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错过机会的人是傻瓜 挡不住的表现欲(1)-天生我才

1996年9月7日。

在福安开往福州的长途大巴车上,杨少锋望着车窗外转眼即逝的风景,心中感慨万千。他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心愿,成为了村子里建国以来的第二个大学生。他即将迈进大学校门,他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十年寒窗的辛苦、年迈双亲的期望,在这一刻都得到回报,光明的前途在他脚下延伸……这种心情不是城市里的小孩所能体会的。因为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许多农村中学,应届毕业生录取率低于10%,甚至不少学校的应届毕业班在高考中常被剃了“光头”。某种程度上说,高考是农村小孩进入城市、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渠道。所以许多农村孩子为了考上大学,往往一再复读,复读两三年是很常见的事,甚至有人经过“八年抗战”之后才取得胜利。笔者也曾经在一所农村中学读过高中,1994年,我们班54名同学在高考中全军覆没,全班同学有30人参加复读,但第二年也只有包括笔者在内的3人上了线。而隔壁的复读班,有一位同学复读6年,终于上了本科线,但在面试中,却被所报考的学校无情地拒之门外——因为他已经28岁,学校嫌他年纪太大了,只好在招生办的调剂下,去了一所地市办的师专,后来,这位学生由于心情郁闷,精神上出了问题。可见,当时的农村孩子能上大学,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9月在南方,还是十分炎热的季节。位于福州西城区西河边上的福州大学被迎接新生的校车、载着家长和学生的高级小轿车、刚完成报到手续后在四处张望的新生、迎新的老生将校门围得水泄不通。校门口的气球、彩带,校园中各式各样的迎新标语、广告将校园装点得喜气洋洋。

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接新生的校车满载着像杨少锋一样充满期待的新生开向福州大学。刚到北门,车一停稳,就有一大堆迎接新生的同学举着“计算机系”、“外语系”、“数学系”等字样的牌子,争先恐后地围上寻找自己本系的师弟师妹们,各式各样的迎接牌让人眼花缭乱,杨少锋好不容易才从人堆里找到“贸易系”的牌子。举着牌子的这位同学向离校车稍远的另外几个同学招手,两个师兄一路小跑过来,一把接过杨少锋的行李,便领着杨少锋和他父亲向管理学院走去。校园里几乎都是人,连走路都得相互避让,这简直比县城过年时的大街还要热闹好多倍!杨少锋好奇地问迎接他的那俩同学:“学校总共有多少人,怎么这么挤?”这位同学友好地笑了:“学生有15000多人,今天是新生入学,许多人都是一家子送小孩来上学,今天在学校里的人恐怕会超过20000吧?”杨少锋一听吓了一跳,一个学校就是一万多人,那不比他们整个镇的人还多吗?

这位师兄问了他的名字,并告诉杨少锋他的名字。但杨少锋没记住。他热情地提醒杨少锋,刚入学时,经常会碰到有人到新生宿舍推销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小宝贝机、运动服、电池呀什么的,甚至连毛巾、牙刷、洗发水之类的生活物品都有人卖,刚入学的同学很多都不懂,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些劣质产品。所以,“买东西要小心点。”杨少锋心不在焉地点头,师兄的好心劝导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校园里花花绿绿的各种广告、海报等却让他饶有兴致,那似乎都是产品广告——不管是他在书里看到的,还是他在别人那里听到的,都是讲大学校园的宁静与纯洁,所以,这些广告显得特别刺眼。他好奇地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这些广告都贴到学校里来了?学校允许吗?”

同学笑了,他说,因为学生经常要搞一些活动,扩大同学的视野,也锻炼大家的能力,但学校的经费总是有限,所以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就到社会上拉赞助,学校对这个也不反对,而基本上采取鼓励的态度。这些海报就是为那些出了钱的厂家做的。

很快,他们就到了贸易系所在的西区八号楼宿舍。到宿舍楼下的时候,杨少锋呆住了,这么一大片的宿舍,得住多少人呀?看着宿舍楼里意气风发的师兄们繁忙地进进出出,他心想,这才是大学呀,我就要在这里开始人生的全新旅程了!