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拉赞助(6)-天生我才

傅桂明自己也许并不清楚,这2000元对杨少锋竟然有如此重大的意义。2002年,杨少锋已经是福安市旅榕(福州简称榕城)乡亲智力支乡联谊会的副秘书长,已经是福安人民的骄傲。在聚会的时候,杨少锋与在福州的上百名福安老乡说起了这段经历,说起这件事对他的重大意义,那时候,傅桂明就坐在台下。好几年过去了,傅桂明都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他还真没想到自己举手之劳的事情却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有那么大的帮助。杨少锋说,其实对他自己,这件事的意义已经不再是那2000元钱了,从7月12日晚上7:30走出闽东电机集团的

大楼时,他就知道自己这一生一定会成功,因为在那5个小时的煎熬与等待中,他战胜了自己的许多弱点。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苦是他吃不了的。

从那个时候杨少锋开始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体会过被别人帮助的滋味。有时候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我们自己付出的可能只是一点点,但是对需要的人,他得到的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他告诉自己,如果可以,以后他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让别人,也让自己,从中得到快乐。

7月13日,当杨少锋把这消息带回学校的时候,所有参加实践队的同学欢呼雀跃,男女同学抱在一起,大家又跳又吼,那种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2000元虽然只是个小数目,但那时,对大家无疑是一笔巨款,那不仅仅是2000元人民币而已,而且还象征着信心与希望。当天下午,杨少锋拿到这笔钱时,开心得一塌糊涂,晓阳之行终于可以成行了,这次,他们要给老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很奇怪。在杨少锋他们还为1200元的路费愁眉不展的时候,希望好像很渺茫。但这路费解决以后,另外一笔“巨款”却“从天而降”,就在这第二天,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李锦华的秘书给杨少锋打来电话,说李锦华行长请他们到办公室谈谈。李锦华行长与杨少锋他们前几天联系过,但一直没有回音,这次主动打来电话,说不定李行长那边也有戏。果然不出所料,杨少锋简单地介绍完活动的思路后,李锦华行长却问了很多具体的问题,最后他问杨少锋需要多少钱,杨少锋随口说希望能够再有5000元的经费,李行长却意外地给了10000元。

这10000元加上闽东电机给的2000元,这回经费绰绰有余了。到福安晓阳镇后,由于有了这12000元,实践队的同学再也没有花当地一分钱。扣除路费和各项费用外,这笔钱还剩下10000元左右,杨少锋与同学们商量后,决定把这些钱用于购买一批比较新的图书。加上福州一些单位捐献的图书,以及同学们自己捐的书籍,实践队在晓阳镇找了两个比较穷的地方,在这两个地方的小学各建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借助这次到贫困地区的机会,家境比较富裕的城里来的学生,还在当地的贫困生中,认捐了一批小朋友,进行一对一的资助,不但每年解决贫困孩子的学费,还经常给自己扶贫的对象寄一些书,和他们通信,帮助他们战胜贫困,鼓励他们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出贫困小山村。

由于经费比较充裕,这次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当时,《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宁德地区电视台、报社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报道,“企业——高校——贫困村”三位一体的扶贫新思路由此被人所知。1997年8月21日,《福建日报》以《带着真情和知识下乡——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驻村记》为题登了一篇近两千子的通讯报道,并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做了这么一段评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科技下乡的路还很长。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企业——高校——贫困村”三位一体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崭新构思无疑将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企业作为主体之一积极参与活动,使文化科技下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拥有知识技能的优势,有专家教授的指导,而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二者有机结合,将使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坚信,有党的富民政策,有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有当地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贫困山村群众走上小康的愿望的实现将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