的冲撞,在精神层面上对他们不可能没有影响。他们不可避免地面对文化认同的挑战,对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体验、挣扎、审视、理解与被理解,以及归宿。我起先是听一些为家长与青少年举办的讲座,很快就听进去了,可很快就不满足了。我开始走访一些青少年服务中心,对这个题材越来越感兴趣。
《美国旅店》是这其中的第一部。名字是借套美国老鹰乐队风靡一时的歌曲。
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我走不了这么远的路。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刘健屏社长。如果说第一次合作基于一种缘分,那么这一次则基于一种信任。
郁秀于200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