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杀不得-品三国(选载)

这样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当然不会看不透刘备。事实上郭嘉和曹操一样,也看出刘备是英雄,但他的意见却似乎很矛盾。有人主张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曹操放走刘备,郭嘉又说放不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用了这两种说法。《魏书》的说法是,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计于郭嘉,郭嘉说,有道理。但是,明公提宝剑而兴义兵,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诚置信。即便这样,也还怕招不来天下英雄。现在刘备这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靠明公,明公却把他杀了。那么,还有谁会愿意追随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这可得想清楚了。《傅子》的说法则是,郭嘉主动去找曹操,说:“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但当时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就没有听郭嘉的。等到刘备公开背叛曹操时,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

对此,裴松之评论说:“《魏书》所云,与《傅子》正反也。”但我认为两书其实并不相反。所谓“宜早为之所”,只不过是要早作安排,未必就是要杀了刘备。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认为,郭嘉的意见,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这一回曹操没弄懂郭嘉的意思。也许这件事实在太敏感,郭嘉也不能说得太明白吧!毕竟,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们再怎么看透人性,再怎么神机妙算,也算不出刘备会时来运转,更算不出世界上还有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这段历史上,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以前,我们却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见他的声音。这不能完全归结于他的年轻。那个时代,少年英雄还少吗?何况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这当然也不能归结为他不想出山。要知道一个“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是不会甘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显然,诸葛亮是在观望和等待。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在观望时局,等待刘备的召唤。那么,在当时众多的英雄豪杰当中,诸葛亮为什么就一眼看中了刘备呢?他那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刘备身上又看见了什么呢?

请看下集:慧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