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人品变得可疑-品三国(选载)

第二靠不住,当然很难说的,因为整个事情的真实性都很可疑。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董承受献帝密诏谋杀曹操,刘备原本是没有参与的(先主未发)。碰巧这时曹操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刘备就参与了(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又碰巧被曹操派遣东征袁术(会见使),这才没有卷入此案(未发)。这么多的“碰巧”,不可疑吗?

可能就连罗贯中也觉得说不通,就把事情的因果关系调整了一下。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是参与了董承密谋的,而且签署了盟书。但刘备认为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切宜缓缓施行,不可轻泄)。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让刘备当场就吓得掉了筷子的话。正好这时需要有人带兵拦截袁术,刘备想:“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便主动请缨,趁机开溜。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讲:“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宵,不受笼网之羁绊。”

这样说,逻辑上是通了,但刘备的人品却变得可疑。你不是和董承歃血会盟,立券书名,赌咒发誓要消灭曹贼保卫皇上吗?怎么才见了根井绳,就像见了蛇一样溜之大吉了呢?到底是万岁爷的安危重要,还是你刘备的性命重要?你刘备不是拯救天下的大英雄吗?你应该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呀!至少,也应该留在许都观望一阵,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怎么能只顾自己逃命,置皇帝和董承等人的死活于不顾呢?

这个问题,暗中维护刘备的陈寿大约也想到了,因此他用了一个曲笔:“会见使”。会,就是碰巧。碰巧曹操派刘备东征袁术,刘备只好离开许都。也就是说,刘备出京,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背信弃义,而是身不由己。

显然,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历史上的刘备东征袁术,究竟是曹操选派的,还是他主动要求的?恐怕是刘备主动请缨,曹操批准的,证据则在《三国志·董昭传》和《三国志·程昱传》。据此两传,曹操派遣刘备到徐州截击袁术后,董昭曾经前去劝阻,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曹操的回答是“吾已许之矣”。程昱也和郭嘉一起去找曹操,说:“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曹操的反应是“悔,追之不及”。也就是说,刘备是主动要求到徐州去截击袁术的,而且还向曹操借了兵。这事曹操开始时并没有太在意。董昭去说的时候,曹操还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不好反悔”(“许之”二字正好证明是刘备主动请缨)。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是刘备有异心的表现,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果然,刘备到了徐州以后,便杀了驻守徐州的车胄,公开反叛曹操。曹操做了一笔大大的赔本生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备是主动出走的。出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刘备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必定不会心甘情愿地寄人篱下,迟早要另立山头。直接的原因,则是曹操说了那句话,道破了天机,戳穿了刘备的心思,因此非走不可,而且一去永不回。

但这样一来,便又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曹操不是认准了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吗?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把刘备杀了,至少也应该扣在自己身边,怎么能放虎归山,还借给他军队,让他如虎添翼呢?以曹操之聪明,或者说奸诈,怎么会做这种糊涂事?因此我说,整个事情的真实性都很可疑。所谓可疑,就是说,要么曹操没说那话,要么刘备不是英雄。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