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的“校园商人”(3)-天生我才

第一次的推销获得成功后,杨少锋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跟这位李同学“合作”的领域更宽了。由于卖的数量多了,他把宝贝机的“进货价”压到了每台120元,而对外“零售价”也相应降低到160~200元,没有像以前那么“黑”每台赚同学100元以上,因为他深知自己买了“高价机”后的窘境。从那以后,他发现了学生市场中巨大的商机,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比如,他认为,宝贝机只能卖给大一的新生,一来因为大一的新生要学英语,有这个需要,但福州的市场不熟,到外面去买要花很多时间;二来因为老生就算没买过,也知道价格大致是多少,向他们推销的话利润空间不会很大。但如果是毕业纪念册,必须向毕业班的老生推销,因为他们有需要,而又忙于找工作,无暇顾及太多。

到后来,杨少锋“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不但向大一的新生卖宝贝机,还从市场上批发“名牌”运动服来卖。当然,他在卖的时候就说明不是真名牌的,每套只要50元左右,而真货每套要500元。虽然是这样,但也卖得很好,还是有不少同学想穿名牌的样子,毕竟价廉物美。

经过调查,杨少锋发现,学校里卖的东西最贵。不管是什么,总要比外面的超市价格高一些,有些甚至高不少。比如洗发水,以“飘柔”为例,外面的大超市一般价格在15~16元之间,而学校里的超市要卖“19~22元”。同一品牌的矿泉水,外面只卖1.1~1.2元,学校操场边的小卖部至少卖到1.5元以上。难怪学校里的店面房租那么贵,一个老板在和杨少锋聊天时,曾无意中提及,他所经营的不足20平方米的校内超市,租金竟然是每月一万元。即便租金这么贵,但每年店面招标时的人群仍然是挤破校后勤部门的大门。

有了这个发现后,后来杨少锋连同学比较常用的洗发水、方便面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卖,他想,不但给自己赚点生活费,还要让同学得到好处,不然以后人家会骂他。所以他卖日用品时的价格通常要比学校里的超市便宜2块钱左右,虽然这些东西利润很薄,但杨少锋做得很开心,他要的就是这种满足感,他觉得自己的价值通过向同学推销商品迅速得以体现。

杨少锋的聪明在于,他尝到了销售赚钱的甜头后,并没把眼光仅仅是停在挣点钱上,而是及时总结经验,把它与销售理论、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到后来,他还借鉴国际商业连锁的模式,也搞起了“连锁经营”。他想,可以向福大的同学推销商品,当然也可以向其他学校推销。于是,他就找到了在福建师大和福建农大等学校的同学,跟他们说了他在福大推销商品的经历,建议他们也在自己的学校推销商品,其他同学也想试试,为自己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从那以后,杨少锋自己去推销就少了。他也再没有和李同学合作,因为“生意”做大后,就自己去寻找货源了。他骑着自行车,找遍全城,通过充分的比较后,他发现有一家农贸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比其他地方便宜。于是,他就成为这家农贸市场的常客,从农贸市场批发小商品,然后再拿回学校,分给各个学校的同学去卖。由于“连锁经营”后,其他同学卖得较多,杨少锋自己就没有直接向同学推销了,而是专注做批发商。他把大头让其他同学赚,自己赚小头,还要求大家卖东西的价格不能比学校里更贵,否则不但会被同学骂,还会导致以后别的东西卖不动。他告诉大家,生意要做长期的,而不是赚一票以后就不做了。虽然杨少锋让每个代理销售的同学赚大头,但他批发的量大,所以每个月也有固定的几百元收入,俨然成为同学中的“大款”。当然,这是后话,是杨少锋到学校半个学期以后的事了。

没想到,杨少锋在系里的刻意表现却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而他这次向新生推销宝贝机的事,却不胫而走,不但新生知道,许多老生也知道了。因为去做推销,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口才,而且脸皮要够厚,许多刚进大学的新生脸皮很薄,怕丢脸不敢去做,所以做推销的一般都是大三以上的老生。有些在学校里搞推销的老生碍于面子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不喜欢被人知道,但杨少锋相反,他觉得别人知道后更有利于自己做生意,只要卖的东西质量过得去,没有人说不好用就行了。这样知道的人越多,越有利于自己做生意。所以知名度提高后,他不但没有因此却步,还把东西卖到了老生那里,与他们讨价还价,如果有认识他的人赞美他几句,他就借机与其攀谈,向他们请教在大学里的经验。做了一个多月,不但使杨少锋获得了经济上的收入,而且也比其他新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还与不少高年级学生成为好朋友。很多高级年学生也很佩服他的胆量与勇气,对他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